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探讨

2020-05-11 12:18孙梦瑶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融入策略四个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孙梦瑶

摘 要:积极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的核心要义,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紧密结合“四个自信”开展教育引导。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四个自信”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能有效拓展大学思政课的内涵,持续推进意识形态的建设。为顺应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高校应当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基本原则,“隐性和显性”兼顾,应用多种方法把“四个自信”巧妙地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其以“四个自信”为行动的准则,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四个自信”;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联系;融入的必要性;融入原则;融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1-0101-03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强调,要持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定不移地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之路,在全社会中广泛开展“四个自信”的学习。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脊梁,是中国梦得以全面实现的保障,因此在大学校园中推进“四个自信”的教育,将其融入到思政课堂中,能够加深大学生对“四个自信”概念的认识。当前,怎样有效发挥“四个自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成为了高校积极探讨的热门话题。

一、“四个自信”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党成立九十五周年会议上表示,社会实践表明,不管时代怎样变化、科学技术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如既往地显现出科学思想的精髓,始终处在道义及真理的制高点。也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给人类的生产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方向,具备真理的普遍价值及开放包容的态度,因而中国共产党在创立之始,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的根本指导思想。“四个自信”从本质上来说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石,为发展建设提供准则,成为了“四个自信”中最牢固的世界观基础,为详细论述其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的力量,发挥着最为持久的作用,为其他几种自信提供了力量。从这点可知,“四个自信”的出现绝非是将其进行粗略的数字相加,其本身含有内在的关联。作为我国民族自信的一个关键部分,道路自信是从方向上加以体现的。它本身来源于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是在伟大实践中确立的,因而也叫实践自信,它的出现离不开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智慧领导。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广大人民踊跃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结合国情进行制度设计。理论自信即真理自信,它是实现民族自信的核心,给予其他三个自信充足的养料和力量。文化自信彰显出民族的主体自信,是自信的源头,也是自信持续存在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四个自信”的各要素间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西方思想的渗透,深入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巩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的战略意义。它是党的教育方针在各高校深入贯彻和指导的前提条件,对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起着关键作用。大学生是构筑社会主义美好蓝图的主力军,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道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所以需要提升學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关注度和认同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仰[1]。“四个自信”从多个维度出发,旨在鼓舞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士气,明确未来建设的方向。因此,从根本上看,“四个自信”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的奋斗目标及方向,它高瞻远瞩,富有思想政治的智慧,对大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引导价值[2]。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意在拓展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政治意识。然而,涉及到立场这个话题时,身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大学生需要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它具有的独特优势呢?这种认识该怎样上升为一种信仰?这就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借助“四个自信”这一思想精髓来完成。“四个自信”的融合教育可以从本质上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感悟社会主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促进他们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运用社会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充分挖掘“四个自信”的丰富内涵,并有效地融合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

二、“四个自信”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

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路,就是要秉持“立德树人”理念,探索全球各个国度文化的交汇碰撞,根据本国的历史演变、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等方面发掘创新的启示。“四个自信”是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伟大成果,它有力地回应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通过与西方文化的对比,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体现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兴旺的内在自信[3]。在这里,“理论自信”指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道路自信”指旗帜鲜明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制度自信”强调社会主义的发展要突出中国特色;“文化自信”指出要集全国之力,批判性创新民族文化,提高中华优秀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由此可知,“四个自信”聚集了高校思政创新的所有元素,弘扬时代进取精神,彰显扬弃的智慧。所以,把它融入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关键内容。

(二)丰富思政理论课堂的必然要求

高校对人的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主要是通过思政课完成的。所以,如何不断丰富思政课堂的内容是高校必须深入探讨的话题。当前高校开设的思政课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为建设社会主义做好准备。虽然四门思政通识课告诉了学生国家应当选择一条怎样的道路,需秉持怎样的理论,确立何种制度,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却并未系统地以价值观念为切入视角梳理四者与“自信”的联系。因此“四个自信”的诞生,一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另一方面补充了高校授课者在思政教学中的资料,使其围绕“四个自信”设定教学目的,拓展课堂活动,把科学理论以崭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巩固意识形态自信建设的基本需求

“四个自信”来源于对国家各个历史重要时期发展经验的总结,它有助于掌握我国政治文化反映的时代内涵,同时便于巩固意识形态自信建设的进行。但是,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也出现了不少消极影响,某些谬误的价值观严重干扰了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比如有人认为中国各方面都存在错误;还有人认为中国什么都不及西方优秀。这种极端的意识形态严重冲击着我国自身的意识形态建设。所以,应当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自信建设,特别是使大学生端正意识形态观念。“四个自信”针对我国所处的具体形势,创新马克思主义内涵,因此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紧密围绕这一理念。

三、融入“四个自信”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原则

党在十八大上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实际上,这也是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核心环节,是大学生奉行“四个自信”的重要基础[4]。所以,把“四个自信”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就要突出“立德树人”。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但应完成专业讲授的任务,还需要自觉担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职责。“立德树人”即要求教师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以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示范。例如,在诱惑面前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在开展“四个自信”教育时,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秉持“立德树人”原则,完善个人素养,以良好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确立正确道德观,帮助学生更好地成才。

(二)坚持兼顾“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原则

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通常使用的方法。该方法的应用能够使“四个自信”教育目的更为清晰,手段更为合理,很好地突出了教育的成果。所以,一般可借助常规课堂讲授、学术报告、专题研讨等方式,对“四个自信”的有关内容进行宣传教育,使大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但是,现阶段高校在读大学生多由95后和00后组成,单一采用显性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因而隐性教育不失为一种必要的补充。它放弃了直接施教的方式,转而选择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关注话题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思想政治精髓。教师不必提前告诉学生教学的目的,而将它放到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认识的深度[5]。因此,兼顾隐性和显性教育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三)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原则

一切理论都无法自己进入大学生的头脑里,因而需要引导和灌输。高校教师要将“四个自信”的相关内容通过课堂教育灌输给学生,这是提升学生理论和政治素养的首要前提。不过,要想使“四个自信”理论内化为学生行动的指南,还必须结合实践进行引导。要重视学生的体验,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6]。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不能偏废其一,要注意深度的结合,充分发挥其正效应,共同为一个目标服务。

四、把“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突出思政课堂的核心阵地作用

大学思政课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阵地,同时是灌输“四个自信”理论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四个自信”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能够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这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对学生深入理解“四个自信”起了理论的引导作用[7]。另外,该课程还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起理论和制度方面的自信。因此,在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时,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把个人的理想与民族发展、国家强盛紧密结合起来,从价值认同深化为“四个自信”。同时,要有意识地结合社会热点和国际形势演变,透过对热点事件的详细分析,不断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为确立“四个自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开展“四个自信”教育,单纯依靠课堂讲授难以实现,因为人处在社会中,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尽管大学生还未真正进入社会,但校园实际上就是社会的缩影,里面的规章制度、人际交往等都在影响着学生。要推进“四个自信”教育工作,必须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使“四个自信”发挥长久的影响。伴随校园信息化的逐步推进,信息流动更为迅捷,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微媒体便捷、高效,例如一条微博给学生的印象甚至高于教师整堂课的讲授。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为“四个自信”教育的实施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另外,为了巩固其教育成效,高校要发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一言一行中,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

(三)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手段

目前,大学生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习研讨中,都习惯应用新媒介解决实际问题。微信、微博等已成为不可替代的一种资源。面对信息时代的新工具,高校应当充分利用,采取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开展“四个自信”的教育[8]。第一,高校可以精心设计校园网站,开辟介绍“四个自信”的专栏,把有关的教育视频、图片等展示出来,并通过讨论区与学生开展交流对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向学生传达党和国家的相关精神,从而达到对他们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第二,把微媒体作为教育的平台,发布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深入分析“四个自信”的丰富内涵。通过讲故事、演小品的形式把“四个自信”的核心观点展示出来,增强学生的思想认同。第三,在课堂上构建师生互动平台。借助智慧课堂模式,教师临时设立局域网,学生通过手机进入到该网络。这时教师抛出关于“四个自信”的问题,分配学生回答。学生在充分理解内涵后,对教师的提问进行积极反馈,从而提升了教育的灵活度。

(四)推进课程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课作为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四个自信”教育的基地。因此,教师应当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把握自身在课程教育中的使命和职责,深入理解“四个自信”的精髓,勇气与担当并存,努力实践推进课程改革,把“四个自信”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中,实现理论的内化,并指导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

结束语

总之,“四个自信”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因而必须在日常教学中突出其核心地位,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其理论成果,从根本上巩固和提升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

[1]勾英.将“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5):153—154.

[2]马颖哲,靳小川.试论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有效途径[J].现代职业教育,2018(1):228—229.

[3]潘学良.关于“四个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104—107.

[4]周晓琴.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四个自信”的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6):74—77.

[5]王文平.高校加强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關键与路径选择[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4):139—142.

[6]张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四个自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思想教育研究,2017(6):14—17.

[7]霍垒杰,王立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4):53—57.

[8]彭红赟,陈留根.“四个自信”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途径[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3):1—4.

(责任编辑:陈 树)

猜你喜欢
融入策略四个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策略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游戏法融入小学短跑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