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十个核心概念之首的“数感”,其在数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在乡村工作实践中发现农村小学生的数感普遍较弱。基于此,本文以农村小学生数感的建立和培养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了数感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建立和培养农村小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数感;建立;培养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要讲解课本知识,更要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而数感就是重要素养之一。为了可以建立和培养农村小学生的数感,需要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数学知识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与数量的敏感性,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数的意义,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一、 数感及其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感的定义是:数感,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和培养数感,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实际生活中数的意义,了解具体情境中包含的数量关系。就数感来讲,不仅仅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教学目标,一直就是数学学科中常见的词汇,在新课改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培养数感已经渐渐成为教师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之一。
通常,教师解读数感的概念时,都有个人的色彩,主要原因在于数感自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综合以上来讲,数感可以理解成学生自觉主动认识数的自身特点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数感,不仅仅是直觉,是对数的鉴赏力以及敏感性,更是一种能力。
在小学阶段,整数、分数、百分数以及小数等等的意义和概念认识是数感培养的基础;认识经常见到的量、感受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技能和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等等,这些都可以列入数感培养内容的范畴中,是学生建立和培养数感的核心载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科学把握这些内容,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建立数感,对数形成敏感性,提升素养。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讲,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更具有其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农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对数与数量的接触相对较少,但是城市中有很多环境可以接触数,比如:红绿灯的倒计时、超市商品打折的数字等等,这些在农村生活中相对少见,学生对数的接触、对数量的认知多半来自课本,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进行不断挖掘尤为重要。
第二,良好的数感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前提。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良好的数感可以使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这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教学目标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對于小学数学来说,要想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必须要重视数感的建立和培养,这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必要条件。
二、 建立和培养农村小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生活经历,在兴趣中启发学生数感
只有学生对数学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才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体验。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建立和培养学生数感的首要途径是生活的经历。学生需要将生活作为模板,从中提取出抽象的数学知识,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性以及探索性,这是由于学生的先天性心理特征直接决定的。但是数感的出现必须要让学生亲自认知,自主探索,用内心深刻体会,实际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的存在,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就会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学生利用自己的感受可以体会到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这样自然就形成数感。数感的出现,既让学生了解知识,又挖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去超市购买各种文具,体会到一块钱、十块钱和二十块钱的重要价值;下课时,仔细观察钟表五分钟以及十分钟等等时长,体会到时间在不断流动。
要想营造轻松活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必须要将动态和静态进行有机结合,而且体现出探究性教学。通过感受生活,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创设教学情境,建立和培养学生数感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在教学中运用知识情境,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形成思维上的主动性。小学数学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要想创设数感情境,教师应当尽可能充分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视频以及动画形象等等,开展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感受数量的多少。在农村小学,很多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数学时,数感素养相对较弱,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当创设更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的同时学生会更善于运用数学思维将问题有效解决,因而能帮助学生尽快地建立数感。
(三)开展实践活动,建立和培养学生数感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也必须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学习就是数学活动的学习。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必须要科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这样能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建立和培养数感。
例如:讲解“图形认知”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图形,接着鼓励学生自己剪剪、画画和测量,通过测量能够画出正方形,确保各个边的长度都相同,再将其全部剪下来。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学生就能够了解其规律,了解正方形的各个边长度都相同的特征,各个边的数量都相同,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断扩展学生的数感。
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数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合理开展实践活动,将学生的活动作为建立和培养数感的前提条件,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探究同时也彼此合作,在这样的活动里学生的数感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
(四)借助建模,建立和培养学生数感
在建立和培养学生数感中,教师必须要结合所学习的数学知识,通过建模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其中引入数字。建模,简单来说,主要是指学生运用图形以及公式等等,模拟一些必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建立模型,可以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在面对问题时采用相对简单清楚的思路,以体现出数字,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比如:讲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时,教师能够将速度以及时间等重要因素,抽象成一种关系模型,而且通过相应的例题进行展现:第一,一辆货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6个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小红每分钟骑自行车300米,15分钟骑多少米?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时,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共同点进行分析,要求他们抽象出每个小时和每分钟行驶的路程称之为“速度”,其行驶的时间称作“时间”,行驶的路程称作“路程”,再选择对应的公式进行教学。
这样借助建模的方式,可以将问题化复杂为简单,学生通过对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将来碰到相似的问题可以迅速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及时正确解答。在建模中,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就会对数量变化产生兴趣,学生慢慢通过现象了解问题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了数感。
(五)重视算理,建立和培养学生数感
运算法则的依据是算理,我们在教学中却常常会本末倒置,只重视学生是否掌握了计算方法,而忽略了学生对算理是否理解。想要建立和培养农村小学生的数感,必须要以算理为切入点,正确引导学生采用运算法则了解其包含的算理,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数感。
比如:讲解“小数的意义”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涉及该专项练习题:16个0.01是( ),20个0.001是( ),0.69中有( )个0.01,在此练习引导下,学生在将来的小数和整数乘法中,不但知道乘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位数的计算方法,还知道其原因。只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那么在遇到相对复杂的计算时才能有依据地进行旧知的迁移,从而提升数感。
(六)重视估算,建立和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跟数字有关的问题,比如去超市买东西,我们需要估算一下手里的钱够不够;遇到商场打折,我们也会估算一下跟原价比大约便宜了多少钱;比如出去旅游我们需要估计一下车费、餐费等大概需要多少钱……估算可以很快地让我们判断出事物的可行性,在生活中使用非常广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估算的训练。
三、 结语
总而言之,建立和培养农村小学生的数感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该过程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作为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冯敏玲.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8(29):36-37.
[2]占红梅.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生数感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8(16):18-19.
[3]张桂英.小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6):60-61.
[4]盧海娟.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J].教育观察,2018,7(10):38-39+54.
[5]李娜.农村小学生数感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陕西理工大学,2018.
[6]何结玲.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生数感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13):145-146.
[7]郑锡瑜,赵玉玲.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6).
[8]韩瑞琴.对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S2).
作者简介:
厉志敏,江苏省扬州市,江苏省扬州市施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