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向纵深拓展,从而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见闻,促进了学生的认知。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通过网上的音频和视频,将文本、朗诵、音乐、图片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声、像、文”有机结合的材料,努力拓展课堂的空间,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设不同情境,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有意识地构建生命性语文课堂,让学生愿交流、乐分享,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打造出灵动、生命气息浓厚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互联网+”模式;构建;生命性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6-117-1
"生命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且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学。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应融合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根据教材特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努力拓展课堂的空间,有意识地建构生命性语文课堂。在《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到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语文教师应借助互联网+,为教学提供各类有用的资料信息,以教材为基础向纵深挖掘,以教室为阵地向外沿延伸,在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彰显学生个性,构建生命性语文课堂。
一、“互联网+”模式可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
语文教学关系着一个学生一生的发展,可以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感,也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任务,并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注入坚实的精神源泉。但长期以来传统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兴趣缺乏,主动学习语文的热情不高。传统的语文教学仅给学生提供文字的阅读材料,但借助“互联网+”,我们可以通过网上的音频和视频,将文本、朗诵、音乐、图片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声、像、文”有机结合的材料。如在上莫怀戚的《散步》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悠扬舒缓的音乐、色彩缤纷的图像,马上把学生带入到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初春大地的葳蕤生机像一幅幅画卷在学生眼前缓缓展开,嫩绿的田野、抽条的树木,波光粼粼的池塘,平顺的大路、幽深的小路……。引发了学生对生命的感性认识,学生在观看到"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的那一刻,“尊老爱幼”四个字不由自主地浮上心头,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充盈在学生心中。通过互联网+,学生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进行了一次愉悦而高尚的亲情旅行,陶冶了情操,实现了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养成。
二、“互联网+”模式与情景创设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受教学条件的制约,很多时候学生不能亲身体验,这时就必须借助互联网+创设情景,让学生如临其境。在教授法布尔的《蝉》一课,学生阅读课文会发现蝉在地下的生长过程不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不由产生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疑问?教师借助互联网+,给学生播放蝉在地下生活的视频,让学生如临其境,实现情景教学。
三、“互联网+”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创造力
在语文课堂上恰当地选择拓展的内容和适时地选择拓展的时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创造力。学习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朱总司令的美好的品德离不开母亲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这篇文章既是一首母爱的赞歌,也是对良好家风的礼赞。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播放胡适《我的母亲》这篇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篇文章中母亲的共同点及对我人生的影响,结合当下"传承良好家风”活动,使学生明确良好家风的内涵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借助互联网+,教师能够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丰盈学生的心灵。
四、“互联网+”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实现了语文学习的交互性。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可借助网络与教师、同学交流讨论,通过网络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和激励,形成小组内相互教学的机制,甚至可以通过网络提问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往往能很好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达到优势互补、智慧共享。而传统课堂上只凭语文教师一人之力是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解决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会主动去思索、去甄别,体会到“教学相长”的真谛。如名著阅读,学生可以在网上建立交流平台,既可针对一个人物形象进行多角度的讨论,也可以对某个问题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见解。在交流讨论中,学生智慧的火花在碰撞,思维得到启迪,视野得到拓展,鉴赏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又如写作教学,学生可以摆脱传统的手写模式,既便于自己修改,也能摆脱时空的限制迅速地将文章提交给教师,而教师也能够第一时间阅读到学生的文章,给学生做出中肯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在作文评讲阶段,学生也可以利用投影将自己的作文呈现出来,同学们集思广益,对文章进行再次修改,提高了写作能力和作文修改能力。分享交流的过程,既是语言的交流,也是思想的交汇,更是情感的升华,心灵的成长。随着互联网+在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向广处和纵深拓展,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见闻,促进了学生的认知,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设不同情境,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学生徜徉其中,或观察发问,或交流探讨,或陶冶情操,或抒发情怀,有益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統一。
[参考文献]
[1]教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点火者”的作用[J].王文娟.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10).
[2]基于微课视角下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探究[J].蔡淑女.华夏教师.2017(07).
[3]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对策研究[J].程健.中国校外教育.2017(07).
作者简介:李英,1983年9月出生,女,甘肃秦安,中学一级教师,汉语言本科专业。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一中学,甘肃 天水 74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