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视角下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及解决措施

2020-05-11 22:11何捷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18期
关键词: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

何捷

摘  要 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和就业压力大等问题,究其原因发现,信息不对称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水平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简要分析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几类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和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信号传递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8-0139-03

Study on Employment Problem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and Countermeasures under View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HE Jie

Abstract Asymmetric Inform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to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y of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it can cause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 which will have effect on the graduates actual employment. The paper analyzes seve-

ral kinds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phenomena in the job searching and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under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asymmetric information;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adverse selection; moral hazard; signal transmission

1 前言

21世纪是知识和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和国家政策的号召下,一些企业纷纷将招聘人才的橄榄枝伸入高校。招聘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但近年来人才市场上出现一种“怪圈”现象: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许多职位却无人应聘。造成这种“怪圈”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正是政府、高校、企业和求职毕业生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应届毕业生就业难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难以实现。信息不对称理论为研究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2 信息不对称理论概述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的概念最初由乔治·阿克尔洛夫于1970年提出,其理论解释为:

1)交易双方持有的关于交易内容的信息量不同,一方掌握的信息量多,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2)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的一方在交易过程中占有先机,容易产生逆向选择或者道德风险行为。

在市场信息经济中,为了平衡交易双方的利益,维护市场的交易秩序,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3 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类型

政府与高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政府教育部门虽是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决策部门,但是其不可能完全掌握高等学校发展的所有信息和动态,而且每一所高等院校的发展实际大不相同,因此也无法制定完全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规模高校发展的政策。同时,高校对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有关信息掌握不完全,在不理解政府制定政策的动机和导向的情况下,高校存在被动执行政策的情况。另外,高校要求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利,而教育主管部门过多干涉也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高校与招聘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许多高校在办学时,为体现学校的实力,通常较为注重强势学科的发展,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及时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形势来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方案。虽然近些年大力倡导“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但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实际仍存在很大偏差。企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设置不甚了解,也无法将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等信息传递给高校,因此,这也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之一。

高校与应届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高校与应届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贯穿毕业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具体表现在:

一是高考录取时依据分数指标来选择学生,有些学生为了防止落榜,不惜忽视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而选择不喜欢的专业,高校不能及时掌握这些信息;

二是在育人方面,高校缺乏对学生个人能力和职业倾向的了解,不能依据本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及学生自身的要求培养学生;

三是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平台提供的信息掌握不足,就业指导部门难以对众多的学生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指导。

应届毕业生与招聘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毕业生与招聘企业在签订合同前做“双向选择”时,双方互为信息资源掌握的优势方及劣势方。一方面,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求职的毕业生對企业相关信息及工作所需能力等掌握不完整,而企业极少提及本身面临的发展困境和问题,毕业生此时处于信息劣势;另一方面,在毕业生应聘时,企业仅凭借求职材料和简短的面试沟通,对应聘者的信息掌握有限,而有些毕业生为了谋得一个较好的职位,往往将服装、证书等过度粉饰,甚至提供虚假的求职信息,这种现象加剧了企业信息误判的可能性,此时招聘企业处于信息劣势。

4 信息不对称对应届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下毕业生求职者的逆向选择  在现实的招聘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每位应聘者的真实素质水平掌握不完全,在成批量的招聘中也无法做到“一人一策”,只能根据应聘者的群体平均素质来确定聘用的人员和薪资待遇。但是,在毕业生求职者看来,能力的大小和薪资水平的多少呈正相关。在求职之前,每位求职者都在心里设定了一个预期薪资水平,若企业提供的薪资水平超过了预期,则他们会热衷于参加招聘交易。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蜂拥而来参加应聘的毕业生综合素质水平下降。理性的招聘企业了解后,会相应降低毕业生的薪资待遇,那些素质较高的应聘者便会由于达不到心理预期而退出招聘程序,周而复始,在整个求职过程中,“逆向选择”和“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愈演愈烈[1]。这个就是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求职者的逆向选择。

信息不对称下企业需求方的逆向选择  当毕业生求职者面对琳琅满目的招聘信息时,由于信息掌握不完全,只能以企业的平均水平来确定企业的级别和自身对薪资待遇的要求。对于那些处于平均水平之上的优秀用人单位,平均水平的概念降低了他们的企业级别,因此能够招到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有所降低,这增加了这类企业招聘人才的成本和风险。对于那些处于平均水平之下的企业,他们能够招到的毕业生求职者的综合水平往往能够超过预期。因此,他们会热衷于在招聘市场上发布招聘信息,积极参与招聘。久而久之,市场上招聘企业的平均水平下降,理性的毕业生求职者会在招聘中提升自己的薪资需求,用人单位会因此投入更多的用人成本。在权衡了用人成本和收益差异之后,企业方很有可能会放弃招聘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求职者,转而将橄榄枝投向社会人员。这就是在求职过程中企业需求方的逆向选择。

招聘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双方的道德风险问题  在企业和毕业生求职者双方签订劳动合同之后,毕业生成为企业(委托人)的代理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企业在观察员工是否努力工作等信息时具有较大难度,这时毕业生求职者是“信息优势方”。此时,无论企业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多么完善,员工的机会主义行为仍然无法消除。另一方面,有些应届毕业生有“签约保底”的思想,这也增加了企业招聘的风险和成本,并且会对整个应届毕业生求职群体产生不信任[2]。这就是高校人才招聘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风险”问题。

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企业道德风险行为更加常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一方在劳动力市场上占据优势,毕业生求职者入职之前对企业的盈利状况及发展目标和前景等真实信息无从知晓。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就更有可能发生道德风险行为[3]。

5 解决措施

在当前就业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的大环境下,要想消除信息不对称对就业市场带来的影响,就业过程中的每个利益主体都必须采取实际的行动。

政府方面的职责

1)建立新型就业公共信息平台,提高信息透明度。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如果将交易双方掌握的不对称信息转变为公共信息和资源,则交易就会变得透明化,交易结果则会得到改善。为此,政府可以投入资金和技术,打造一个全面的数据库,及时记录和更新企业信息(如产业绩效、人员流动率等)、毕业生信息(如教育水平、信用水平等),甚至可以将这些信息实现全国统一联网。同时,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整个招聘流程的效率。

2)积极引导高等教育发展,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承担着管理、引导、服务三个方面的职责。政府可以积极与社会进行信息沟通,了解社会的需求,把握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办学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高校的办学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可以给予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在制定政策时考虑高校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保障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

高校方面的作为

1)扩展校企合作领域,实现互利共赢。目前,很多高校和企业均建立了产学研的合作,合作力度也逐步加强。在选择企业合作时,利用高校自身的信誉吸引一批优秀的企业,为学生筛选实力雄厚的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可以更加清楚高校在该领域的人才培养水平,从而筛选和培养出一批与企业匹配的优质人才;同时更好地为自己宣传,增强社会影响力。

2)以市场需求为参照目标,培养综合型人才。高校人才培养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模式,调整学科专业结構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后续调查。另外,高校应该确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培养具有更强适应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3)加强与社会联系,发挥桥梁作用。为加强招聘企业和就业毕业生的互动,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设置实践课程,定期安排学生到合作的企业实习,为更多的在校学生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高校还应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积极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提供服务,组织安排各种招聘会和供需见面会,及时更新就业信息,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

企业方面的举措

1)加强信号传递,实现分离均衡。企业和求职的毕业生是求职过程中的“交易双方”,要想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则交易双方必须主动通过信号传递作出努力。为了招聘到与岗位高度匹配的人才,企业必须主动向外界披露真实的企业信息,包括企业的管理模式、发展前景、制度文化等。这样可以帮助求职的大学生形成充分的心理预期,避免因为信息不充分而导致的离职现象。在发送信号和信息甄别之后,企业可以就不同水平的毕业生求职者给予不同的薪酬待遇,区分不同能力的学生,尽量实现“一人一策”,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2)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降低道德风险。根据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激励”就是委托人(企业)为了实现其设定的目标而采取一定手段促使代理人(毕业生求职者)在自利的前提下做出的行动符合该目标[4]。对于双方签订劳动合约之后有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应该以完善一定的激励机制来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应该给予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技能和心理培训,并从经济利益激励、精神激励和企业文化激励等方面给予他们激励。另外,约束机制应该和激励机制齐头并进,同时提高机会主义行为成本,对企业自身和应届毕业生的行为同时进行规范化。企业可以明确规定各项行为规范,利用章程约束、合同约束等,适当提高双方的违约成本,使企业运行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

应届毕业生的自我调整  应届毕业生在求职之前就应该做好心理准备,明白当前就业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每位求职者综合素质的较量,必须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用实力武装自己,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5]。求职的大学生一方面可以提前做好相关功课,积极做好信息搜集和整理,坦诚自信,把握机遇,向企业传递有关自身能力的信号;另一方面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求职和就业的过程中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向社会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赵爽,朱方伟,苏永孟.人力资源招聘中的逆向选择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7(10):30-32.

[2]朱甲燕.人力资源招聘的风险分析与防范[J].人力资源管理(汉),2017(6):127-128.

[3]李进一,盖甦.现代企业阶层分化背景下人力资源道德风险的困境与对策[J].领导科学,2013(23):42-45

[4]古圣钰,吴英伟.企业管理中信息不对称与员工激励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2):84-85.

[5]戴有伟.心理导航:求职前需做好自我调整[J].成才与就业,2012(13):94-95.

猜你喜欢
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
去哪儿网服务供应链道德风险约束机制模型
生命伦理视域下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临床管理问题探析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博弈论视角下的建筑工程外包道德风险
医患诚信视野下的乡村医生道德风险研究
博弈理论下的旅游企业道德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