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今的时代是全球化、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随之引发的基础教育的改革也影响着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变革。新时代要不断培养高新人才,在基础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及发展。文章结合新时代的大背景,简谈教师如何借助综合实践活动来开阔小学生的科学视野、培育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技创新能力;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17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9-0109-02
一、引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广袤而又神秘的科学对他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为他们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在小学课程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其突破了一般课堂的时间、地点、教学资源的限制,最大化地满足了学生的科学探索需求,有利于小学科学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小学生走出教室的一方小天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知科学魅力、增长知识和发展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
在当前小学教育环境中,科学类的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教育主流。从小学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科学课一般都是在中高年级开设,并且课时安排量较少,再加上小学生人数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全面兼顾,因此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普遍不太乐观,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受限。当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偏倚,还在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科技创新并不是凭借想象便可变成现实,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及具备一定应用能力、发现能力,而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尚有一定难度。但必须承认的是,科学要在实践中检验与证实,要想提升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应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对小学生的知识、能力都有着多方面的要求,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般是综合两至三方面,既要具有知识性,让学生通过活动丰富自身的学识,还要能够较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借助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依托科学实验开展丰富有趣的科技创新活动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入,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在校园环境中开展,而且可以在校门、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开展。开展小学科学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时应当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种力量。当前小学生接触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有阅读科学书籍、参加科学兴趣小组、参观科技馆等,而这些项目都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体现,从而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丰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初级阶段,首先要做好的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兴趣引导。比如在教学“彩虹的秘密”时,由于彩虹这一自然现象虽然广为人知,但是学生在生活中遇见的机会不多,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展示彩虹的自然形成。比如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极为漂亮的彩虹,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一步步带领他们进入学习情境。接着让学生通过观赏科学专家或学者们制作的研究彩虹形成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彩虹这一自然现象,并启发学生思考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的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重点是学生们要积极活动起来,自主参与实验等实践操作,通过科学性的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材或者活动指导手册等理论性较强的东西便不重要了,古往今来,任何有着科技创新精神的变革都不是空穴来风、奇思异想,而是对之前规律和定理的总结以及再领会,因此教材对于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做化学实验,根据教材所讲的反面案例,可以在学生操作前进行演示,让学生认识到不当操作带来的危险,从而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效率。而综合实践活动则具有活动性、趣味性等显著特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生活的好奇心。如教学“饮食与健康”后让学生以周为期限记录自己所吃过的食物,并且自己通过网络搜索来分析这些食物的营养成分,不经意间提高他们对健康饮食的认识。再比如教学“认识太阳”“太阳和影子”“用太阳计时”时,教师可以借助校园内空闲的场地,让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通过观察记录认识太阳,比如太阳的运转规律、影子形成的原因及规律以及怎样用太阳来确定时间等,这些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学生们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人文素材开阔学生科学认知视野
对于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人们以往存在着一种偏见,认为这些活动只是让学生在课余放松的娱乐形式,空有工具价值而没有人文价值,科学教育与人的精神层面的培养、教育是无关的。这种看法显然抹杀了科学课程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教育学生去看世界,是让他们通过積累人文知识来塑造个人品格。而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他们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理性,这种理性意识的培养可以让小学生逐渐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用事实理据来思考和证明问题而非一时冲动或个人偏见。在这种理性精神的推动下,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来培养独立人格,有助于陶冶美好情操。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才能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积淀科学知识的同时形成独立思考能力。
陶行知在谈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时候举了一个十分具有启发意义的例子:“捉到一只蝶儿、蚱蜢,便用针一根,活活地钉在一块板上,把它处死,说是做标本。”其实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集体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小昆虫,然后找一找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昆虫,并做好相关记录。
再比如教师可以分给学生一些植物种子,让学生回家后自行种植,并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对从课本上学到的有关植物的知识的认识更为深刻了。此外,通过养育一粒种子,学生对生命的体验也更加深刻了,甚至有的学生会动笔写下植物生长日记;在此过程中他们能够记录植物生长的有关现象,自己种植、自己思考问题。显然综合实践活动的拓展兼顾了学生在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阅读科学书籍方面,科学教师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读书交流分享会,要求学生每人每月读一本与科学知识有关的书籍,然后专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在课堂上分享。分享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PPT展示、实验演示、自己动手写读书报告等,这既增长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搜集实验材料的实践能力,还锻炼了其文笔。另外,可以开展科学社团小组的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领域的科学兴趣小组,如植物研究小组、昆虫研究小组、食品科学研究小组等,扩展学生的科学活动范围。除了参观科技馆外,組织学生一同参观博物馆、水族馆、植物园、养殖基地、工厂等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
(三)时代理念引领下多渠道创新教学活动模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应当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活跃、兴趣广泛、好奇心强,为了调动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积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加进科学教学的趣味性。人类的知识是不断发展的、变化的。回顾科学史,无数先人都在前赴后继进行实验,探求无穷无尽的科学真理。某一时期占优势的科学成果可能很快就会被推翻、被取代,科学精神就体现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而非单单一个结果。因此不管教学模式如何变化,活动形式再怎样新鲜有趣,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才是最基础的,也能够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在大多数情况下,考虑实验安全以及教学资源,学生做实验也都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教师所给的步骤进行的,缺少自己的认识和发现;此外,以教师为主导的综合实践活动也容易使学生感到不自由。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思考,提供给他们充足的、可供探究的资源,不断开发出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这种拓展有助于破除传统综合实践活动形式的单一和呆板,让课堂更加灵动、有趣,为学生营造更加活泼向上、趣味盎然的科学园地。例如教师以“身边的建筑”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带领学生或让学生独立寻找身边有代表性的建筑,并通过绘画、文章、手工制作等形式还原这个建筑。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不受教师的干扰,自由自在地创作他们心中美丽的建筑。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发现总结其所选建筑物的不完美之处,并以其为底板设计一个新的建筑物,在构图操作时或许会用到Photoshop、CAD等制图软件,教师可以顺势为学生们讲解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
四、结语
科学的创新与进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对于处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启蒙期的小学生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他们打开了科学学习与实践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符合新时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需要。在今后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不断积累专业性知识,并能领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稳步提升,为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提供机会。
参考文献:
[1]马红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5(9):150,152.
[2]范 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问题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
[3]赵 兵.巧掘综合实践课程的“源头活水”——试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小学教学研究,2015(25):49-5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新时代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验研究”(FJJKXB18-27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曾煌伟(1982—),男,福建德化人,福建省德化县三班中心小学教师,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