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0-05-11 08:40孙喆
理论观察 2020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孙喆

关键词: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1 — 0054 — 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任务,并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1〕为在新时代中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科学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筑牢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之基。校史文化体现着高校的文化传承,是高校办学理念、文化诉求与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是几代人接力传承与创新的文化成果,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之下,复杂的文化与社会思潮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为此,需要发挥出高校校史文化的核心优势,强化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切实依托校史文化资源探索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理路。

一、校史文化的内在特质

以史鉴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校史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独特优势,体现出了差异性的内在特质,具有鲜明的真实性、时代性、独特性与实践性,是不可多得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载体。

(一)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校史文化是对一所高校多年来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轨迹的真实记载,是真实、可靠的历史凭据。校史文化真实、客观地记录了高校的成长与发展历程,记录了高校科研、教育、管理以及社会贡献的各类史实,不仅是一种记录类的信息资料,同时也具有一定育人功能、有利于培育高校师生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从本质上而言,校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特殊存在,是高校全体人员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现实环境中所创造出的与社会文化相关联的文化体系。既有着社会文化的共同基础,同时也体现出了高校校园的靓丽特色。从另一角度而言,校史文化是一种教育工具和文化工具,可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历史参考和教育方法。因此,作为科学、真实、系统的历史记录,校史文化是权威讲述高校育人之路的历史参照。

(二)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2〕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3〕每一所高校都承担着时代赋予的任务,校史文化在不断的发展中,也与高校一道迈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回顾历史,校史文化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代表着一个时代最先进的文化潮流,体现出了鲜明的是带薪。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高校校史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迈进新时代的历史性节点,也记录了高校在新起点、新发展段位上的新变化与新方向。校史文化在不断记录的同时,也不断得到了更新,成为了反映时代、记录时代、融入时代的时光映照。

(三)与众不同的独特性

校史是一个民族发展中有关于教育的历史记录分支,任何一所高校都有着独特的历史传承,蕴含着高校从创建到发展的一系列过程,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曾因复杂的历史环境影响而有着独特的“前世今生”。例如1898年维新变法之际创立的“京师大学堂”是如今北京大学的前身,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陕北公学,这些大學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都为民族的发展和壮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校史文化是一所高校在与社会同步发展过程中所集中体现的精神思想和意志,展现着高校为社会发展所作出的一系列贡献,校史文化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每一个人的,也高校自身的,因此,校史文化体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对高校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四)体现传承的实践性

文化的土壤是实践,大量实践表明,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高校校史文化恰恰记录着我国的育人规律和发展哲学。思想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社会发展的成果,唯有依靠实践,才能体现出思想的价值,因此思想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割裂的。校史文化记录着高校的育人实践、社会实践与发展实践,蕴含着深厚的实践力量。因此,校史文化是高校对长期实践经验的累积,记载着高校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如今,高校依然走在社会文化创新、推进时代发展的实践前沿,更多地走进了社会、贡献社会,体现出了更加强烈的实践性。

二、校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功能

校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与示范功能,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

(一)校史文化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

一个青年走进一所高校,成为高校的一员,往往要接受一定的校史文化普及教育,包括校规校训校风教育,高校历史文化教育以及高校所取得的成绩和理念传导,使大学生在迈进大学的一刻,便主动接受了校史文化所提供的价值导向、文化导向和精神导向。大学生通过对校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将自身的思想观念不断向着校史文化的引导靠近,在了解本校既往历史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和内化校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思维和行为上不断满足高校对人才的要求。通过校史文化教育,高校大学生可以对母校形成发自肺腑的敬意,坚定对高校校史文化的强大自信,继而形成自我内在的精神自信。校史文化教育,有利于使新时代大学生正确认识母校的历史、国家的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与文化观,从而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明确大学生思维和行为的导向;

(二)校史文化具有引起共鸣的教育激励功能

高校大学生通过学习校史文化,可以感受到母校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多种贡献,了解母校在专业领域的突出成绩,从而使大学生受到良好的激励,赋予大学生努力学习、磨练本领的精神动力,激励新时代大学生继承前人的衣钵,在新时代中作出更优秀的成绩;

(三)校史文化具有以点带面的教育示范功能

校史文化中记录了一所高校多年来培育出的优秀英才,有在科研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有扎根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也有从莘莘学子转变为社会栋梁的时代精英,这些人物具有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与此同时,毕业生代表们为母校的物质捐赠以及与校友的演讲互动,都可以以点带面,提升校史文化的教育辐射力,起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校史文化具有教育示范功能,能够有效满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

三、推进校史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推进校史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强化校史文化研究开始,进一步创新校史文化的呈现方式,搭建立体化的校史文化展示平台,并发挥出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使校史文化深入新时代大学生的内心,发挥出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加强对校史文化的深层次研究

要将那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钻研热情的教师组织起来,尤其要邀请已经退休的知名教师、专家、学者以及校史亲历者,使这部分优秀的人才发挥出校史研究的带头作用,带领和培养出一批校史文化研究的青年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搭建起高校校史文化的智库。吸引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校史文化的研究和编史,围绕校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推出一批具有吸引力的课题立项,号召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校史文化的追索和研究工作中,通过高校师生的集思广益,凝聚智慧和创意,并从中提炼能够大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校史资源,形成完整的校史教育资源供给体系。此外,要重点强化对校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研究,细化研究的角度,使高校师生在钻研校史文化的过程中,始终牢记新时代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任务,并在研究中获得精神激励,受到校史文化的鼓舞。通过扎实的钻研,拿出更加优秀的研究成果,并作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推进理论向实践的顺利转化。

(二)丰富高校校史文化的呈现方式

校史文化要想深入人心,要想多角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需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高校大学生淋漓尽致地展现高校发展的辉煌轨迹和历史沧桑,用创新的方式来呈现高校的办学传统、文化精神与历史风采,除展板宣传以外,要讲校史文化引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设计。与此同时,要充分借助新媒体时代的便捷技术条件,将校史文化以更加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联合影视创作第三方企业与传媒,拍摄高校校史文化专题纪录片,系统站下高校的历史变迁与不断壮大的发展过程。其中要重点对知名校友,进行专题介绍,运用微电影、小视频以及头条文章等形式,并采取生活化的拍摄手法,将楷模校友的真实经历与贡献娓娓道来。此外,要在教师节、大学生文化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关键节庆日,邀请校友、专家到校与大学生亲密互动,在座谈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激励广大师生为学校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搭建立体化的校史文化展示平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迅速引发了新一轮的信息革命,网络新媒体平台的普遍流行,更深刻地改变了新时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因此,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把握学生的动态变化,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第一,高校要重点加强校史文化展示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充实资金,加强校史馆建设,提高校史馆的建设等级,不仅要建立有形的场馆,还要建设数字化的虚拟校史场馆,真实、立体地展示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活动、生活的精彩瞬间。第二,要充实校史馆的馆藏,提炼校史资源,精心制作校史文化的专题展览。邀请老一辈的高校建设者、专家和优秀校友口述高校的历史,鼓励校友积极捐献珍贵的视频、物品以及文字资料,不断累积校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资源。第三,在网络虚拟校史文化场馆建设的过程中,要搭建在线互动版块,网上场馆建设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营造参观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网上虚拟校史馆的直观性、可视性与体验性,打破现实场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第四,要建设移动校史展示APP,充分利用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与大数据技术,搭建便于大学生操作的“掌上”校史馆。同时要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积极推送校史文化的教育专题,发起高校校史文化的网络调研,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使大学生随时对地接受校史文化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4〕在新时代中推进校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必须要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开展校史文化教育,传播先进理论的重要平台,具有系统性、全面性与科学性等优势。要进一步推进校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统一,建立校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有机衔接,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校史文化的作用下不断改进和加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校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对高校校史饱有深厚的情感。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始终坚持教材、教学与校史文化相结合,加强课程内容的系统设计。积极在教学的过程中借鉴和引用校史文化中包含的经典内容与案例。同时,高校要加强课程设计,开设大学生校史文化选修课,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中开辟校史文化教学模块,从而使校史文化能够在课堂中得到系统的呈现和表达,增强大学生对校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和认同。

综上所述,校史文化是难能可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高校文化与精神的内核,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高校要充分依托校史文化的资源优势,推进校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深化对校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性研究,积极搭建立体化、信息化的校史文化展示平台,从而发挥出校史文化的独特优势,拓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路径,为高校培养时代新人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光明日报,2018-08-23(01).

〔2〕阮濤.高校校史档案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兰台世界,2017,(21):73.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4〕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9-03-19(0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