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实证研究及成因探析

2020-05-11 11:49傅丽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45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

傅丽

【摘要】为切实了解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剖析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别及成因,为进一步的职业倦怠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现实依据,本研究选取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ES),对124名在职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1)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总体不严峻;(2)职业倦怠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3)不同教龄阶段在低个人成就感上有显著差异,且6-10年教龄阶段的教师倦怠程度最高;(4)已婚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上显著高于未婚教师,在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显著低于未婚教师。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非人性化

一、问题提出

当具有激起、维持和调节作用的动机降低甚至消失时,被它推动的行为也随之终止。因此,缺乏动机驱动的个体不得不进行工作时,身心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疲惫状态。在长期身心疲惫的累积下,职业倦怠的危机便随之到来。“职业倦怠”这一概念自由美国学者Freudenberger提出以来便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定义为:职业人在职场环境中,长期不能顺利应对各种工作压力而导致自身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身心综合性衰竭状态。

过往研究表明,在众多行业中,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问题的是以人为工作对象的行业,即助人行业。其中,担当着教书育人责任的老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且这一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小学教师。其职业倦怠在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核心维度的情绪衰竭,即对待工作、学生缺乏热情和耐心,不求进取,消沉悲观;二是作为人际关系维度的非人性化,即自我封闭,不愿过多接触同事和学生,对学生采取无视、冷漠的消极态度,工作敷衍被动,人际关系恶化;三是基于教师自我评价基础的低个人成就感维度,即对本身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作用采取消极、负面的评价,认为工作不值得去做,缺乏成就体验,进而丧失工作兴趣,降低工作效能。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直接制约着其教育教学品质,限制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同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个性发展,不利于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和国家全面素质教育大计的落地施行。

近几年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普遍性和危害性均受到众多学者的重点关注。本研究立足于佛山市某农村小学调查研究,对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考察,在实证数据中探析其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及背后成因,以期为进一步的教师职业心理问题,乃至教师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事实依据。

二、研究方法

采用SPSS21.0对MBI-ES问卷进行数据处理。

1.被试

参与本研究的教师共124名,有效数据共121份,其中男性29名,女性93名,平均年龄36.71±10.43岁。所有被试均为小学在职教师,本研究中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教龄、婚姻状况3项内容。

2.实验材料

目前,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MBI)在该领域内的应用程度最高,发展得最为成熟。本研究采用由MBI问卷发展出的专用于教育行业的MBI-ES版本,以自我报告的形式评估被试的职业倦怠水平。该版本由李超平等人修订决策,采取7点计分的方式评估22条测验题目,从“0”=“从不”到“6”=“总是”,数字越大则频率越高。MBI-ES问卷包含了8项情绪衰竭维度的正向计分条目、8项非人性化维度的正向计分条目以及6项低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反向计分条目。量表的最终分值与职业倦怠水平成正比关系。

三、调查结果

1.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现状的描述性统计

表3-1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及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1-1可知,在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村小学教师群体中,职业倦怠整体均值为1.696。其中,核心维度情绪衰竭的分数最高,为2.058;其次是低个人成就感,为1.948;非人性化维度的分数最低,为1.083。职业倦怠整体水平及其三个子维度的平均得分均未达到中点分值3,意味着整体而言,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尚未达到高预警水平。结合具体分布来看,在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以及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出现较为严重的倦怠现象的教师分别有28、2、10名,分别占总人数的23.1%、1.6%、8.3%。由此可见,虽然职业倦怠整体而言并不严重,但仍有部分教师在各维度上出现较为严重的倦怠现象。

2.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

数据的性别差异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以人口学变量性别作为自变量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虽然女教师在职业倦怠水平及三个子维度上的平均分数都比男教师更高,但男女教师仅在核心维度,即情绪衰竭因子上的差异达到边缘显著水平,t=-1.756,p=0.082。

表3-2  教师职业倦怠水平的性别差异分析

注:?P<0.05,???P<0.01,???P<0.001

3.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在教龄阶段中的差异

本研究参照前人的做法,将原本为连续变量的教齡划分为5个类别,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检验方法分析其职业倦怠水平在不同教龄阶段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如表3-3所示。数据结果表明:农村小学教师的低个人成就感得分在教龄阶段中存在显著差异,F(4,116)=2.501,p=0.046。LSD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教龄在5年以下、6-10年两个阶段教师的低个人成就感分数均显著高于20年以上教龄教师。

表3-3  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的教龄差异方差分析

注:?P<0.05,???P<0.01,???P<0.001;教龄组:1=5年以下,2=6-10年;3=11-15年,4=16-20年,5=20年以上。

4.农村小学教师在职业倦怠水平中的婚姻状况差异

以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在两种婚姻状况中差异情况,结果如表3-4所示。数据结果表明:在核心维度情绪衰竭上,已婚教师显著高于未婚教师,t=-2.207,p=0.024;在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已婚教师显著低于未婚教师,t=2.031,p=0.044;两类婚姻状况在职业倦怠水平和非人性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表3-4  农村小学教师在职业倦怠中的婚姻状况差异分析

注:?P<0.05,???P<0.01,???P<0.001

三、结果分析与成因讨论

本研究中的数据统计及分析结果显示,在农村小学从教的老师的职业倦怠整体而言并不严重,这证实了过往学者们的研究发现。但结合分布可知,职业倦怠是农村小学教师群体中的常见问题,不同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不同,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已达到预警水平。

本研究结果表明,职业倦怠、作为人际关系维度的非人性化、作为自我评价维度的低个人成就感在两性间的差异不显著,该结果与黄建红、丁亚坤等人的过往研究结论基本相同。性别因素在情绪衰竭这一核心维度上的差异达到边缘显著水平,说明女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投入的情绪情感多于男教师。这是因为女性的特質决定着其在情绪情感体验方面的能力更高,更易受环境影响而变得情绪化,更易产生情绪起伏和波动,进而在工作中更容易出现疲劳感、易怒、情绪紧张的情况。

对比数据发现,工作了6-10年的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最高,该教龄阶段和5年以下教龄教师在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20年以上教龄教师。综合来看,在教龄方面,职业倦怠程度最严重的是工作了6-10年的教师,该结果印证了学者赵玉芳、毕重增的过往研究。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该教龄阶段的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刚参加工作时的热忱,并且处于成家、生子阶段。角色的增加和转换使得他们的家庭负担加重,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使他们的工作挑战增大。与日俱增的职业心理压力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和释放,职业倦怠感就会随之产生。而工作了10年以上的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形成了多种有效的应对方式,能更高效、更顺利地处理工作中的各类问题,这使得他们在工作中产生负性情绪的频率和程度更低。因此,其职业倦怠感较低。

另外,本研究发现婚姻状况在职业倦怠的两个子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即已婚教师在情绪衰竭核心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而未婚教师在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已婚教师,这与黄建红、于飞飞的研究发现相符合。已婚教师之所以更容易在工作中产生精疲力竭的感受,是因为他们需要将部分个人时间、精力投注在家庭中,在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就会相对减少。面对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容易在精力不足、难以应对工作的情况下产生职业倦怠。而未婚教师大部分是刚毕业、参加工作两三年的新教师,他们满怀热忱和憧憬投入教育事业,也容易在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中遭受挫败和挫败打击,或是由于经验不足而导致工作效果不佳,进而不可避免地产生自我怀疑和挫败感,工作效能感降低,工作驱动力减弱。

四、结论和展望

本研究通过以上分析,做出几点结论:在农村小学从教的老师的整体职业倦怠程度不严重;职业倦怠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教龄在低个人成就感的自我评价维度上有显著差异,6-10年教龄阶段的教师倦怠程度最高;婚姻情况的两种状态在两个子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已婚的农村小学教师在情绪衰竭核心维度上显著高于未婚教师,在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显著低于未婚教师。

众多实证结果证实,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教育界的普遍现象和关注焦点,它影响着教师个人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教学质量和大教育环境带来危害。本研究中的农村小学教师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比例未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可能对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职业倦怠受个人特质、组织环境、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未来可在平衡人口学变量比例的基础上,持续深入挖掘、探究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影响因素,进而采取、发掘有效的针对性对策来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或解决职业倦怠问题,同时提高教师的自我调适心理状态的素养和技巧,为教育工作者良好的职业心理状态创造优质的舒适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明君,王振宏,刘亚.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自我决定动机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3):368-376.

[2]闫芳芳.城乡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 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3]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 2004,(5):573.

[4]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 2003,35(5):677-684.

[5]黄建红.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干预政策—基于广西农村小学教师的调查[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36(6):147-152.

[6]丁亚坤.乡村小学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6.

[7]赵玉芳,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16):80-84.

[8]于飞飞.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主动性人格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9]伍新春,曾玲娟,秦宪刚.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4):262-267.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乡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相关性研究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城镇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比乡村教师更严重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气象行业职业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护士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管理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