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文龙,沈文龙,,姬长英*,田光兆,顾宝兴,刘 朋
(1.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南京 210031;2.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近年来,中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设施农业面积居世界首位[1],但国内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用履带机器人体积小、对土壤压实影响小、可适应复杂恶劣农业作业环境,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
针对轨迹跟踪控制问题,国内外学者已开展深入研究,Kanayama 等率先提出一种基于Lyapunov函数跟踪控制律,并成功应用于移动机器人系统[2]。Amidi 等提出3 种较为实用跟踪控制方法,包括一种纯追踪轨迹跟踪控制法,但稳态误差较大[3]。李世华等通过终端滑动模态技术设计控制律,实现期望轨迹有限时间跟踪,但存在奇异性问题[4]。李世华等提出连续状态反馈跟踪控制律,解决奇异性问题并推广到动力学模型中,优化控制方法[5-6]。吴卫国等基于后退方法提出具有全局渐进稳定性跟踪控制律[7]。徐俊艳等在这种控制律基础上,引入具有双曲正切特性虚拟反馈量,简化控制器,提高收敛路径平滑性[8]。叶涛等采用变结构控制方法,提高控制鲁棒性[9]。张鑫等针对非完整机器人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反演技术和自适应滑模控制思想设计控制律,提高抗干扰能力,进一步研究一类质心与几何中心不重合情况下轨迹跟踪问题[10-11]。Mehrjerdi 等提出一种自适应指数滑模控制方法,克服外部干扰并提高控制器针对不确定性性能,降低抖振[12]。Hwang 等将模糊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律与滑模控制律进一步结合,并作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控制精度良好[13]。Asif等提出一种带积分器新型自适应滑模动态控制器,提升在连续扰动和不确定性情况下控制效果[14]。宋立业等利用自适应径向基神经网络调节滑模控制中增益系数,有效消除不确定性参数和未知扰动影响[15]。Wu 等在传统模糊滑模控制器(SMC)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反演模糊滑模控制器(BFSMC),具有更高准确性、快速性、平滑性和鲁棒性[16]。尤波等通过建立一种模糊快速双幂次趋近律滑模控制策略,提高系统鲁棒性且削弱系统抖振现象[17]。Zhai等提出一种不受约束快速非奇异终端滑模面,并建立误差动态系统二阶和三阶子系统[18]。然而,大多控制律仅作仿真验证,部分控制律设计复杂,难以运用到实际控制中。
有学者针对履带式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开展研究,焦俊等推演履带移动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基于模糊理论滑模控制,建立由电机驱动方程和运动方程构成的级联系统,通过变倾斜参数自适应控制满足作业要求,并以田间试验验证控制效果[19-20]。
本文针对前期试制农用履带机器人,提出一种新型控制方法,结合Lyapunov 方法和滑模控制技术,考虑机器人运动学约束,得到最终修正控制律。基于该控制律设计轨迹跟踪控制器并应用于机器人,并验证该控制器准确性和有效性。
前期设计制造农业履带机器人(后简称机器人)通过两侧电机分别联接蜗轮蜗杆减速器再连接驱动轮,两侧履带由驱动轮独立驱动,可以在两侧电机转速范围内以任何差速实现控制并完成多种作业。
为建立运动学模型,合理假设其仅平面内运动、两侧履带完全相同、整机质心与几何中心重合在M 点、两侧履带不发生侧滑。机器人几何结构和轨迹跟踪如图1所示:M为机器人质心和几何中心,L 为机体宽度,d 为单侧履带宽度,v 为质心M 沿机身纵向前进线速度,ω 为机体转动角速度。在全局坐标系(X,O,Y)中,机器人位置由向量p=(x y θ)T描述,参考机器人位置由向量pd=(xdydθd)T描述。其中x、y分别为机器人质心在全局坐标系下横坐标和纵坐标,描述机器人地理位置;θ为机器人机身纵向与X轴夹角即航向角,描述机器人运动姿态,向量pd对应数据描述参考机器人地理位置和航向角信息。
由此建立全局坐标系下机器人运动学模型为:
其中,线速度v和角速度ω由两侧履带速度及其中心距决定,两侧履带速度由两侧驱动电机转速、传动比和驱动轮半径共同决定,则有:
式中,vL、vR分别为左侧和右侧履带线速度(m·s-1),NL、NR分别为左右侧驱动电机转速(r·s-1),r为驱动轮半径(m),i为蜗轮蜗杆减速器传动比。
通过坐标转换后,得到轨迹跟踪误差公式(4):
式中,xe和ye分别为基于机器人随动坐标系下实际位置与参考位置x 轴、y 轴误差,θe为航向角误差,对式(4)作微分,可得到轨迹跟踪误差微分方程(5):
所以,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即寻找准确期望电机转速NL、NR,使得在该控制律下,机器人快速跟踪参考轨迹,xe=0、ye=0、θe=0,亦使X轴、Y轴误差为0。
跟踪控制律设计,考虑经典基于Lyapunov 方法控制律,由于线速度控制律中无ye项[21],在ye初始误差较大,而xe初始误差较小时,收敛速度较慢;基于反演(Backstepping)思想设计滑模控制律;提出一种基于Lyapunov 方法和反演滑模控制融合控制律。
卞永明等提出一种基于Lyapunov 稳定性理论状态反馈控制算法并给出其稳定性证明[22]。其控制律表达式如式6所示,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履带式移动机器人具有较好控制效果,这类方法在xe误差较小,ye误差较大时,收敛速度较慢。
引理1[7]:对于任意x∈R 且|x|<∞,有φ(x)=xsin(arctanx)≥0,当且仅当x=0 时“=”成立。
根据引理1,引入反演(Backstepping)思想设计滑模切换函数,当xe=0时,取Lyapunov函数
设θe=-arctan(vdye),结合式(5)对式(7)求导可得:
当且仅当xe=0 且vdye=0 时“=”成立,又vd≠0,所以ye=0,得到θe=0,因此可得到结论:当xe=0,θe收敛到-arctan(vdye)时,系统达到收敛。
选择切换函数:
为加快收敛速度,选取指数趋近律:
为削弱抖振,采用连续函数代替符号函数,从而式(10)改写为:
设α=arctan(vdye),由式(5)(9)(11)可得:
整理式(12)可得控制律为:
将式(6)和式(13)结合,得到一种基于Lyapunov方法和反演滑模技术融合控制律如下:
其中,S1=xe,S2=θe+arctan(vdye), k1,k2,k3,k4,k5,k6, δ1,δ2均为正常数。
而由式(2)和式(3)可得:
所以式(14)和式(15)组成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律。
前期设计制造机器人驱动电机本身存在最大转速Nmax和最大加速度Mmax,机器人也存在最大线速度vmax和最大角速度ωmax及相应最大加速度αmax和βmax,对式(14)控制律给出修正表达式:
式中,v1、ω1为考虑运动受限后线速度和转向角速度控制指令,vpre、ωpre为前一时刻机器人线速度和转向角速度,Δt为控制周期。
两侧驱动电机最大转速均为Nmax,vmax和ωmax实际上由两侧电机最大转速和转速差决定:
整理得
驱动电机最大加速度为Mmax,结合式(2)(18)(19)可得∶
角速度ωl指令和线速度vl指令共同决定两侧电机转速,所以最大角速度ωmax和最大线速度vmax及最大角加速度αmax和线加速度βmax需要根据实际要求结合式(19)(20)确定。
为检验设计运动受限修正控制律有效性,运用Simulink 搭建仿真模型,3 种控制律均作仿真试验。以直线为参考轨迹,其初始位姿为[0 2 0]T,线速度为0.3 m·s-1,角速度为0 rad·s-1,仿真时间确定为60 s,取样时间设定为0.2 s。线速度最大值设定为0.5 m·s-1,其加速度最大值设定为0.5 m·s-2;角速度最大值设定为0.25 rad·s-1,其加速度最大值设定为0.25 rad·s-2。机器人实际初始位姿为[0 0 pi/4]T,初始线速度为0 m·s-1,初始角速度0 rad·s-1。基于Lyapunov 方法控制律中,取仿真参数m1=0.5,m2=0.5,m3=0.6;基于反演(Backstepping)滑模控制律中,取仿真参数p1=0.4,p2=0.02,p3=0.4,p4=0.02,j1=j2=0.001;基于融合控制律中,取仿真参数k1=1,k2=0.02,k3=0.3,k4=0.02,k5=0.9,k6=0.25,δ1=δ2=0.001。由仿真模型得到直线跟踪轨迹见图2。
由图2可知,3种控制律均使误差得到收敛并成功跟踪参考轨迹,其中融合控制律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基于Lyapunov方法控制律和反演滑模控制律,3种控制律在稳定后xe、ye、θe均<0.01。
为进一步验证融合轨迹跟踪控制律正确性和有效性,设计基于该控制律控制器并应用于机器人,开展野外试验。
轨迹跟踪控制器主要由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组成。硬件部分包括南方S82RTK-GPS移动站、北微传感BW-AH50传感器、电动机控制器、上位机和电源等。南方S82RTK-GPS移动站在网络模式下可动态获取机器人在WGS-84坐标系下经过多颗卫星对比得到的经纬度,北微传感BW-AH50传感器用于动态获取机器人航向角,上位机用于接收和处理经纬度和航向角数据,并利用轨迹跟踪控制律计算得到电机控制命令再发给电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用于接收上位机发出控制命令并完成对左右电机控制,电源则保证各个元器件供电。软件部分基于C#程序语言建立,先将获取的GPS 数据中纬度和经度数据提取,再利用坐标转换程序将WGS-84 坐标系下经纬度数据转化为高斯-克吕格投影坐标系[23]下东向坐标和北向坐标,同时将航向角传感器中航向角即机器人纵向与赤道夹角提取,将东向坐标、北向坐标和航向角转换用于轨迹追踪控制律,通过式(16~18)得到左右电机转速并发给电机控制器,其主要结构如图3 所示。其中,南方S82RTK-GPS 移动站平面精度为0.01 m,输出频率设置为5 Hz;北微传感BW-AH50传感器在俯仰角小于40°时航向角精度为0.05 rad,输出频率设置为5 Hz;电机控制器内置闭环PID控制,可以通过霍尔传感器得到实际转速并与指令转速比较,再利用PID 控制器实现实际转速和指令转速统一。
试验场地在WGS-84 坐标系下经纬度大致为(118.68°E 32.13°N),在高斯-克吕格3度带投影坐标系下,其中央经度线为120°,带号为40,由于高斯-克吕格投影坐标以中央经线投影为纵轴(x),赤道投影为横轴(y),其横纵轴与x、y 轴和传统几何相反,所以建立以赤道投影为X 轴(东向为正),120°中央经度线投影为Y 轴(北向为正)全局坐标系,将点在高斯-克吕格3 度带投影坐标系下x 值和y 值对调即可得到点在全局坐标系下坐标,即X轴对应东向坐标,Y轴对应北向坐标。
该型农用履带机器人用于设施农业犁耕作业环境时,为保证足够驱动力矩,减速器减速比i为50。其驱动电机最大转速Nmax为25 r·s-1,最大加速度Mmax为25 r·s-2,驱动轮半径为0.2 m,机体宽度L为0.7 m,履带宽度d 为0.25 m,根据式(19~20),选取最大线速度vmax为0.5 m·s-1,其最大加速度αmax选为0.5 m·s-2;最大角速度ωmax为0.25 rad·s-1,最大角加速度βmax选为0.25 rad·s-2。
首先开展直线轨迹跟踪试验,以机器人初始位置为全局坐标系下相对零点(0 m,0 m),航向角为0.25π rad,初始线速度0 m·s-1,初始角速度为0 rad·s-1;则参考机器人初始位置在相对坐标系下(0 m 2 m),航向角为0 rad,线速度为0.3 m·s-1,转向角度为0 rad·s-1;试验时间设置为60 s,分别以Lyapunov 控制律、反演滑模控制律、融合控制律开展试验。参数取值与仿真试验相同,在Lyapunov 控制律中取控制参数m1=0.5,m2=0.5, m3=0.6;在反演滑模控制律中,取参数p1=0.4, p2=0.02,j1=0.001,p3=0.4,p4=0.02,j2=0.001;在融合控制律中,取参数k1=1.0,k2=0.02,k3=0.3,k4=0.02,k5=0.9,k6=0.25,δ1=δ2=0.001。
得到轨迹跟踪曲线、东向、北向和航向角误差如图4~6所示。
由图4可知,由于初始航向角偏差影响,东向初始误差增大,但10 s 后3 种控制律可使误差绝对值稳定在0.1 m内。
由图5可知,北向初始误差迅速减小,绝对值减至0.1 m 内,融合控制律所用时间最低为12 s,Lyapunov 控制律为18 s,反演滑模控制律为20 s;而最终收敛情况下,融合控制律误差范围为(-0.02 m,0.02 m),Lyapunov 控制律误差范围为(-0.01 m,0.04 m),反演滑模控制律误差范围为(-0.05 m,0.05 m),融合控制律控制效果更好。
由图6可知,机器人启动后,航向角误差迅速减小,绝对值减至0.1 rad 以内,融合控制律用时间为10 s,Lyapunov 控制律用时为14 s,反演滑模控用时为11 s,在收敛稳定后,3 种控制率航向角误差范围为(-0.03 rad,0.03 rad)。
由图7 可知,3 种控制律最终可使机器人成功跟踪参考轨迹,且与直线轨迹跟踪仿真图大体相同。可见,3种控制律中,融合控制律收敛速度最快,收敛稳定后,融合控制律效果优于另外两种控制律,证明融合控制律优越性。
为进一步验证融合控制律有效性,设计圆形跟踪轨迹开展试验,依然取参数k1=1.0,k2=0.02, k3=0.3, k4=0.02, k5=0.9, k6=0.25, δ1=δ2=0.001。设圆形轨迹圆心为参考坐标系原点,圆半径为3 m;则参考机器人初始位置为(3.0 m,0 m),航向角为0.5 π rad,线速度为0.24 m·s-1,角速度为0.08 rad·s-1;实际机器人初始位置为(3.5 m,0 m),航向角为0.25π rad,初始线速度0 m·s-1,角速度为0 rad·s-1;试验时间设置为80 s,得到轨迹图如图8所示;东向、北向和航向角误差如图9所示。
由图8可知,经过30 s控制后,实际机器人轨迹与参考轨迹接近重合,速度限制和初始航向角初始误差较大导致耗费时间稍长。
由图9 可知,东方向初始误差9 s 内继续变大,而后迅速减小,并在20 s到达超调顶峰,28 s时误差绝对值小于0.1 m,保持稳定后误差范围为(-0.05 m,0.05 m);北向误差在14 s 到达最大值,然后迅速减小,在29 s 时误差绝对值小于0.1 m,保持稳定后误差范围为(-0.04 m,0.04 m);航向角误差迅速减小,后有超调,30 s 误差绝对值小于0.1 rad,保持稳定后误差范围为(0 rad,0.07 rad)。
因针对农用履带机器人设计轨迹跟踪控制器,所以参考设计田间作业时参考轨迹[24]并开展试验,依然取参数k1=1.0,k2=0.02,k3=0.3,k4=0.02,k5=0.9,k6=0.25,δ1=δ2=0.001。以实际机器人初始位置为相对坐标系原点(0 m,0 m),初始航向角为0 rad,初始线速度为0 m·s-1,初始角速度为0 rad·s-1;则参考轨迹初始位置为(1.5 m,0 m),航向角为0 rad。参考轨迹中,直线时线速度为0.5 m·s-1,角速度为0 rad·s-1;曲线时线速度为0.3 m·s-1,角速度为0.125 rad·s-1;由于实验场地条件限制,直线距离设定为9 m,转弯圆半径设定为2.4 m,即行间距为4.8 m。试验时间设置为210 s,得到轨迹跟踪图如图10 所示,东向、北向以及航向角误差如图11所示。
由图10 可知,在直线行驶段时机器人可满足作业要求,转向时由于角速度由0 rad·s-1切换到0.125 rad·s-1再到0 rad·s-1,存在一定误差,但可满足作业要求。
由图11 可知,直线行驶段时,稳定后东方向和北方向误差范围为(-0.06 m,0.09 m),航向角误差范围为(-0.1 rad,0.1 rad);转向时,东方向和北方向误差范围为(-0.2 m,0.3 m),航向角误差范围为(-0.19 rad,0.22 rad)。
本文设计控制器作用下,农用履带机器人快速跟踪到参考轨迹完成田间作业,跟踪误差较小。跟踪稳定后误差原因为:北微传感BW-AH50航向角传感器精度较低,易受外部磁场影响;机器人本身质心和几何中心不完全重合;控制器频率仅为5 Hz,数据采集和命令发送有时间滞后;外部未知干扰因素影响。
本研究设计一种农用履带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系统,构建机器人轨迹跟踪运动学模型,提出融合Lyapunov 方法和反演滑模技术的轨迹跟踪控制律,并提出考虑运动学约束的修正控制律。利用Simulink 搭建直线轨迹跟踪仿真模型,用3 种控制律作对比测试,仿真结果表明,融合控制律可实现直线轨迹跟踪且收敛速度更快。利用RTK-Gps、倾角传感器、电机控制器、上位机等搭建履带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系统,作直线参考轨迹、圆形参考轨迹、田间参考轨迹实际试验。以直线为参考轨迹试验表明,与仿真测试结果相同,融合控制律控制效果优于其余两种控制律,收敛情况下东向、北向和航向角误差范围分别为(-0.03 m,0.06 m)(-0.02 m,0.02 m)(-0.03 rad,0.03 rad);以圆形为参考轨迹试验表明,收敛情况下东向、北向和航向角误差范围分别为(-0.05 m,0.05 m)(-0.04 m,0.04 m)(0 rad,0.03 rad);以田间路径为参考轨迹试验表明,直线行驶收敛情况下东向、北向和航向角误差范围分别为(-0.06 m,0.09 m)(-0.06 m,0.09 m)(0.1 rad,0.1 rad)。试验证明3 种参考轨迹下,农用履带机器人可在设计轨迹跟踪控制器作用下沿参考轨迹行驶,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本研究仅在未配套农机具情况下试验,后续研究中还应进一步配套不同农机具验证控制效果,完善农用履带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