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伟 郑 彬 荆长有
1 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076 2 河南省儿童医院放射科,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及人群饮食或生活习惯改变,脑梗死患病人数显著上升,极大程度威胁了人群身体健康,其中出血性脑梗死属于脑梗死常见类型,主要是指因缺血区血管的血流灌注重新恢复,从而导致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病死率较高[1-2]。溶栓、抗凝疗法是目前临床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手段,但研究显示,溶栓、抗凝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出血性脑梗死几率[3-4],大约有40%~50%脑梗死患者可进展为出血性脑梗死[5-6]。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和高灌注、栓塞性脑卒中、高血压、溶栓、抗凝治疗等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故及时确定最终治疗方案,对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外,尽早发现脑梗死病灶发生出血十分重要,可降低患者病死率。颅脑影像学检查是早期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手段,由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尚未大力推广,临床常将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作为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首选检查手段,但CT 检查敏感性欠佳,漏诊率较高,因此,有必要寻找其他的有效手段[7-8]。为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 年1月至2019 年1月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医院7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1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80例脑梗死患者年龄42~75 岁,平均(56.75±5.73)岁,男性56例,女性24例。临床表现以头晕、头痛、意识模糊、恶心呕吐、肢体麻木、肢体活动不灵、眼球震颤、偏盲、癫痫、健忘、偏瘫、昏迷等。
对80例脑梗死患者均实施CT、常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具体为:(1)CT 检查:采用128 层螺旋CT对患者实施检查,扫描电压、管电流分别为120 kV、90 mA,扫描层厚为5 mm,FOV(视野)为25cm,扫描结束后,将采集图像传输至后处理站。(2)常规MR、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选择1.5T 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对患者实施常规MR、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采用8 通道头线圈,先进行常规MR 扫描,主要对患者开展横轴位T1WI、横轴位T2WI、矢状位T2WI、横轴位FLAIR 序列扫描,常规扫描结束后对患者开展横轴位SWI(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扫描,其中T1WI 序列TR、TE 值分别为400 ms、18 ms,T2WI序列TR、TE 值分别为3000 ms、103 ms,FLAIR 序列TR、TE 值分 别 为3000 ms、103 ms,SWI 序 列TR、TE 值分别为48 ms、40 ms;T1WI 序列、T2WI 序列、FLAIR 序列扫描层厚均为6 mm,层间距为1 mm;SWI 序列扫描层厚为2 mm,矩阵为256×512,FOV 为25cm,翻转角为20°。
分析CT、常规MR、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所有患者均行病理学检查,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假阳性)例数×1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分析采取Kappa 检验,Kappa 值<0.4 表示二者诊断结果存在低度一致性,0.4 ≤Kappa 值<0.7 表示二者诊断结果存在中度一致性,Kappa 值≥0.7 表示二者诊断结果存在高度一致性。
CT 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57.14%(40/70)、60.00%(6/10)、57.50%(46/80),常规MR 出血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7.14%(54/70)、80.00%(8/10)、77.50%(62/80),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出血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00.00%(70/70)、100.00%(10/10)、100.00%(80/80)均最高,见表1。
表1 CT、常规MR 与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出血性脑梗死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对照
CT 检测显示,44例被诊断为出血性脑梗死,误诊、漏诊分别为4例、30例,一致性检测显示Kappa 值为0.495。常规MR 检测显示,56例被诊断为出血性脑梗死,误诊、漏诊分别为2例、16例,一致性检测显示Kappa 值为0.669。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测显示,70例被诊断为出血性脑梗死,误诊、漏诊均为0例,一致性检测显示Kappa 值为0.925。
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属于临床常用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9],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是一种梯度回波序列,主要是指结合不同组织间的磁敏感性差异提供对比增强机制的新技术,其能充分显示组织间磁敏感特性的差别,对红细胞不同时期的降解成分、铁离子沉积、静脉血具有高度敏感性,故可将上述检查手段用于发现出血病灶[10-12],与常规序列不同在于上述检查具有高分辨率,通过三维薄层重建采集,并能在所有方向上开展完全流动性补偿[13]。由于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具有三维采集特点,导致其可通过最小密度投影重建显示患者脑部小静脉及微小出血灶图像,因此,其能够检出CT、常规MR 所不能检出的病灶,尤其是微小出血病灶,对医师制订最终治疗方案提供有效依据[14-15]。
为探究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有效性,本研究对患者分别开展CT、常规MR、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研究显示,在一致性检测方面,CT 检查Kappa 值为0.495,误诊、漏诊分别为4例、30例;常规MR 检查Kappa 值为0.669,误诊、漏诊分别为2例、16例;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Kappa 值为0.925,未见误诊、漏诊病例,提示应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一致性更高,更有助于医师及早判断患者病情,对医师后续制定治疗方案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数据显示,在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CT分别为57.14%、60.00%、57.50%,常规MR分别为77.14%、80.00%、77.50%,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分别为100.00%、100.00%、100.00%,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最高,表明可将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作为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首选手段。
此外,经CT 影像学显示,大部分患者可见小片状略高密度影,部分可见点状、线状略高密度影,主要见于梗死灶的边缘或梗死灶内;经常规MR 影像学显示,大部分患者可见融合的小片状或斑片状异常信号(高信号或掺杂高信号的等信号),部分患者可见点状或线状异常信号,主要见于梗死灶的边缘或梗死灶内;经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影像学显示,大部分患者可见融合的片状低信号,部分患者可见点状或线状低信号影,主要见于梗死灶的边缘或梗死灶内。
综上所述,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应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具有较显著的诊断效果,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更佳,可为临床开展治疗提供有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