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丹 刘垚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设计行业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视错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视觉效应,普遍应用到了视觉传达设计活动中,给广大消费者呈现了极具想象力的视觉体验,同时,也成了设计师所青睐的对象。在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所呈现出的视觉误差被称为视错觉,它为艺术空间与思维空间的设计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视错觉 视觉传达设计 实践分析
现阶段,虽然我国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为了保持与时代的发展同步,视觉传达设计师要创新设计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充分意识到视错觉艺术的积极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效应,视错觉能将独特的形式呈现在设计师面前,为其创作与设计提供灵感。因此,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视错觉艺术得到了普及。
一、视错觉与图形创意
(一)形象同构
所谓形象同构指的是,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各种素材,同构形象内的共性与特质,进而形成全新的形象体。例如在法兰克福《爵士音乐节》招贴中,用木头替代了金属材质的喇叭外壳,而木头上长出的新芽会给人带来瞬间的错觉,尽情地享受在“视觉陷阱”中。[1]
(二)图底反转
在众多图像中,形状向前突出的图像更能引发人们深刻的记忆。如果图形背景感觉向后退或者缺少形状,很难给人带来深刻的印象。图底反转的原理是背景与图之间的变换,进而赋予了背景与图相同的含义,将两者的关系进行紧密结合,形成水乳交融的整体感觉。
(三)多维幻象
多维幻象充分利用视错觉的原理,打破了原来的二维平面空间,精巧地进行图形设计,再添加形象的视觉语言,将荒诞不经的视觉形象以秩序性的方式呈现出来,给观者多维度的视错觉想象空间。
二、视错觉与色彩运用
(一)色彩本体所引起的色彩视错觉的有效应用
色彩分冷暖,将色彩“温度”与视觉领域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视觉与心理方面的知觉效应。很多的设计师会充分利用色彩的“温度”产生的视错觉进行创造与分析。此外,色彩分“轻重”,因而明度是决定其轻重的主要因素,明度高则轻,明度低则重。例如给两个相同的圆圈涂上蓝色与黄色,你只需要静待片刻,就会发现黄色圆圈中心出现了向外扩展的运动现象,逐渐地向观者运动。而蓝色圆圈恰恰相反,像一只刺猬蜷缩自己的身体。因此,穿色彩鲜艳衣服的人要比穿深色衣服的人显老。
(二)色彩对比所引起的色彩视错觉的有效应用
色彩对比能形成视错觉,美学的核心在于对比,在对比下,色彩与原本的色彩出现了差别,而视觉残像是造成这种因素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配色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色彩的视错觉。较为直接的對比色有金黄与天蓝、红与绿,以及黑与白等,两种色彩之间的有效对比,能给人造成一定的心理效应,对实际的应用有着极大的帮助。[2]
三、视错觉与平面设计的融合
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全新的精神因素与视觉刺激层出不穷,给视觉传达设计造成了强烈的刺激。现阶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愿意将自发性元素、随意性等达达主义添加到艺术表达中,通过这种多艺术形式的搭配,将其以整体的形式传递给受众,不仅能充分体现出人性与个性的味道,还能感伤自己的过去。例如在广告作品设计活动中,设计师通常会将复杂与理性的东西进行形象化与具体化的表达,更便于大众的接受。在耐克品牌的宣传海报中,将极具形式感的波普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波普艺术手法与艺术元素的充分融合,形成了更具震撼性的艺术效果。
四、视错觉与现代艺术的融合
在现代主义艺术中,尽管他们对思想表达以及运动主张不尽相同,但却对视错觉形成了统一的共识,他们喜欢用视错觉的方式来充分展现自身的主张与思想,他们坚定视错觉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刺激,在立体画派的创作活动中,会经常性地运用到视错觉的创作手法,他们的作品被现代诗人称之为全新的艺术形式,之所以这样评价,主要原因在于空间维度。这种新奇的手法,能更加体现出事物的本质。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更是天马行空地认为,逻辑与理性是虚无的存在,只有奇异与玄妙的世界才更加真实,无论是玛格里特的玄静,还是米罗的稚气,都充分展现出作品中对图底反转关系的有效利用,正因如此,对日后的视觉传达设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视觉传达艺术的设计活动中,现代设计师要打破传统艺术的束缚,创新艺术设计的手法,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采取多种视错觉艺术的表现方式,使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更具新颖性与独特性,为设计作品增添震撼的视觉冲击力,最终实现吸引观者的目的,为信息的传播带来新途径。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视错觉艺术能极大程度地满足观者的猎奇心理,并为设计作品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代永丽.视错觉表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明日风尚,2018(17).
[2]郭文娟,罗坤明.浅析视错觉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文献,2018(11).
[3]刘锦涛.试论视觉传达设计中视错觉的应用[J].明日风尚,2019(07).
(作者简介:韩丹,女,本科,沈阳工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刘垚<通讯作者>,女,硕士研究生,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