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元 周洪磊
(1.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省洋泽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 罗源 350603)
疣吻沙蚕属多毛纲、沙蚕亚科、疣吻沙蚕属,俗称禾虫、流蜞,通常栖息于沿海或河口的浅滩上,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疣吻沙蚕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质、高脂肪、氨基酸构成全面、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等特点,被称为“江上的冬虫夏草”,逐渐被视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海鲜佳品,深受市场的欢迎。
疣吻沙蚕具有时节性强、产量少、捕捞成本高等特点,对气候、水文以及土壤等生长环境要求苛刻,稍有污染即无法生存。目前,受过度捕捞、水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疣吻沙蚕自然种群衰退严重,滩涂亩产逐渐下降,市场供不应求。因此,从保护疣吻沙蚕种质资源、服务社会需求出发,开展疣吻沙蚕人工苗种繁育意义重大。2019年8-9月,我们在福建省洋泽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疣吻沙蚕人工苗种繁育生产试验,为下一步大规模人工养殖疣吻沙蚕奠定基础。现将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1.亲虫的选择 选择野生或养殖的群浮雌、雄疣吻沙蚕作为繁殖用亲本,要求虫体饱满粗壮、体表色泽光亮鲜艳、游动迅速有活力,无病无伤。雌、雄亲虫的辨别为:雌性疣吻沙蚕虫体腹部和疣足发白,刚毛桨状,背须光滑无乳突,除头部外体色呈淡绿或青绿色;雄性疣吻沙蚕体重在1.5克/尾以上,虫体腹部和疣足发白,刚毛桨状,疣足背须上有乳突,肛门周围有菊花状乳突,尾部呈暗红色,中间有一条纵向乳白色条带,除头部外体色呈暗粉红色。
2.催产方法 准备好催产用盆或池,使用预先消毒好的海水、淡水调配催产用水的盐度15、pH 8.0~8.5、温度25~30℃、溶氧大于5毫克/升。将选择好的雌、雄疣吻沙蚕亲本按照10∶1的比例放入水中,让其自然游动10~15分钟,当出现雌、雄个体常相伴做旋转运动或雄性围绕雌性打转时,使用100目的筛绢网将虫体捞起,并用手轻轻从虫体头部挤压至尾部,将卵、精子挤入盆中,同时不断搅拌水体,让精、卵充分结合,完成受精并移除亲虫。
3.孵化方法 使用200目的捞网收集受精卵,并用水冲洗受精卵,放入孵化桶内进行孵化,且所用水的盐度、温度和pH与催产盆(池)中一致,必须使受精卵始终处于悬浮状态;每天检查受精卵的发育情况;从孵化当天至三刚节幼虫期,每天更换部分水体,保证孵化水体的盐度每天降低2~3,直至水体盐度降至1以下。
1.放苗前准备 苗种培育池为土池,规格为10米×3米×0.5米,池底泥土肥沃,富含腐殖质,并具有一定的倾斜度以利于进排水;放苗前7~10天排干池水、翻底犁耙后曝晒,清除杂草和杂物。池内四周靠近池埂做成宽度约20厘米、深10厘米的沟渠,以利于排水。进、排水口使用100目筛绢网过滤,防止敌害入池和苗种逃跑。
2.苗种放养 放苗前15天,向池中注水约20厘米,并全池泼洒肥藻膏或其他藻类培养液进行肥水培藻。当受精卵孵化后变成三刚节幼体时开始放苗进入苗种培育池,放养密度为1万~2万尾/米2。放苗后保持池中水位,观察育苗池底泥,当池底发现虫洞后,慢慢排干池水,并逐渐加注新水,如此往复3~4次。
3.日常管理 苗种入池后,每日早上加注新水,使水体没过池底3~5厘米;下午将池水排干,同时投喂食物,前期除投喂藻类外,还要投喂虾片、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以及酵母菌等发酵物,后期投喂米糠、玉米粉、贝壳粉、玉米胚芽粕粉等制成的人工混合饲料。
疣吻沙蚕人工繁育苗种技术充分利用疣吻沙蚕生物学特性,通过模拟自然繁育时水域环境条件,经过人工辅助催产和孵化,实现了疣吻沙蚕的规模化人工繁育,在整个繁育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人工催产时雌、雄亲虫要严格按照10∶1或更小的比例进行配比,同时催产水体严格使用海水和淡水调配,盐度范围在10~15;受精卵必须使用催产用水冲洗2~3次。
2.受精卵孵化用水体的盐度、温度和pH要与催产用水一致,且必须使受精卵始终处于悬浮状态;同时每天降低盐度2~3,直至水体盐度与育苗池盐度一致。
3.培苗池池底泥土肥沃不板结,池水要提前肥水,培养藻类;放苗后3天内不能注、排水。
4.培苗过程中,遇阴雨天要提前注水,防止雨水的温度和pH影响苗种的正常生长;高温天气期间,为防止水温太高造成苗种大量死亡,可在下午加注水。
5.投喂饲料时要注意风向,要均匀投喂,防止因饲料堆积二次发酵造成泥土变黑发臭引起苗种死亡,发现泥土变黑要及时清除并用新泥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