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介绍了南通市乡村产业发展概况和特点,分析了南通市乡村技能人才缺失的问题症结及技能人才缺失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文化传承、对产业发展、对人才集聚的影响三方面。提出了以技能人才助推南通乡村振兴的对策和建议:要适应乡村产业需求,精准培养技能人才;搭建校乡对接平台,实施“一镇一品”策略;培育乡村产业裢条,夯实技能人才基础;落实技能人才落户乡村政策,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关键词】 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对策;南通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振兴离不开方方面面的人才,尤其是技能人才,技能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江苏是教育强省,南通是教育强市,应该在乡村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方面有所作为。
一、南通市乡村产业发展概况和特点
南通,位于中国东部海岸线与长江交汇处,长江入海口北翼,与上海市隔江相望,是江苏唯一同时拥有沿江沿海深水岸线城市,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是山水旅游城市,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全市现有乡镇65个、街道37个,村民委员会1302个,居民委员会611个,场圃5个。
1、南通市乡村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南通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至2018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73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490.50万人,城镇化率67.1%;乡村人口为240.50万人,占比32.9%。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3.98:39.48:40.81。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1.23亿元;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种植总面积达1118.54万亩。全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全年家庭农场总数达4447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0家;全市建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0家,其中国家级8家;工业和建筑业发展平稳,“3+3”重点产业增长较快,其中,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产业等三大重点支柱产业同比分别增长18.4%、17.1%和16.9%;建筑业增加值667.4亿元,建筑队伍人数达180万人。
2、南通市乡村产业发展特点
南通通过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加大县(市、区)现代化农业建设,打造城郊结合型乡村,依托城市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型網状结构的乡村,是以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综合性乡村,是以现代文化、教育、科技为基础,以规模经营为条件,集生产、生活、生态、教育、服务、观赏、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社会、经济、生态等多功能并存的现代乡村,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产业分布各有侧重。南通各县(市、区)城郊结合部产业的地域性、差异化发展较为明显。南通市四区主要依靠农副新产品种植和海洋水产、贝虾类养殖、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通州湾、吕四渔港、海门等靠江靠海地区,主要依靠江海水产品和渔业等产业发展;通州、海安、如皋等地区,主要依靠农副产品加工、物流、仓储、特色小吃、家纺、新能源汽车、电气自动化、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启东、如东等地区,主要依靠风能发电产业为主;以及其他地区依靠粮、棉、油等农作物生产为主。
(2) 产业质量有待提高。南通农产品质量建设还在路上,特别是加入到“1+6”上海大都市圈之后,上海农产品高端市场对南通农产品质量建设形成了倒逼机制。南通乡村低产能小企业、小作坊相对较多,生产性和新兴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利用先进技术转化提高产能贡献率不高,主要是与科技投入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等因素紧密相连。
(3)家族承接较为普通。各县(市、区)的乡村小作坊、小企业、小超市、小种植园、小农场等主要以家族承接较为普遍,规模以上新型企业有限,不能形成产业气候,不能引入更为先进的发展理念、方法和企业发展模式。
二、南通市乡村技能人才缺失的问题症结
近年来,南通紧紧围绕“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产业人才发展312行动计划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十百千万”工程,实现了新兴产业人力资源规模、层次的“双提升”,现有各类技能人才超过120万人,技能人才的数量较往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与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和技能人才的需求仍有很大不对称和不协调。人力资源和技能人才的缺失,则是当下南通乡村振兴发展的短板和弱项。
1、技能人才数量有较大缺口
2018年,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全市50家规模以上城郊结合部产业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情况调查,人才资源呈以下分布:一是产业企业员工总体学历层次偏低,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21.2%,大专以下学历人员占从业人数的61.3%,无学历人员占17.5%,外来务工人员居多。二是科研技术人员占从业人数的13.8%;商务营销人员占从业人数的5.9%;生产人员数量占从业人员的66.8%,其中,一线生产人员占从业人员的51.7%。三是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级技师、技师仅占从业人员的1.4%,技术工人占从业人数的8.3%,无技能等级的却占从业人数的90.3%。可见,南通乡村振兴所需一线的产业工人,尤其是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工人还有很大缺口。
2、利用本地技能人才资源不充分
南通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是关键。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部人才加入,通过引智固然可以解决新兴农业发展中人才紧缺的问题,但这种“短、平、快”战术也极易因政策竞争陷入困境。技能人才开发环节相对薄弱,未能充分利用本地教育、培训资源,乡镇企业缺乏技能人才投资动力,不利于长远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3、引进技能人才配套服务不到位
重视引进乡村新型产业发展所需技能人才,但对已落户人才的服务质量则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内容和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缺乏进一步了解;服务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咨询服务、生活服务等方面平台不足、资源分散。目前存在市场与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的情况,一些乡村企业不愿为员工继续培训“买单”,有的企业制定了培训制度,但在执行方面大幅缩水,培训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效果不佳。
三、技能人才缺失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南通乡村振兴所需新型创业创新人才、互联网+物联网人才、新型服务业人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能人才、个性化定制设计人才、现代农业研发人才、高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村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技能人才缺失对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技能人才缺失,特别是南通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的缺失,不利于传承和保护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各类实用人才和传统文化人才对南通乡土文化的传承。如皋花木盆景、南通沈绣、海门红木家具、南通蓝印花布等具有文化传承的特色品牌,正面临传统技艺无人接班的问题,优秀农业文化存在断根的危险。
2、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技能人才缺失,不利于推动乡村现代农副产业发展,特别是乡村电商产业的发展。乡村要致富,必须具备既懂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经营管理,又熟悉乡村特色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仅靠留守乡村的老人和数量不足的青壮年,难以推动乡村农副产业、渔牧业、电商业、新能源汽车业等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对人才集聚的影响
技能人才缺失,不能形成支撑农村产业发展的人才集聚效应,不能形成以乡村产业化发展为方向的理念,不能使分散的小农经营向适度的规模化经营过渡,缺少工业管理的思路、方法和手段发展商品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加工型农业、品牌农业、服务型农业,一定程度阻碍了乡村农业专業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产业格局形成,不能拓展振兴乡村发展的产业链条,全面提高乡村农业的综合效益。
四、以技能人才助推南通乡村振兴的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南通人才政策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大,但这些政策多服务于城市建设和高端行业,专门针对乡村振兴的人才政策仍是空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和推进,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必须明确指向,从而为乡村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注入更大推力。
1、适应乡村产业需求,精准培养技能人才
(1)产业和人才对接。以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技工院校依托“互联网+”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乡村现代企业发展为目标,通过全日制教育、社会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多形式培养适应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技能人才;开展市场动态调研增设新专业,与乡村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编人才培养课程、共设人才评价机制,确保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符合乡村企业发展需求;根据南通城郊乡村特点,研究各具地域特色的乡村发展产业,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主动与乡村产业对接,一方面,加快培养乡村物联网、电子商务、旅游、农机维修、包装设计、红木雕刻、花木盆景等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培养跨专业复合型人才,鼓励乡村快递物流企业与生鲜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与电商信息交易平台协同发展,探索涉农专业网站设计与电子商务平台运营,为传统特色农产品提供设计包装、仓储、运输的标准化、定制化服务。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通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海安农产品生鲜加工、冷链物流仓储配送项目、如皋品德超市冷链配送中心项目等,均需要上述跨专业复合型人才。
(2)以人才带动产业。通过技能人才培养带动南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加快农村电商服务综合型人才培养,促进快递业与电子商务服务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鼓励快递企业整合配送资源,构建适应电子商务的物流服务平台和配送网络,加强与制造企业信息对接,积极拓展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订单末端配送等服务新领域专业人才,形成产业链相互促进效应;支持邮政、快递企业参与农村共同配送体系建设,推动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业、供销、邮政等部门与电子商务、快递企业在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方面的有效衔接,鼓励客货两用、多站合一、整合邮政资源、依托商、超企业等多种途径,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制造业、物流业、电商业等产业,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带动整个乡村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效能。
2、搭建校乡对接平台,推进“一镇一品”策略
(1)建立乡村人才大数据。依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平台,通过街(镇)站点和社区劳动保障所采集乡村人才基本数据,并不断完善人才数据,形成全网融通的乡村大数据人才网;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打造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互补的集人才招聘、广告发布、人才配置于一体的综合性、全方位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交流渠道。培养技能人才主阵地的技工院校,努力培养输送一批计算机互联网专业人才服务乡村,确保乡村各站所均有专业信息化人才,对接服务所在区域的优势产业,形成整体联通、信息畅通、网络互通、专业互促、人才共享的生动局面。
(2)建立乡村人才分级培养机制。根据乡村人才大数据,按照劳动年龄、所学专业、现有技能等级等情况,制定乡村人才分级培养机制,以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高级技师为主,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对初、高中毕业生生源进行全日制技能学历教育,确保学生通过技能培训、顶岗实习和技能等级考试,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对已毕业的新成长劳动力、乡村青壮年劳动力、乡村企业职工进行社会培训,特别是加强对纯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结合乡村留守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举办农业科技、种养植技术培训班,培育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使留守劳动力真正掌握1-2门实用技术,实现乡村留守劳动力从体力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弥补当前乡村技术、劳动力不足的现状。
(3)建立乡校人才培养对接机制。技工院校培养适应南通乡村振兴发展所需技能人才,必须坚持“从乡村中来,到乡村中去”的培养理念,加强乡校联合、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乡村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围绕打造优质稻麦、绿色蔬菜、休闲观光农业、沿海渔业、农场猪牛羊鱼鸡鸭鹅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所需的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服务类综合型技能人才,开展农产品网上营销体系建设与推广应用,鼓励智能化技术改造,支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做优装备产业,加大农业、农产品加工包装、物流仓储、信息配送等协同发展,围绕“3+3+N”产业鼓励乡村企业与技工院校研发科技成果和转化技术,做优“互联网+旅游服务产业”,加快菜市场标准化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建设城市配送公共服务平台、商贸物流仓储配送设施等现代商贸,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建设所需服务人才培养等,落实“一镇一品”特色产业策略。
3、培育乡村产业裢条,夯实技能人才基础
(1)发展高端制造业实体经济。促进南通乡村振兴,离不开发展高端制造业实体经济,高端制造业与其他各产业互为发展链条,建立集“产业集聚、企业孵化、服务拓展、品牌树立、产品创新”等功能为一体的南通乡村振兴服务产业园,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收购、参股、联营等多种形式,进入技能人才服务业新领域,为南通乡村振兴打造一批实力雄厚、影响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技能领军人才。南通工贸技师学院系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高端制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南通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现有省级技工院校特色、示范、重点专业共计21个,与131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完全具备了培养高端制造业技能人才的实力,将更加有效助推乡村高端制造业实体经济持续发展。
(2)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目前,南通乡村振兴具有装备制造业、旅游服务业、农副产业、江海渔业、盐业、家纺业、电商服务业、新能源汽车业等优势产业,技工院校要瞄准这些优势产业,加大培养力度,努力培养输送更多更好的电子商务、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专业技能人才,服务于乡村优势产业的发展,为乡村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人才支撑,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发挥好江海河优势,挖掘渔业特色元素,以海洋特色水产品、长江珍稀鱼类、紫菜、蟹、虾、观赏鱼等地方优势渔业产业为基础,整合现代乡村建设要素,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渔业特色小镇、全国最美渔村、全国精品渔业休闲示范基地。加强水产品电子商务建设,构建电商与实体流通相结合的现代化水产品物流体系,促进互联网+渔业的深度融合,助推乡村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3)服务推进长江都市圈产业融合。结合本市“3+3+N”产业新体系建设,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三角发展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三大战略叠加的绝好机遇,挖掘国家战略与南通战略的结合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探索推进长江都市圈产业融合、对接上海、连接苏南苏北的优势产业,开设相应的热门专业,提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质量、品位和层次。
4、落实技能人才落户乡村政策,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目前,南通普通高校热门专业人满为患,而涉农专业却在不断萎缩,大城市人才大量积压,乡村地区人才大量缺乏,这是一种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为改变这一现状,在完善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在行业准入、土地供给、資金支持等多个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将人力资源服务业列入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发展领域,通过鼓励“能人回乡”、发掘“乡土人才”、培育“职业农民”、壮大“技术队伍”等措施,对在南通乡村振兴服务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提供多方位的落户乡村优惠政策,保障服务乡村产业健康发展。
五、结语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南通应以国家和省市第一轮乡村振兴规划为指导,主动适应南通乡村产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摸清乡村技能人才缺口,发挥自身专业培养优势,借助技工教育集团和社会培养力量,积极开展“政校乡企”联合培养乡村人才机制,力促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以此助推新时代南通乡村繁荣振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5.1-27.
[2] 李宁.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人才强农战略路经研究[J].农业经济,2018(10)95-96.
[3] 刘祖钊,李真爱,李堃.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人才强农战略路径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0)219-220.
[4] 安美忱.实施人才强农 助推乡村振兴[J].奋斗,2018(20)15-16.
[5] 耿继静.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施人才强农战略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4(11)115-116.
[6] 马亮.南通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问题探析[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8(2)72-75.
【作者简介】
马 亮(1981—)男,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中共南通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三农经济、生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