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义
歌德曾经说过,“ 一个不懂外语的人,也不会真正了解自己的母语( A man who does not know a foreign language is ignorant of his own.)。”此语可以作为强调外语学习重要性的佐证,也应是这位伟人的真实体会。在文明互鉴的过程中,外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桥梁,通过外语学习,我们可以加深对自己母语的认知层次。
在《新视野大学英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一册第一单元的Unit project部分中,辑录了七所世界名校的英文校训。其中清华大学校训被译为“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这样一个英译版本,对任何一个知道清华大学校训,并多少懂点英语的人来说,第一反应肯定都会是错愕不已。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取自《周易.大象传》,被普遍认为是中华民族之民族精神的最精炼表达。这两句话在《周易.大象传》中的全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像这样的话,在《周易.大象传》中共有64句,相传是孔子为《易经》64卦的卦象作的解说。前两句广为当代国人熟知和传颂,但知道第三句话的人则实在寥寥无几。这在人人皆受教育,高等教育也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的今天,着实是一件憾事。由此可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确任重道远。
话题有点扯远,我们再回头看清华校训。按照孔子的解说,“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是君子在观看乾坤两卦的卦象后应得到的行为启示。乾坤象征天地,这是人们最直白的理解。那人应该们怎样效仿老天爷,效仿大地母亲来修为自己呢?孔子给出的答案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此一对成语,八个汉字,自打春秋末期由孔子笔下流出,历经2500多年的世代传颂,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中,已经深深扎根于历代儒者文人的内心里。
按照大众普遍的理解,“自强不息”是发奋自强,奋斗不止的拼搏奋斗和不懈进取精神。“厚德载物”是品德敦厚,容载万物的宽厚包容精神。专门研究周易的专家甚至认为“自强不息”就是自强不息,根本不用解释。在刘大钧和林忠军先生共同译注的《周易经传白话解》中,就把《周易.大象传》中的这两句翻译成“天道刚健,君子(效法此)当自强不息”和“地势柔顺,君子(效法此)当以宽厚之德容载万物”。通过专家的解释,我们也可以看出,许多中国的古语智慧完全是不言自明,无需解釋的。
然而事情恰恰相反,后人总想从先人的微言中试图解读出某种大义来,以至于古圣先贤的许多简单易懂的语言、学说和思想被后人解读的五花八门,众说纷纭。再到后来又出现了“正本清源说孔子”, “正本清源说老子”之类的话题。
再来看清华大学校训的英译文“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如果再把这句英文译成汉语则是“自律和社会奉献(投入)”。即使一个人学问再高,英汉语水平再高,如果不提前知道答案,他也绝不可能翻译出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强不息”里面没有“律”,“厚德载物”即没有“社会”,也没有“奉献”或“投入”。从严复先生“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来看,此译文“信”吗?好像除了第一个汉字能对上‘Self之外,译文中即看不到“强”也看不到“不息”,更没有 “厚、德、载、物”的半点影子。“达”吗? “自律和社会奉献”,表达倒也简明顺畅。“雅”吗?简直就是标语口号大白话,与原文“高大上”的品格完全不在一个档次。表面看来,似乎这则译文与“信达雅”一点都不沾边。那么清华大学为什么会把“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发布到自己的官网上,公之于世呢?
我们先来看“自律”和“自强不息”的关系。两者的共同点都有一个“自”字,毫无疑问在这里都是指“自己”。东汉《说文解字》:“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属皆从自”,即是明证。《说文解字》对“强”的解释都与虫有关,不管是“弘虫为强”,还是“虽弓而强”,都有柔弱内敛之意,与人们传统理解的刚强进取之意相反。因此“自强”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的行为要收敛,要有约束,就是要管住自己的“身”。《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讲“自胜者强”也是同样道理。《说文解字》对“息”的解释是“息,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易传》中常出现“消息”这一对词,和现在所说的消息(information)的词义不同,例如《彖.丰》中所讲:“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彖.剥》;“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庄子秋水篇》:“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以上句中出现的“消息”与“盈虚”皆对举出现,且意义相反。因此,孔子在解释周易是所说的这个自强不息的“息”应该是与“消”所对的那个“息”,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休息,止息之意。从《说文解字》的解释看“息”字“从心从自”,我们到不如直接把“息”理解成“自心”,那么“不息”就可以解释成“不自心”。 因此“不息”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的内心要收敛,要有约束,就是要管住自己的“心”。 由此看来,“自强不息”就是要管住自己的身心,这就是君子应该效仿老天爷所做的事情。天体运行,四时更替是那么的有规律,这就是“自律”。 因此,“Self-Discipline”可谓译出了“自强不息”的精髓。
我们再来看“社会奉献”和“厚德载物”的关系。这两个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说的是一回事。“社会奉献”或“投入社会,奉献社会”好理解,但“厚德载物”怎么就成了“社会奉献”了呢?首先来看这个“厚”字。《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此处“厚薄”对举,皆用作名词。《周易.系辞》中“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的说法,也正是“厚德载物”的反向表达。只有“厚德”方能“载物”,“德不配位”则“必有灾殃”。《大象传》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面曾经解释过,此处的“厚”当用作动词,有“敦厚,厚积”的意思,而非用作形容词,只有这样理解,“厚德载物”和“社会奉献”才能发生关系。“厚德”是由“薄德”慢慢积累而来。“厚德”的过程就是“积德”的过程,“积德”的方式就是“行善”,正所谓“行善积德”。行善的过程恰恰是“奉献社会”的过程。因此将“厚德载物”译成“Social Commitment”也就顺理成章了。
总之,清华大学校训英译文:“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为我们更加简约易懂的把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实质,从英语语言的角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反观中国古文字的视角。康德也曾经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这实际上与中国古代“尚道崇德”的思想也是不谋而合的,康德的“星空”即我们中国人的效法苍天所做的“自强不息”, 康德的“道德定律”即我们中国人效法大地做的“厚德载物”。因此,文明只有在互鉴中才会更加熠熠生辉。这就是清华大学校训英译文给我们带来的展新启示。
(作者单位: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