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瑜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写下的名篇,文章结构精巧,骈散相间,字斟句酌,意蕴丰美。其中塑造的“醉翁”形象:“饮少辄醉,苍颜白发,乐山乐水,颓然众人间”值得细细品味。其中蕴藏的情感是“乐”还是“悲”,醉翁是“醉”还是“醒”引发了很多读者深入文中想要一探究竟。
《醉翁亭记》一直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最新的部编版教材将其编入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第三单元还选入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单元引导语提到“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在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第一部分 文本解读综述
一、作者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刻苦,少年时期的习作诗赋即文笔老练,有如成人。欧阳修24岁连中三元,位列二甲进士及第。从此欧阳修步入仕途,一直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国为民。
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宋初,贵族文人集团提倡的西昆体诗赋充斥文坛,文辞浮夸并无实际意义,却曾风靡一时。为了矫正西昆体的流弊,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王十朋《策问》云:“我国朝四叶文章最盛,议者皆归功放我仁祖文德之治,与大宗伯欧阳公救弊之力,沉浸至今,文益粹美,远出乎贞观!”他的文章纡徐委备、情感充沛、语言传神凝练,后人总结其为“六一风神”。
欧阳修一生经历丧妻丧女,切肤之痛非常人堪受。在官场上数次被贬,且被贬滁州时遭到政敌的诬陷,被泼了一身脏水。逆旅人生,欧阳修却是一个乐观旷达的智者乐者,是一个从不做“戚戚之文”的潇洒醉翁,反而有“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的豁达和“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的铮铮气节。
二、《醉翁亭记》写作背景
宋朝国家财政亏空,内外忧患。欧阳修中进士后,任西京留守推官,以文章冠名天下。因为为范仲淹辩护,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康定元年,他又被召回京参与庆历新政;五年后即庆历五年,欧又被贬为滁州太守,之后几经贬谪,直到皇祐元年才得以再度回朝。《醉翁亭记》,作于贬谪滁州任太守之时。
三、《醉翁亭记》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综述
1.主题思想
对主题思想的探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与民同乐,以乐显志
欧阳修的 《 醉翁亭记 》 由一个“乐”字统率全篇, “醉”和“乐”是统一的, “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文章抒发了“与民同乐 ”的政治理想,也抒发了被贬谪后的坦荡胸怀,既表现了士大夫娱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调 ,也包含着对国事民情的关切。
《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在《〈醉翁亭记〉:与民同乐,为民之乐而乐》写到欧阳修大笔浓墨,渲染了一派欢乐景象,不但是自己欢乐,而且与民同乐。这种乐是超越现实的,是摆脱了政治压力进入理想境界,享受精神的高度自由。
汲安庆在《樂,还是不乐——就〈醉翁亭记〉的情感内质与西渡先生商榷》中认为《醉翁亭记》全篇都弥漫着“乐”的氛围。除此文本之外,联系欧阳修的行事作风以及在给朋友的书信中也可得到佐证,认为欧阳修在滁州并没有“寂寞不平”的迹象,反而是“为政粗成”的自豪自得的归宿快乐之感。
(2)醉中有悲,乐中有忧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与民同乐”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它并未完全道破欧阳修真正的内心世界,“醉翁之醉”掩藏的恰是作者无法排遣、挥之不去的郁闷、忧愁。
景色的秀丽,滁人的欢乐,众宾的热闹,禽鸟的欢鸣无不从反面衬托了太守的失意孤独。在人禽都欢乐的热闹场景中,太守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从“白发”“苍颜”可见憔悴之态。“颓然”更是将想要掩藏在热闹中悲愁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太守为什么会“饮少辄醉”,是内心的悲戚诗意让他想醉。
(3)醉翁与太守——欧阳修的精神世界
赵晶晶对“醉”与“乐”的再解读不局限于“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和“乐中有悲”的情感交织。她认为《醉翁亭记》中隐藏着“醉翁”与“太守”两个角色形象。醉翁更加接近欧阳修的真实心理,世事的残酷使他不得不向自然山水寻求归依和慰藉并以此为乐。太守是欧阳修的一个社会角色,他要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这种分裂突出的是欧阳修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即使那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快乐,他也参与其中,主持宴会,给众宾营造一个欢乐的时间和空间;而在“太守的醉”里,突出的是欧阳修醉酒形象背后的压抑与辛酸,在众宾欢愉的时候,白发苍苍的醉翁隐隐透出他的孤寂。
2.艺术特色
对艺术价值的探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美、结构美和绘景写人的独特视角三个方面。
(1)语言美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清新秀丽,遣词凝炼,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图画美和音乐美兼备⑤。
①骈散交错,音韵和谐
《醉翁亭记》 极有独创性, 是一篇典型的以诗为文的代表作。寓骈于散, 化骈为散的精美句式通篇俯拾即是,“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则完全是骈文的写法,语出自然,犹如天成,节奏郎朗,读来回味无穷。
②虚词“也”字的独特运用
富有音乐性的“也”字句运用, 使得情景描写层次分明,迥环跌宕。“也 字句的创造性的运用,使文章加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别有一种风趣。
这 21 个“也”字不是单纯的表达陈述、肯定、判断、语意顿结等常用语气,而更多表达的是与今语“啊”字情韵相近的、蕴含“得意”“赞美”等特殊意味的感叹语气,在音韵上不是一个休止符而是一个延长音符⑥。“环滁皆山也”中“也”字有表示陈述判断的意味,但更多的是抒情赞美,相当于“啊”,是“乐山”之情的发抒;“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则是“乐水”之意的流露。
③虚词“而”字的妙用
欧阳修同时还奇妙地用了25个 “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娓娓动听。文中除“已而”一处作表时间词用外,其余的“而”都作连词用。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 如“朝而往,暮而归”,若去掉“而”,成“朝往,暮归”,就显得紧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 急而归之感,插入两个“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赏山水之乐的从容之态、欢乐之情、悠雅之兴 全表现出来了。
④遣词凝练,平易自然
欧阳修还用精练的语言勾勒出景物的精神气韵,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如“翼然”一词,把本来是名词的“翼”化为副词,用来形容飞檐,写出了亭之美,很有神韵;“泻于两峰之间者”的“泻”字,其形象极为鲜明,准确地摩状了清泉从上而下流的姿态,流畅自然;“前者呼,后者应。”“呼”“应”二字 ,很自然的勾画出游人之多,游人的动作也蕴含其中,欢乐之情跃然。
(2)结构美
①“乐”字立骨,文序井然
全文以“乐”字为线,贯串首尾。写山水,则抒发“得之心而寓之酒”之“乐”;写朝暮、四时之景,则道出 “四时之景不同”的无限之“乐”;写山中游人,则写“负者歌于途”之 “乐”;写觥筹交错,则表“宴酣之乐”;写“鸣声上下”,借 “禽鸟”之 “乐”写人之“乐”,用“夕阳在山,人影散乱”描述醉归尽兴之“乐”;最后又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点出人所不知的太守内心之 “乐”!文章以“乐”字起,又以“乐”字结,处处紧扣 “乐”。
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再到人与自然浑然天成的交融,上升到哲学意味的“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情感境界层层推进,读来颇有滋味。
②前呼后应,文意周密
篇首在对“醉翁亭”命名时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故意暂不说,直至文章收笔时方才点明“庐陵欧阳修也”。这样,既释悬念,又照应前文。另外,文中又有多处照应。如“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照应“醉翁之意不在酒”;“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照应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等。
③巧妙烘托,文蕴丰美
从“环滁皆山也”到“有亭翼然”视角层层推进,由远及近。然后以醉翁亭为中心,赏朝暮之景,观四时之变,以自然之美为背景,烘托游人众宾之乐,最后以人之乐烘托太守的乐民之乐,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托,意蕴丰美。
第二部分 案例设计综述
选取8篇典型的教学案例,综合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内容。
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学内容的设定都兼顾了探究写法和主旨。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方法确实是本篇教学目标最核心的内容。
执教者更加注重文章的思想探究,其中万国宁,曾红坚,桂良金引导学生理解“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占所选课例的50%。卢望军、周选杰通过探索本文的主旨,探寻欧阳修的精神世界,占所选课例的20%。赵东明带领学生探讨得出结论认为《醉翁亭记》的主题并非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或政治理想,文章借游山排遣和宣泄心中的郁闷和对朝廷的不满。文章以乐写悲,更显其情。
從以上数据看来,较多的老师引导学生理解的主旨为“与民同乐”,对人物情感的复杂性的探究较少。
在教学方法方面,全部老师都用到了提问法和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有60%的老师选用诵读法,要求在课堂上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其中周选杰老师的诵读体悟法,通过选取关键的文章四句话,反复诵读,从吟咏中体悟情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比起通篇背诵朗读,他的可操作性更强,并且真正落实诵读的作用。30%的老师选用导游情境体验法激趣,让学生扮演导游来感受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美景。笔者认为这样的方法虽然是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对文章的理解帮助不大,所以可以设置一个简短的环节激趣,不可通篇使用。
在教学环节中万国宁和曾红坚老师将教学点集中在探究醉翁的“醉”与“乐”,从人物的“醉”与“乐”中揭开文章的主旨。其中周选杰老师的教学环节简单而又深入,试图重点通过对文章四句话的诵读来理解文本的意义,兼顾了写法和主旨。如读“我们要去触摸欧阳修的情感潜流——乐中的悲凉了。我们读的第三句话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悟主旨,而不是教师讲解主旨。赵东明老师通过质疑“醉翁是真的乐吗?”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对文本有了新的解读,认为《醉翁亭记》的主题并非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或政治理想,文章借游山排遣和宣泄心中的郁闷和对朝廷的不满。80%的老师,通过问题串来引导学生揭开文章主旨,细碎的提问和讲解,会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流于表面。
王君老师的《“翁”字揽起满堂彩》教学案例和余映潮老师的“线条教学法”以点带面,反而能够深入挖掘文本。比如王君老师用“翁”走近人物,带领学生读书醉翁的自得之意。如余映潮老师的线条教学,教师首先定出目标:本节课是要进一步理解文章写法和内容,并背诵全文。方法是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并穿插背诵训练。一堂课只集中一至两个教学点,让学生深入探究,做到真正深入文本。这两位老师与所收集案例的最大区别之处在于此。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议
1.品析美词,深入文本
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发现几乎没有老师引导学生去赏析文本的字里行间。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选取一些字词,让学生从字词中去体悟情感。《醉翁亭记》语言凝练,意蕴丰美。文中的美词俯拾皆是。可在教师作出示范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值得细品的词语,品读文本。如“有亭翼然”中的翼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让我们仿佛看到四角飞翘的亭子形象,“翼 ”字将亭之情、亭之景、亭之形象俱写出,如在目前,可谓妙绝。“云归而岩穴暝”其中的“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点出了悠然闲适之情。“野芳发而幽香”,一个“发 ”字,春意乍现,一个 “香 ”字 ,便春满人间,从野草发芽,到百花芳香,既写出了春天鲜艳的色彩,又写出了春天扑鼻的幽香。更点明了春天时光推移的过程,其他三季也一样。又如“前者呼,后者应”的“呼”和“应”暗含了人多和人情之美。“起坐喧哗”“觥筹交错”,“起坐”“觥筹”即写出了热闹欢乐的宴会场面。这一教学环节可以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在充分理解文本之后,我们才能透过文本去体悟情感。
2.选取美句反复诵读,以读悟情,以读悟美
文言文肯定离不开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有限,如何有效以读悟情,以读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结构之美,需要取舍。如我们可以选取关键几个关键句子或者句群,反复诵读,读出轻重缓急,边读边悟情。整体上可以选取对偶句和散句比较朗读,对偶句读得节奏鲜明,散句读得从容舒缓。也可以比较朗读,如换字朗读法,去体会文章的文气文韵。
3.反问质疑,深入体悟微妙情感
学生能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乐”的情感,但是仅仅是“与民同乐”与文末的“颓然乎其间者”“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是不符合的。我们要透过乐来触摸欧阳修精神的悲凉。可以通过反问质疑的方法。欧阳修是真的乐吗?作者前面用了这么多词语来描写欢乐的场景,但是作者的情感发乎其间,却也无法掩盖情感的暗流。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些与欢乐的氛围格格不入的词语吗?可以通过质疑,引导学生透过欢乐的显现,了解醉的本质,理解人物的复杂情感:乐中带醉,乐中含悲。文末”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我们以往的关注点是“乐其乐”,从而得出“与民同乐”的思想。我们也可以关注点放在“不知”,从而可以感受到欧阳修在乐的背后不为人知的落寞和悲凉。
4.解读醉翁和太守两种角色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文章运用了第三人称的手法,这种抽离式的写法本来就带着“戏”的意味。并且文中出现了两种角色“醉翁”和“太守”。醉翁更加接近欧阳修的真实心理,世事的残酷使他不得不向自然山水寻求归依和慰藉并以此为乐。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欧阳修旷达的生命情态。即使被贬谪,他所看到的景物依然是美不胜收,悠然闲适的。这样的精神境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太守是欧阳修的一个社会角色,他要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这种分裂突出的是欧阳修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即使那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快乐,他也参与其中,主持宴会,给众宾营造一个欢乐的时间和空间;而在“太守的醉”里,突出的是歐阳修醉酒形象背后的压抑与辛酸,在众宾欢愉的时候,白发苍苍的醉翁隐隐透出他的孤寂。
5.对比他作,探寻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可选取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进行对比。《小石潭记》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对比《醉翁亭记》中的“乐”与“醉”,虽同是被贬谪,欧阳修比柳宗元更显旷达,他压抑心中的悲情和凄然,完成身为太守的职责。在他眼中的景是恬淡闲适的,是欢乐热闹的,虽然热闹欢乐不属于他,但是他却努力营造这种氛围。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和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以及无论身在何方造福一方百姓的为官担当是一致的。从这三篇文章我们可以结合宋代文人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人的精神世界。还可以拓展苏轼的《黄州快哉亭记》,形成群文阅读。
第4部分 参考教例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实词,了解欧阳修以及《醉翁亭记》的创作背景。
2.朗读体词入情,体会文言用字之美妙。
3.探寻“醉翁之意“,探究欧阳修隐藏在“乐”字背后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识人:“醉翁”“太守”“欧阳修”
1.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结合文本,说一说“醉翁”是谁?
醉翁:①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此处先抛出疑问:醉翁,太守,欧阳修,都是一个人,为什么文中出现了不同的称谓?
2.教师补充欧阳修的背景: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政治、历史、文学、金石学方面的成就令人称颂,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代表。
宋朝国家财政亏空,内外忧患。欧阳修中进士后,任西京留守推官,以文章冠名天下。因为为范仲淹辩护,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康定元年,他又被召回京参与庆历新政;五年后即庆历五年,欧又被贬为滁州太守,之后几经贬谪,直到皇祐元年才得以再度回朝。《醉翁亭记》,作于贬谪滁州任太守之时。
亭记这种文体,一般都是具叙建亭的缘由,歌颂建亭者的政治业绩,欧阳修的亭记有何独特之处?我们通过细品文本,来感受《醉翁亭记》的独特。
二、悟情:细品醉翁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我们现在多用来表示言在此而意在彼”,因为有了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种微妙的情感被传达得如此富有诗情画意。那么在文中,既然醉翁之意不在“酒”,那醉翁之意在何处呢?
1.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聚焦词语,体会词语后面隐藏的意境和情感,探寻醉翁之意。
教师举例:如“云归而岩穴暝”其中的“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点出了悠然闲适之情。(教师在学生品析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句子熟读成诵)
山水之乐(如“野芳发而幽香”,一个“发 ”字,春意乍现,一个 “香 ”字 ,便春满人间,从野草发芽,到百花芳香,既写出了春天鲜艳的色彩,又写出了春天扑鼻的幽香。更点明了春天时光推移的过程,其他三季也一样。)
游人之乐(如“歌”字写出游人的心中之乐溢余心中,发之于歌声,白日纵歌,心情畅快;又如“前者呼,后者应”的“呼”和“应”暗含了人多和人情之美。)
宴酣之乐;(“起坐喧哗”“觥筹交错”,“起坐”“觥筹”即写出了热闹欢乐的宴会场面。)
《醉翁亭记》中出现了很多“也”“而”字,是不是太过重复拖沓了?请同学们比较朗读下面文段,感受情感意蕴的不同。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环滁皆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富有音乐性的“也”字句运用, 使得情景描写层次分明,迥环跌宕。“也 字句的创造性的运用,使文章加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别有一种悠闲自得的情怀之乐。
我们从文章的词语品析当中可以感受到醉翁之意在“乐”,在于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宴酣之乐。除了这三种乐,还有什么乐?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明确:太守之乐
2.醉翁之意在“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宴酣之乐,太守之乐,不同的乐之间是什么关系?
从“环滁皆山也”到“有亭翼然”视角层层推进,由远及近。然后以醉翁亭为中心,赏朝暮之景,观四时之变,以自然之美为背景,烘托游人众宾之乐,最后以人之乐烘托太守的乐民之乐,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托,意蕴丰美。
三、思辨:探寻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1.醉翁之意不在“乐”
你认同《醉翁亭记》中太守的乐是完完全全的真实的快乐吗?在文中找出一些词语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与乐不同的观点:景色的秀丽,滁人的欢乐,众宾的热闹,禽鸟的欢鸣无不从反面衬托了太守的失意孤独。在人禽都欢乐的热闹场景中,太守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从“白发”“苍颜”可见憔悴之态。“颓然”更是将想要掩藏在热闹中悲愁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太守为什么会“饮少辄醉”,是内心的悲戚诗意让他想醉。)
2.“醉翁”“太守”“欧阳修”都是同一个人,不同的称谓的区别在哪里?
醉翁更加接近欧阳修的真实心理,世事的残酷使他不得不向自然山水寻求归依和慰藉并以此为乐。太守是欧阳修的一个社会角色,他要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这种分裂突出的是欧阳修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即使那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快乐,他也参与其中,主持宴会,给众宾营造一个欢乐的时间和空间。“醉翁”和“太守”完成了立体的“欧阳修”的人格塑造。
3.走近宋代文人生命的灿烂之地——苏轼,范仲淹,柳宗元,欧阳修……
无论是“乐”还是“不乐”,欧阳修的精神世界都是值得敬仰的。人生逆旅,欧阳修拥有生命的尊严,自然能发现生命的灿烂天地。即使被贬滁州,他依然政治清明,一方作為,也许在山水之中,在热闹之中带着几分寂寥和诗意,他这种爬起来的生命姿态,站立在山水天地间的生命尊严,都值得敬仰。
宋代文人如苏轼,范仲淹,柳宗元亦是如此,亭台楼阁之作往往别有寄托,自抒当下情怀,他们的人生旅途并不坦荡,却绚烂多姿,他们对生命的奋起姿态,旷达胸襟我们要融入内心,当我们遇到坎途时,他么是我们的一点精神的光亮。
小结:《醉翁亭记》在艺术手法上文章结构精巧,字斟句酌,意蕴丰美。在主题思想上欧阳修并没有借亭台来歌颂政绩,而是将最自然的情感“乐”流泻在文字中间,我们从中读到了“醉翁”的率真也读到了“太守”的以民之乐为乐的角色坚守。这是《醉翁亭记》的永恒魅力。
四、作业布置
1.选择最喜欢的3个词语,完成赏析;
2.比较阅读《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写出他们在语言,思想上的异同。
五、板书设计
[作者通联:深圳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