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游戏化的核心目标是有效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促进幼儿发展。那么,由谁去落实?如何落实?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课程游戏化策略的第一推进力。本文从“理念先行,实践优化——增添项目推进力”出发,阐述了在理论学习、园本教研、专家指导、培训学习等多层并进的作用下,如何有效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学会分析反思,从而提高教师课程实践能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教师;专业提升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095-624X(2020)02-0095-02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江苏省课程游戏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教师专业提升成了最基础的保障。然而,在各地纷纷新建幼儿园、大规模招聘新教师的背景下,分析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时,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园青年教师多,但骨干教师占比少;青年教师参与教科研态度积极,但成效不够明显;青年教师儿童观、课程观、游戏观相对薄弱,因此,课程实施能力缺乏;青年教师在起步中有些迷茫,职业幸福感降低。
基于此,三年多来,我园依托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持续深入,结合本园教师的现状,积极研究如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形成了“理念先行,实践优化——增添项目推进力”的教师专业提升策略。
一、明晰课程游戏化理念
1.理论学习增厚度
为了更好地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精神,教师需要对《指南》进行不同维度的深入解读,如按年龄段解读、按领域解读、按需求解读等,既进一步了解各年龄段儿童身心特点及发展水平,又从实践中的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解读《指南》[1]。我们要不断加强课程游戏化理论学习,将省课程游戏化专家们推送的文章、记者采访稿、省有关部门下发的文件,第一时间转发到幼儿园工作群,指导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阅读,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共研共讨、及时解决。
2.专著研修炼精度
为了进一步让课程游戏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并用正确的理论武装自己,我们按月和学期定期开展专著阅读。园内教师利用独一码App进行了每月专著借阅,并记录心得;每周以不同形式精读《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游戏,从理论到实践》《幼儿全人教育》《陈鹤琴全集》《孩子国的新约》《游戏是孩子的功课》《走进游戏、走近幼儿》《向儿童学习》《让早期学习理论看得见》《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幼儿园开放课程故事》等书籍。在学习专著时鼓励教师以园内事、班内事举例论证专著要点、理解专家观点。教师在分享要点时,以实际工作中经历过的事件加以补充论证,本着理论指引方向,实践探索真知的信念,一章一章地阅读、一章一章地分享。每周园内分享、每月园际分享的高频率,总园、分园教师在分享的过程中火花的碰擦正是对书中每个观点的理解和验证,真正落实三园的共读、共研、共成长之路。
3.园本教研强力度
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最主要的抓手就是园本教研,基于目前的状况、教师的问题,我们及时调整教研策略、优化教研方式,开展了多次有针对性的主题式园本教研,帮助教师在做中学、在做中悟、在研中思、在研中识。例如,邀请教研处专家来园开展浸入式教研“把种植园地还给孩子”,邀请心理学专家和教师一起开展“教师阅读专业书籍解惑”,总园和分园三园联动的“游戏分享方式与策略”“课程故事的交流反思”,以问题导向为路径的“何为有效观察”“班级自然角创设究竟为了什么?”等专题教研。多次园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园部尝试将课程游戏化理念从认识到落实的行动过程,是园内教师由认识到认同、由实施到主动建构、由发现问题到主动解决问题的质变过程。
4.专家讲座提高度
专家以自身独特的视野与专业的眼光,对教师厘清思路、转变观念、打开视野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结合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研讨群,学习群内专家和同行的先进理念、先行做法,从意识和节奏上跟上课程游戏化的步伐。我们邀请区级、市级领导和专家来园做专题讲座,并且将网络学习中有关课程建设、教师观察等专家讲课视频进行下载收集,并在例会中观看学习。
5.外出学习增角度
现场学习是最直观的学习方式,我园不断为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和平台。每学期都有一线教师、骨干教师轮流到江浙沪地区,特别是南京、常州、上海等地的名园进行学习。外出学习结束后,幼儿园会组织这些教师开展外出学习分享会,传播先进理念和独特做法,让每位教师都有接收新事物的机会。
二、提升课程生发意识
1.学习观察解读
观察是了解幼儿的起点,而科学观察、正确解读、有效支持是观察的三要素。园内开展“何为有效的观察”的教研活动,从寻找问题、对应指向、分组团讨、寻找方案、专家引领、达成共识到实践运用,发现教研活动前后的差异,充分认识到以往观察记录的缺失,并尝试多种记录方式并行、有目的地记录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师积极寻找理论支撑,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动机与需求,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使幼儿获得新经验,得到新发展。园部鼓励教师养成随手记、随手拍的习惯,以散点式、影像资料的方式记录幼儿在各个活动中的表现。每班设立“观察记录即时贴”区域,便于教师随手记、随手贴,一个阶段后进行纵向梳理,解读班级幼儿的行为发展。
2.积累课程意识
课程实施不仅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更需要其课程意识。教师除了需要在思想上转变观念,形成初步的课程意识,还需要在每周的分享中例证自己的课程意识,大家一起探讨,形成一个个班本课程。教师还要从学习文章《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他力量》开始,把门卫、保育员、食堂工作人员、家委会成员等不断带入班级的课程建设中。从一开始的预设主题中邀请“他”力量参加,到幼儿在主题进程中开始想到“他们”的存在,慢慢到生成课程中“他们”的加入,以及从“他们”身上挖掘课程资源,一点一点把幼儿园课程建设中“他”力量变得强大而丰满,让课程意识逐步深入“你、我、他”的心中。
3.磨砺设计能力
教师具备了深入观察幼儿的能力和关注幼儿需求的意识,课程从蓝本向部分生成慢慢改变、层层深入。教师与幼儿的对话多了,并且善于捕捉有价值的话题,引发更多的、更深入的讨论,生发的班本课程也就更多了。幼儿园课程内容更加园本化、课程目标更加切合幼儿实际,课程实施就会更加有效。月末,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课程故事分享,从简单记录到教师思考、引导,再到最后的反思和调整,对于各班课程的具体实施更有参考和实践意义。每个课程故事的分享结束后,教研部针对几个课程故事进行现场提问,及时、互动的教研会再一次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增强课程审议能力
面对园本课程的开发,教师最迷茫的莫过于课程审议,教研部从“课程审议的时机”“课程审议的内容”“课程审议的方式”三步进阶开始,慢慢帮教师厘清思路。
1.课程审议的时机
我们请教师一起思考:“怎么知道年级组里制订的计划合不合适?这个计划是怎么制订出来的?是谁制订的?能否满足幼儿当前的发展需求?”对照这些问题进行思索、梳理、讨论,大家认为:“主题活动开展前,要对主题的计划开展审议,这样,计划实施的时候就会更加有针对性;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也需要审议,遇到一些问题可以较好地处理,及时调整,保证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开展主题活动之后也需要审议,回头看看活动开展情况如何,有哪些不足,再对主题计划进行适当修改。”
2.课程审议的内容
课程审议应该审什么呢?通过教研组的讨论,大家认为:“课程审议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既可以指向目标定位是否明确,也可以指向内容涉及是否合理,如主题计划中的内容安排是否合适、内容的数量是否适宜、目标定位是否准确;也可以是方法手段是否科学,如方法能否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形式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还可以审议主题活动进展的适宜性,如主题活動进程的设计是否科学、活动的内容是否需要调整,是更多的集体探究还是小组的阶段式研究,是更多的预设活动还是生成性活动;也可以审议整体结构的适宜性,如集体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整体的安排是否妥当,占比是否适宜,有无体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倾向;还可以审议课程后续的延展性,如是否为一些有价值的活动提供了延伸和开拓的舞台。”
3.课程审议的方式
在三年多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尝试了多种不同的课程审议行进路径,主要的方式如下。
(1)课程审议组织的灵活架构:幼儿园形成了灵活多样的课程审议小组,由园级审议、年级组审议、班级审议、合作小组等多种组织,根据课程审议的不同问题,灵活地组成了课程审议小组。
(2)课程审议形式的灵活多样:审议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研讨式、现场诊断式、现场回顾式、经验分享式、问题导向式等。
(3)课程审议地点的适时随机:课程审议是追随课程发展的,需要追随问题及时进行诊断和调整。因此,课程审议生发在什么时机及在哪里,都非常灵活。随着课程审议活动的深入,教师越来越容易发现问题,从而带着思考的习惯进行判断、寻求帮助,此时,内需的课程审议就形成了。
(4)课程审议方法的形式多元:审议的方法也是多元化的,如照片记录、录像回放、记录反馈、幼儿记录、设立园长信箱、定期与随机结合、跟踪式等。
课程审议是真正为课程服务的,课程审议是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师在其中要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结 语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漫长且隐性的过程,在这期间,需要幼儿园给予不同维度的支持,帮助教师减少工作量的同时,增加其知识储备和更多实践探索的机会,就如我们的课程是追随幼儿的,教师的专业提升也是需要追随教师的。
[参考文献]
顾跃蓉.创新园本教研方助力教师专业成长[J].江苏教育,2019(86):54-55.
作者简介:全秋芳(1979.11—),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副园长,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