郭二果, 张树礼,李长青
(1.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生态环境监测站,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3.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4.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绿色产业发展已成为双碳背景下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方向,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支撑。内蒙古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如何,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规划绿色产业体系及发展方向,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内蒙古丰富的绿色资源、巨大的生态功能价值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内蒙古自治区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文明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进全区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成为全区人民的共识。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包括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和公众满意程度等7个方面,共53项评价指标,业已作为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主要依据。
不断更新相关制度标准,规范行业发展,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清洁化绿色化改造。一是重点行业规范条件和清洁生产标准不断完善。出台并有效实施钢铁、焦化等近20个原材料工业的行业规范条件,并强化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不断促进企业改造升级。二是节能低碳技术标准逐渐完善。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推广应用了63项节能低碳技术,其中包钢低品位余热发电等7项技术被列入《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针对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等资源节约标准化体系,发布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标准体系的工作方案》。基于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以及公共机构节能等目标提出节能要求,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能耗“双控”工作若干措施》。三是绿色制造标准不断健全。印发了《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和《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制定标准体系、评价通则,开展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创建工作。截至2019年,共创建自治区级绿色工厂107个、绿色设计产品27个、绿色园区16个和绿色供应链4个[1]。鼓励建设智能车间(数字化生产线)、智能工厂,开展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认定,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参与两化融合管理评定。四是矿业转型与绿色发展标准日益完善。相继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等相关文件,积极创建绿色矿山。截至2020年,全区共建成375家自治区绿色矿山,其中有52家矿山进入国家绿色矿山名录[1]。五是新型产业等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逐渐完备。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行动指南和评价标准》,推进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污染治理公共化和园区管理现代化。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两个实施方案,明确六大新兴产业、四大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提出了实施产业科技创新等五大工程、延链补链等五个专项行动以及40条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实施行业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化发展。持续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十三五”以来累计退出煤炭产能6 309万t、钢铁 346万 t、水泥364万t。 积极开展火电、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截至2019年底,全区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累计完成216台共7 103.55万千瓦[1]。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工作实施方案》,计划到2025年底,全区80%的钢铁产能实现超低排放。
在深入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升级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使绿色转型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依托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突出绿色、天然、有机等品质特点,令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区沙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生力军。环保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区有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近1 200家,营业收入约为 160亿元[2]。清洁能源产业正成为内蒙古经济新的增长点。围绕风电、光伏、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绿色能源基地。截至2021年12月末,内蒙古新能源装机达到5 370万千瓦[3],居全国前列,全区超1/3的电力装机和近1/5的全社会用电量来自新能源。世界在役最大火力发电厂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由传统的火力发电向风、光、火多能互补转型,开始实施200万千瓦新能源外送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绿电50亿千瓦时以上,节约标煤170多万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0多万t。
内蒙古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前行关键期,创新、绿色、消费等已成为核心驱动力,产业转型发展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总量过剩且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缺口依然存在,产业迭代升级受阻,制约着绿色发展进程。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长期以来依靠资源开发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也因此形成了单一化、重型化的产业结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3/4,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5%。据调查[1],2019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为2.53亿t标煤,电力、化工、钢铁、有色、石化炼焦、建材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比重为89.4%,煤炭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高于80%,“一煤独大”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
内蒙古绿色产业整体起步较晚,市场体制机制不完善,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发展速度缓慢,低端产能过剩和高端供给缺失并存,人才、信息、技术缺乏,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少,总体呈现“散小低弱”态势,缺乏聚集效应,市场竞争力不强,绿色产业总产值偏低,“卡脖子”技术等制约着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未能很好地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绿色产业发展较为盲目,管理上缺乏统一布局规划,绿色发展机制不完善,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还存在较大差距。缺少激励引导政策,市场化投融资机制仍不健全,多元投入不足、多极支撑不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内蒙古绿色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继续化解过剩产能,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和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国家鼓励的绿色产业和内蒙古特色低碳产业,构建全区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及生产方式。
以产业园区绿色升级及废气、废水、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产业为重点,发展清洁生产产业;以污染治理、节能改造、节能环保绿色装备制造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备制造、设施建设和运营、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系统高效运行为重点,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以保护生态资源、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创新监管模式为重点,发展生态环境产业,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以绿色建筑、绿色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城镇能源基础设施、环境基础设施以及海绵城市建设为重点,进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以环境监测、产品认证、评估审计、咨询服务等为重点,促进服务业绿色发展。
面对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时代课题,做大做强农牧业是内蒙古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要围绕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认真落实绿色兴农兴牧、科技兴农兴牧、质量兴农兴牧,发展绿色农牧业、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等绿色有机产业。构建良性循环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4]。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和林业生物产业,以及与绿色农牧业相适应的现代草产业。
在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需要转型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程度相对较高的煤炭、电力、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发酵类制药业等传统产业,充分运用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推动产业链的延伸耦合,提高资源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使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全力推动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大数据服务等新兴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培育形成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促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色产业是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5]。内蒙古自治区要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向全面绿色转型。一
是要结合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补短板、强弱项,将产业发展与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进行紧密结合,既要提升“含金量”“含新量”,更要注重“含绿量”。二是要与全国产业转型发展进程、区内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基础条件相衔接,分区、分类施治,使不同地区能够在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中得到最有利的分工地位。三是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稳中求进,科学把握好绿色转型的时间节奏和强度节奏,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正常。四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市场导向、社会参与、政府监管的综合作用,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推进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国家导向的绿色产业,积极挖掘特色低碳产业,构建符合内蒙古区情的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