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燕
【摘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歌唱是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歌曲占比约为5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也明确《歌唱》模块为高中的必修课程。课堂教学中要将歌曲内容教授得生动有效,就必须把握教学内容的切入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本文从歌唱教学对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歌唱教学存在的问题、歌唱教学中歌曲切入点的基本原则和歌唱教学中歌曲切入点的设计策略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歌曲兴趣和歌唱表现能力,逐步形成音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音乐素养;歌曲教學;教学切入点;方法策略
一、歌唱教学对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这三部分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艺术表现则是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正如《诗大序》曰“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歌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阶段人音版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歌曲占比约为52%。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歌唱》为高中的必修课程,学生通过歌曲鉴赏和演唱优秀声乐作品,激发歌唱兴趣,学习歌唱方法,积累歌唱经验,增强合作意识,体验声乐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表现力。由此可见,歌曲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学习音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歌唱教学存在的问题
歌唱教学课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课型,多年来,老师们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究:有提高学生演唱能力方面的,有优化教学内容方面的,有改善教学方法方面的,有激发学生歌唱兴趣方面的等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
(一)游走于歌曲外围,未能深入音乐本质
在佛山市教学视导和教学研讨的过程中,常常见到因为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不够深入,对歌曲的文化背景、地域风俗、民族风情、音乐特点等分析不透彻,对歌曲的二度创作不够细致等,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没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进入歌曲核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演唱经常做低效重复,不走心,游走于歌曲外围。
(二)着重于教学形式,未能提升歌唱品质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歌曲教学实效性的高低往往既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切入,也取决于适当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为了“取悦”学生,往往过分注重教学形式,强调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对教学内容的研读、音乐本质、学生心理及学生能力等研究不够深入,为了形式而形式,呈现出很多热闹课堂,低效课堂。
(三)满足于教学环节,未能关注歌唱生成
教学生成是课堂偶发的问题或见解表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生成性特征。生成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教学,一种多样化的教学,一种提升的教学,在歌唱教学中更要强调学生演唱的自主构建,更强调歌唱教学的动态生成。然而,音乐课堂中很多教师为了完成预设教学环节,未能及时关注学生歌唱表现的生成,学生经常被教师“牵着走”,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三、歌唱教学中歌曲切入点的基本原则
切入点就是突破口,开始切入的地方,通俗地说就是解决某个问题最先着手的地方。巧妙的切入点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堂氛围,有画龙点睛之效。那么,歌唱教学中歌曲切入点的设计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从歌曲背景入手,重视音乐本体研究
歌曲教学是通过对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提升音乐表现力,加深文化理解,增强文化自信,深化立德树人。从歌曲背景入手,从音乐本体出发,深入研读教材,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民族风俗、地域风情等音乐文化,深入研究歌曲题材、体裁、形式、音乐要素、曲式结构和风格等,并将研究成果更好的反应在歌曲的二度创作和艺术表现上。
(二)从教师本身入手,发挥自身专业特长
现有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方向大致有声乐、钢琴、舞蹈、戏剧、中西乐器等,有部分教师专业综合素质较好,个性鲜明,专业特长突出。于是,教师在选择教学切入点时需考虑教师的专业特长,做到扬长避短,事半功倍,展示教师魅力,做到教学得心应手。
(三)从学生学情入手,关注课堂教学生成
在选择教学切入点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学龄段特点及现有音乐能力进行设计、选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时刻关注教学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切入点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恰当运用,切入口要小,视野要宏大,更要深入分析,切中要害。
四、歌唱教学中歌曲切入点的设计策略
戏有戏眼、文有文眼,一首歌曲就如一篇文章,找准了切入点就相当于抓住了歌曲的核心,恰当的切入点是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下面将以歌曲《孤独的牧羊人》为例,探究选择歌曲教学切入点的几种策略。
(一)从歌曲的文化背景切入
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旨在通过学习不同地域、民族、时代的音乐文化创造,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和表现歌曲。所以,要走进一首歌曲,表现好一首歌曲,对文化背景的理解至关重要。
如,学习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就要将歌曲的文化背景贯彻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呈螺旋式上升。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音乐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电影《音乐之声》是一部改编自玛丽亚·冯·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的戏剧作品,最初以音乐剧的形式于百老汇上演,之后被改编成电影。该片于1965年3月29日在英国上映,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并和上校的7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利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玛丽亚带领孩子们为男爵夫人表演木偶剧,他们的表演十分幽默而风趣。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歌曲的文化背景,了解歌曲在影片中的呈现方式——木偶剧表演,分析歌曲幽默风趣风格形成的原因等,找到恰当的教学切入点。设计巧妙教学方法,将戏剧引入课堂,通过角色扮演、木偶剧表演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上课热情,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涵。
(二)从歌曲的难点切入
歌曲的难点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最难掌握的部分,如:音准、节奏、强弱、音色、旋律、风格等。无论是哪种情况,教师都必须根据歌曲特点、学情等准确找到切入点,寻找突破口,用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突破难点。犹如木桶原理,一首歌曲的品质高低并不取决于易唱的地方,而是歌曲的难点,难点完成越好歌唱的品质就会越高。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从音乐的本体分析,歌曲的难点主要体现在第一部分大跳乐句,有八度、九度大跳音程,学生在歌唱的音准、音色等方面都可能会遇到困难,教师需要根据歌曲特点、学生实际情况等找到解决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意识。聆听自己的声音、同伴的声音,聆听琴声、教师范唱等,做到音高准确,声音和谐统一。其次,学生的歌唱要由轻声入手。学生声音在有气息支持和声音位置的基础上轻声演唱,歌唱要有饱满的情绪,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可借助科尔文手势或形象的体态动作,辅助学生演唱,建立良好音准概念,帮助学生掌握歌曲难点。第四,从歌曲风格入手。这首歌曲的唱腔是欧洲民间音乐的一种特殊唱法——约德调。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约德调的演唱方法,用真假声转换的方式进行演唱,并运用到歌曲中,帮助学生快速高效的掌握歌曲难点——大跳音程。
(三)从歌曲的特点切入
歌曲的特点决定演唱风格,每一首歌曲都有它的特点和风格。要了解歌曲的特点,教师必须对歌曲进行深入研究,从歌曲背景、时代背景、地域风俗、民族风情、歌曲旋律、歌词含义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从研究中找到歌曲特点,从歌曲特点中找到教学切入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表现歌曲。
《孤独的牧羊人》是一首很有特点的歌曲,它的唱腔主要运用了欧洲民间音乐的一种特殊的唱法——约德调。是阿尔卑斯山里的牧人们常常用号角和叫喊声来传唤他们的羊群,牛群,也用歌声向对面山上或山谷中的朋友、情人来传达各种信息,久而久之,就发展出一种十分有趣而又令人惊叹的约德尔唱法。这种唱法的特点是在演唱开始时在中低音区用真声唱,然后突然用假声进入高音区,并且用这两种方法迅速的交替演唱,形成奇特的效果。根据这个特点,引导学生用真假声转换模拟生活中呼唤羊群、牛群的声音,引发学生的好奇,在有趣、活跃的氛围中进行教学,学生能很快掌握约德调的演唱特点。学生学得开心,记得牢固。
(四)从歌曲的歌词切入
歌词朗读是歌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朗读是歌唱的基础,歌唱是朗读的音乐化表现。歌唱和朗诵在一定意义上有很多一致的地方,都是夸张、有韵味、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瓦格纳:“培养灵巧地、戏剧地朗读歌词的能力,并把这种朗读运用到歌唱上,乃是学好歌唱的基本功。”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朗读时要清楚为什么要读,该怎样读,要达到怎样的效果等。教师要深入探究歌词与旋律、歌词与音乐风格的关系,并能结合旋律及歌词的含义,用美妙的音色,恰当的节奏,丰富的情感将歌词朗读出来。
《孤独的牧羊人》的歌词是以写实、风趣、幽默的手法创作的,它的衬词是模拟吆喝羊群的声音,非常有趣。如果以朗读歌词切入,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有节奏的、活泼风趣的朗诵歌词,使学生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尤其是衬词部分,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朗诵歌词。通过反复朗诵,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阿尔卑斯山人民在吆喝羊群时的情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演唱歌曲中的衬词。
(五)从歌曲的体态律动切入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音乐进行中,时间的变化,主要是节奏的变化。节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首歌曲的形象、特点,往往与节奏有著密切的联系。“体态律动学”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为:音乐本身是以听觉经验为基础,以身体为乐器,根据音乐的速度、节奏、力度、分句、感情等变化,有控制地做出各种幅度和力度的动作,通过身体律动来表达听到的乐曲。既培养节奏感,又有助于对音乐的全面感受,既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及创作能力,又能增强学生表演的自信心。
《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中,节奏特点非常鲜明,基本上都是后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及十六分音符构成,歌曲节奏灵动,情绪活泼有趣。如以节奏为切入点,教师以歌曲的戏剧、电影为背景,以歌曲音乐特点为抓手,引导学生设计各种节奏游戏,创编体态律动,通过身体律动充分感受歌曲灵动的节奏,风趣幽默的风格特点。用身体讲故事,用律动演音乐。
五、结语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选择恰当的歌曲切入点是歌唱教学准备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歌唱教学需要,对歌曲本身作全面分析,综合考虑,根据不同情形单独或融合使用设计策略。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又能展现教师教学智慧,让学生真正爱唱歌,唱好歌,会唱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钱涛.从平面走向立体——初中歌曲课“立体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艺术评鉴,2019(7).
[3]吴昊,施敏发.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切入点的研究[J].职业技术,2019(11).
[4]金镭.小学音乐教学的切入点[J].中国音乐教育,2004(7).
[5]马玉琪.教学生成与生成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