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0多年前,钢琴作为一种西方乐器传入中国。钢琴文化从传入中国起,就与钢琴教育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今,钢琴教育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钢琴教育越来越大众化。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对中国钢琴教育发展进行梳理与分析,力求扩展对我国钢琴教育的理论认知,使中国钢琴教育的研究体系更加丰富。
关键词:文化视野 钢琴教育 传统文化
在15世纪的欧洲,古钢琴被发明出来,成为西方最重要的乐器之一。1601年,意大利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把古钢琴作为礼物带到中国。被称为“大西洋琴”的古钢琴,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钢琴传入我国后,早期的钢琴教学,由传教士作为外籍音乐教师传授。最初,传教士是钢琴教学的主要力量,后来随着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钢琴教育开始在我国起步。作为外来乐器的钢琴融合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钢琴文化。
一、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1949年以前的钢琴教育
当时,教学唱颂“圣诗”需要伴奏乐器,作为伴奏乐器的钢琴随即慢慢被国人所认知。最初都是由传教士担任钢琴教师教授中国学生,中国最早的钢琴教育开展起来。西方人的初衷是想利用钢琴乐器为宗教传播服务,但客观上也促进了钢琴音乐在中国的传播。
清朝末年,“乐歌课”在国内很多新学堂开设,学堂乐歌的兴起促进了钢琴在中国的接受度,学校钢琴教育模式已经出现。在西方教会学校有钢琴教育教学活动,传播西方音乐文化,例如上海清心女校、上海中西书院等。“新文化运动”兴起,探求新思想、新知识成为热潮,文化教育也进入了绚丽多彩的发展时期。艺术教育方面,一些艺术院校建立,设立音乐科,专业性的音乐院校也建立起来。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建立,成为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这是中国钢琴教育史上重要的一步。在教学中,基本上钢琴教授已作为必修课,为培养专门音乐人才及音乐师资力量做出大贡献。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钢琴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中国的钢琴音乐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钢琴音乐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钢琴系有国内顶尖乃至国际著名的钢琴教育家,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钢琴人才,他们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中国青年钢琴家开始走上世界乐坛并被认可,此后中国的钢琴艺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社会钢琴教育方面,全国各地的歌舞团、文工团等都有专职钢琴演奏员在文艺会演中演出,钢琴独奏音乐会陆续举办。人们逐渐在钢琴表演中认识到钢琴艺术的魅力,这也间接促进了社会钢琴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肯定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在钢琴教育方面,中国钢琴文化与西方钢琴文化不再隔离,国际钢琴艺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中国钢琴教育事业迎来了又一次腾飞。20世纪80年代的“钢琴热”掀起全国学习钢琴的热潮。如今,各类传媒如广播电视、电子杂志、多媒体等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更为钢琴教育的大众化普及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文化与钢琴教育的相互作用
钢琴教育是人类文化成果的一部分,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影响着钢琴家的审美取向等,进而影响到钢琴作品自身的演奏风格,同时也影响着钢琴教育活动中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认知的改变对钢琴教育内容的选择产生了影响,而钢琴教育又促进钢琴文化的传播,钢琴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
三、中国当代钢琴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现今稳定的发展环境下,中国钢琴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涌现出众多为钢琴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音乐人才,他们创造当代钢琴文化,具备世界钢琴演奏先进水平,在国际钢琴比赛中屡获重要奖项。
钢琴艺术作为外来文化传入我国后,最初的钢琴教育也只是传承外国钢琴文化,外来的钢琴文化在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交融过程中,显现出一些创新因素,体现了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魅力。
纵观人类艺术发展史,任何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都具有本民族獨特的艺术风格。一个民族钢琴文化的形成,需要有大量本民族风格作品的支撑并通过教育的传播和推广。中国钢琴教育者应坚持多元风格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把本民族的音乐题材运用到创作中去。钢琴教育是一种音乐教育,更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教育,我们应积极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将民族风格的钢琴艺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2]翁毅.多元文化中的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0(04).
[3]胡月.民族钢琴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教学中的建构[D].太原:山西大学,2013.
(作者简介:韩笑,女,硕士研究生,新疆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音乐教育)(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