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教育”,让每一位学生享受适合的教育

2020-05-11 05:59黄博彦
广东教育·综合 2020年4期
关键词:办学德育差异

黄博彦

杨翠,佛山市禅城区张槎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小学数学正高级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兼职教授,佛山市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指导专家。自张槎中心小学创校以来,她带领学校全体教师,坚持“让每一位学生享受适合的教育”的教育理念,深入实施“适合教育”,短短十年便使这所由普通农村小学合并的学校,一跃成为佛山市小学教育的“明珠”,区域教育发展的品牌标杆。

追问与反思:适合教育的思维方式

《广东教育》:杨校长,每一个教育理念的提出和产生,都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都有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学校实施适合教育已经有10年的时间,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荣誉。那么,当初您提出适合教育的原因是什么?

杨翠:张槎中心小学于2009年9月创建,由张槎街道原来的大江小学、上朗小学、村头小学、村尾小学、莲塘小学和古灶小学六所学校合并而成。作为一所中心学校,我们有着较好的资源和发展优势,但作为一所合并校,生源和社会环境却显得先天不足。如何扬长避短,加速发展,把学校办成名副其实的中心小学,这是我们当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面对“六校合一”产生的生源差异、师资差异、家长差异、社会环境差异以及与周边学校的差异,我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这些差异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学校教育相关的、本质的‘差异?”经过一番思考后,我得到了答案:“这些差异的背后,是学生多元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与单一的学校教育的‘差异,是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矛盾。”这给我带来了一个思路:学校教育应该关注和回应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种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由此,我提出“让每一位学生享受适合的教育”的适合教育理念,深入开展特色办学。

《广东教育》:任何的教育理论都源于教育实践,任何的教育实践都蕴含着教育理论。适合教育作为一种办学理念,指向“让每一位学生享受适合的教育”,这有着怎么样的思考?

杨翠:适合教育源于“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即源于“不适合”。要使教育从“不适合”到“适合”,就需要对教育进行追问与反思,在追问与反思中找到不适之处,将其改变、调整。

教育指向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指结果,更在于过程。当前,人的全面发展应表现为人的完整性发展和人的个性化发展,并作为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不断向人的全面发展迈进。因此,适合教育的目标,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确定适合教育的目标后,就要对教育的对象进行追问和反思。教育的对象是人,发展的主体是人,这里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教育对象的人,并不是在经验层面上所感知到的、抽象的、片面的“人”,而是在理论层面上认识到的、具体的、全面的“人”,是一个个存在差异的、鲜活的“人”。看到这存在差异的、鲜活的“人”,我们就会看到人的各种属性:人的自然性、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性、人的超越性等。适合教育就是要充分关注人的各种属性,不断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社会规范的习得、历史文化的传承、实践创新的践行、自我超越的实现。

理想与现实:适合教育的实践立场

《广东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性存在的教育理念,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转化为教育实践,在这转化的过程中,教育者有着不一样的实践立场。这一实践立场不仅决定着教育者怎么“想”教育,更决定着教育者怎么“做”教育。在将适合教育理念转化为适合教育特色办学实践的过程中,您是以怎样的立场进行的?

杨翠:将适合教育理念转化为适合教育特色办学实践,需要保持理想信念和办学实践之间的张力,以理想信念指引办学实践,以办学实践支撑理想信念。基于此,我们依据适合教育理念,确立了“尊重差异,多元选择,自主发展,各美其美”的“适合课程”理念,即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课程选择,通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的完整性发展和多样化发展,让学生成就最好的自己和最美的人生。

由此,我们进一步确立了“四有、四会、四能”的适合课程目标。“四有”为心智涵养目标,聚焦学生可持续发展素养和完整性发展,为学生成为未来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具体指“有健康的体魄和阳光的心态,有良好的习惯和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有勤学的态度和善思的头脑,有文雅的气质和开阔的视野”;“四会”为特色培养目标,聚焦本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弘扬本土文化培养,具体指“会玩龙狮,会读书和写毛笔字,会制作版画,会演奏一种民间乐器”;“四能”为特长发展目标,聚焦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潜能与特长,具体指“能写一手好字,能完成一项科技创意,能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能掌握体艺‘2+1项目”。

《广东教育》:正如您所说,在适合教育特色办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理想信念和办学实践之间的張力。如果说,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是对适合教育理想信念的表达,那么,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就是对适合教育具体操作的构建。请您谈谈学校是如何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和课堂教学模式的?

杨翠:我们从三个维度构建适合课程的内容体系。第一个维度是基于佛山本土文化特色的普及,开设“儿童龙狮”“儿童阅读”“儿童版画”“儿童民乐”必修课程,以及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英语节、体育节“特色五节课程”和阳光大课间课程;第二个维度是基于学生的多元能力发展,开设体艺、科技、人文、环保、生活、学科拓展六大领域共计50门选修课程;第三个维度是基于学生个体特点,开设针对一类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群体,甚至一位学生的个性课程。

要将课程真正落实,将课程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学习内容,就需要教学模式的支撑。得益于学校数学科组在省级课题“基于前置学习的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的实践中,构建了“前置学习—导学交流—巩固提升—总结积累—检测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进一步构建出“预习导学—多维探究—适时点拨—当堂反馈”适合教育“四环”课堂教学模式。预习导学,即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新课内容学习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多维探究,即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聚焦,并以此作为线索和切入点展开新课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适时点拨,即教师与学生一同解决探究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并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提升;当堂反馈,即根据学习内容的重难点、易错点、质疑点,分基本、提高、拓展这三个梯次进行课堂检测。

浸润与唤醒:适合教育的人文意蕴

《广东教育》:适合教育是以学生成人为根本指向的教育,人文品性是适合教育的基本品性;适合教育不仅存在于课堂一域,还存在于整个校园。请问,您是怎样将适合教育从课堂延展至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学校成为一个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世界?

杨翠:校园即课堂,一切皆课程;文化即课程,一切皆教育。因此,我们通过优化育人环境,建设校园文化,为学生构造一个无声的教育世界,让学生在文化环境中浸润和思考。我们遵循“环境感染人、设施启发人、行动爱护人、语言教育人”的原则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既注重绿化、美化,又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科技素养的培养,对校园环境建设进行公开征集设计、命名等活动,让师生共同参与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除了外显性的文化建设外,我们也注重校园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延伸,通过将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开发紧密结合,设立富含文化内蕴的“六元素景观”,采取“基地+活动”“课内+课外”的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实现科学知识和校园文化之间的“嫁接”,让环境成为隐形的课程,让校园成为鲜活的教育读本,把学校的精神物化成时时可以用手、用眼睛、用灵魂去感触的景观。

循环池旁,学生可以观赏经过层层过滤后被净化的一池活水;气象廊上,学生可以了解神秘莫测的天体现象;赏狮阁内,学生可以认识龙狮千年的发展历程;植物园中,学生可以探究本土植物的生长和药用价值;生态园里,学生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绿色发展的新兴技术;安全带处,学生可以直观体验到安全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

《广东教育》:世上有两样东西永远使人们心怀敬畏,一個是我们头顶的星空,一个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人之为人,不仅是有仰望星空、探索真理的勇气,更是有敬畏道德、完善自我的自觉。请问,适合教育通过怎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唤醒他们内在的道德力量?

杨翠:的确,人的崇高不仅在于人的思考,更在于人的道德。我们注重德育的日常性、参与性和体验性,实施“五三三”和“两结合”德育管理模式,即在工作岗位上设置礼仪岗、生活岗、纪律岗、文明岗、卫生岗,在育人范围上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对象分段上分为高中低三段,并采取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相结合、道德评价与道德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体验、自省评价、感悟提升的道德发展历程中明理导行。

同时,我们围绕学习、生活、交往三大板块,围绕习惯、自信、感恩、好学、责任五个学习主题,以学科德育、课堂德育、班级德育、活动德育、环境德育、家庭德育为途径,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环境熏陶、心理教育、体验生成、实践建构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办学德育差异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相似与差异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找句子差异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