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建香
【摘 要】 问题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桥梁,也是促进课堂探究情境创建的工具,在对学生讲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教师通过问题设置导入课程环节,能够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 问题;道德与法治;探究意识
新课改的发展为教师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在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越发关注学生自身在课堂中的参与性,也积极采用有效的形式,引导学生围绕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自主思考,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而利用问题导学无疑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在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围绕教学的内容设定有效的问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能够健全学生的思维机制,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基于问题思考的同时逐步提高认知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效果。
一、利用问题导入,增强探究意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导入环节教学中应用问题的形式,不仅是对学生的一次试炼,也是将学生从传统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救出来的手段,能够唤醒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欲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潜移默化地进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设计导入环节,教师也应当重视问题与导入环节的融合,使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增强自身的探究意识,以便自主进入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探知。
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这一課时,教师先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段介绍中华传统美德的视频,并让学生结合视频当中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通过对视频的观看,总结我国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内容呢?这些中华传统美德是如何形成的呢?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应当如何保持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呢?”使学生在围绕视频中的内容进行思考时,能够潜移默化地进行本节课知识的探知。在学生向教师回答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也适时指出学生答案的不全面性,并借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探索,实现有效的导入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在视频短片的引导下,迅速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同时在问题的引导下,也实现了思维的发展,因此能够增强自身的探究意识。
由此可见,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导入环节中,教师运用融入问题的形式,能够在课堂的开端为学生设定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分析中强化探究意识,不自觉地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
二、使用问题教学,促进学生思考
问题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但也是学生脱离教师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自主思考的工具。在对学生讲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本当中的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设问,能够有效点燃学生进行思考的活力,打开学生的思维界限,让学生在结合自身已有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经验,进行问题的解决,从而彰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学生完成问题的思索和解答中,学生也能够健全自身的思维机制,从而更好地进行其他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围绕教学的内容,为学生设定进行思考的问题,促进学生健全自身的思维机制。通过对教材当中的知识安排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得出,让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是本节课中的主要教学内容,而为了让学生基于自身进行思考,深化对上述内容的理解,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什么?”“公民需要承担的基本义务是什么?”指出学生进行思考的方向,之后,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仔细的聆听,指出学生答案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不断完善答案的过程中,健全思维的机制,强化对本节课中基础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
不难看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结合教学的内容,为学生设定问题思考的方向,能够让学生在自主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健全思维的机制,提高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效果。
三、引入生活问题,提升应用能力
生活和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是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增强自身的法治意识、道德观念,从而能够更加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因此,在对学生讲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时,教师也应当进行生活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生活问题的解释,使得学生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应用意识,同时提高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提升认知的效果。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些事我来做》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增强理解的效果。基于教材中的内容可以知道,本节课与学生的家庭生活具有密切的关联,因此,教师向学生设定包含生活元素的问题“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哪些事是可以由我们自己来做的呢?”“因为我们已经在逐渐长大,所以生活中的所有事都可以去做吗?”让学生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上述问题的解答,从而使学生在实践应用中,进一步深化对这部分内容的认知。此外,教师利用生活问题的提出,也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本节课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进而降低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畏难心理,形成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引入生活化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在思考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强化应用意识,建立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从而让学生基于生活的层面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诲,也离不开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因此,在今后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也应当为学生设计适宜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不断改善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认知的形式,从而逐步提升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认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迟雪平.融入生活,成就精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体验与感悟[J].教师,2019(28):86-87.
[2]宋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注重提升学生道德素养[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9(10):67.
[3]姜明葵.浅谈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华少年,2019(31):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