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瑞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随之提高。影视艺术逐渐市场化运作,影视剧的产量与日俱增,有些古典名著甚至接连改编成不同的影视版本,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本文对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文学作品和改编影视剧的差异性。
【关键词】文学作品;影视剧;差异性
近年来,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成为一种主流现象。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下,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当下重要的精神财富,其中部分名著被改编成影视剧,成为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赋予了文学作品二次生命。但是由于影视制作企业市场化运作,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的质量参差不齐,出现了众多低质量或者偏离原著主旨的影视剧。这些现象反映出影视剧制作及编剧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同时也反映出泛娱乐化时代文学创作和影视制作的随意性。
一、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的特点
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的主要类型是故事性较强的中长篇小说,其次是杂剧和话剧剧本。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古代小说的语言风格在今人阅读和改编中有一定的障碍。除此之外,古代文学的社会背景与当下相差较大,在影视剧的改编中一些常识性的却出现纰漏,另外在影视剧的拍摄中对于服装、场景和道具上较为考究,增加了影视剧拍摄的成本。但是古代文学作品距今时间较长,已经失去了版权,因此在改编影视剧时无需提供高昂的版权费用,而且在改编过程中不需要与原作者及其后人进行沟通,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力,增加剧本改编内容的多样性。而当代文学作品在故事背景上没有时间和年代的隔阂,改编成电视剧容易被观众接受。但是当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名家著作拥有众多的读者群体,需要在改编剧本上综合考虑,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尽可能发掘原作品中符合现代观众认知理念的市场需求。不管是古代文学作品还是当代文学作品,都对影视剧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影视剧的播出,也反过来使文学作品引起读者的关注。
二、文学作品和改编影视剧的差异性
(一)艺术表现的差异性
文学作品是纯粹的语言艺术,通过文字进行表达,而影视剧是视听艺术,通过全方位的镜头语言来进行艺术表现。理论上认为影视艺术所展现的效果更加强烈,而文学作品则显得比较单薄。但是文学作品有其自身的特点,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呈现的。比如,著名作家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写作手法特点鲜明,通过形象鲜明的对比如和脱离现实的想象力来实现对人物和故事的表达。而莫言在小说中大量精彩的心理描写,是在影视剧中无法表现出来的。就《红高粱家族》这部作品,尽管影视剧中仅利用了其故事内容,却依然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剧。
(二)叙事手法的差异性
长篇小说的创作手法很多种,无论是在语言表达上还是创作结构上,都是根据作者的个人喜好和故事要求来表现。而影视剧的制作就比较单一,尤其是电视剧,一般都是按照单一的时间顺序来进行叙事。另外,文学作品中利用文字进行复杂的人物和故事脉络的叙述,在影视剧中是很难进行全面展现的。
(三)思想内涵的差异性
长篇小说以叙事为主线,通过对人物和故事的描述来展现人生百态,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能感受到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名著改编成影视剧后,因为要考虑到市场效果,所以会最大程度地增加其娱乐性的功能,这会造成更加注重故事的讲述和对场景的表现,而忽略对精神内涵表现的现象。比如,当代武侠小说家金庸创作了众多优秀的武侠小说,其中绝大多数已经改编为影视剧,受到观众的喜爱。金庸的原著小说中利用文字构建了一个奇异的武侠世界,从小说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将武侠上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对家国、对生命、对感情的敬畏和赞美。而在影视剧中,观众领略更多的是对武侠世界的具体化展现,以及传奇的人物故事和绚丽多彩的武术表演。原著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思想内涵是无法表现出来的,这也是文学作品与改编影视剧的差异之處。
三、结语
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已经成为当下影视制作中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但是文学作品所改编的影视剧效果不一,对于迎合观众和尊重原著上出现摇摆不定的局面。这就需要影视剧本制作者在原著和影视剧本两种不同形式的创作中寻找最合适的状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众多观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陈敏.从“文字”到“图像”——新媒介语境下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现象解读[J]. 视听, 2016, 106(02):81-82.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