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冉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为了改进本科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S师范大学自2016年起实施了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本科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时至今日,S高校已通过多项措施推进本科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以讲授式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推行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方法如案例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参与改革的主体都很关心这样两个问题:改革效果如何?如何继续推进改革措施?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对S高校学生认可度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S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并从中抽取对学生课堂教学认可度影响较大的因素,为S高校深化改革提供思路。
基于对国内外有关课程满意度影响因素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形成了《地方师范院校课堂教学现状调查问卷》,然后进行了小样本(500人)的预测,对问卷的每个题目做了深入分析,调整并删除一些有交叉、容易产生异议的题目,最后确定62个题项。正式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等;第二部分是主问卷,包括课改领导、课堂教学觉知、学习习惯觉知、学校环境、课堂学习觉知五个维度。每个题项据符合程度设置4个选项“强烈不同意”“不同意”“比较同意”和“强烈同意”,分别赋值为1、2、3和4。
“课改领导”反映的是学生对S高校课改的总体认识,“课堂教学觉知”反映的是当堂课教师的教学习惯以及学生和教师在课堂内外讨论学习和其他问题的情况,“学习习惯觉知”反映学生对于当堂课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学校环境”反映的是学生对学校各方面设施以及所给与的支持的认可程度,“课堂学习觉知”反映的是学生自身对当堂课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认知。
按照随机抽样原则,在各年级随机抽取了46个课改教师和43个非课改教师任课班级进行调查,学生针对当堂课的教学情况如实填写问卷。参与S高校大学生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的学生共计3313人,其中男生402人,女生2829人,男女生分布不均衡,这是目前师范院校的共同特点;各年级所占样本比例分别为26.2%、29%、33%、11.6%,分布相对均衡;根据S高校课程设置结构随机抽取公共课4门、专业理论课31门、专业实践课2门。将问卷主表有缺失值的样本剔除后,有效问卷3033份,有效回收率为91.5%。有效问卷中研究对象的详细信息见表1。
表1 有效样本构成
首先,运用临界比值法对所有项目进行分析,所有项目都达到了0.001以上的显著性,表明各项目具有良好的区分度。然后采用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采样充足度及因子分析适宜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949,表明采样充足度高,变量间的偏相关非常小。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43761.545,自由度为1891,p<0.001。凯泽认为KMO值大于0.7即适合做因子分析,说明本数据非常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用极大方差法进行反复正交旋转,调整并删除了一些有交叉、容易产生异议的题目后,得到5个因子,一共保留36个题项,总解释率为56.722%,方差解释率较好。此时,量表的KMO值为0.947,Bartlett's 检验值为54707.078,P<0.001。这表明,删除部分题项后,问卷的共同因素有所下降但仍然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根据5个因素包含的项目意义以及问卷最初编订的逻辑框架,对相应因素正式命名为课改领导、课堂教学觉知、学习习惯觉知、学习环境、课堂学习觉知。在正交旋转之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中,有4个题的因子载荷大于0.5,其余每个题的因子载荷均大于 0.6,其中有18个题大于0.7。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采用的问卷题项的结构效度较好。
采用克朗巴哈系数法检验问卷的信度,分别计算上述5个因子和问卷总体的α系数。
表2 问卷信度检验
克莱恩指出,信度系数在0.90以上是最佳的,0.80附近是较好的,0.70附近则是适中的[1]。由表2可看出,问卷总体基于标准化项的α系数为0.939,并且各维度的α系数均大于0.70。因此,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作为大学生课堂教学认可度的测量工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李克特5点量表计分法一般以3,3.75、4.25作为对样本得分高低判断的临界点,3分以下为差,3-3.75为一般,3.75-4.25为较高,4.25以上为非常高[2]。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4点量表,因此按照李克特5点量表的比例将本研究的均值水平做如下区分:将2.5分及以下界定为较低认可水平,将2.5-2.85界定为中等偏下认可水平,将2.85-3.5界定为中等偏上认可水平,将3.5分及以上界定为较高认可水平。
经均值分析后,发现S高校多数本科生对改革后的课堂教学认可度较高,认可比例如下图所示。并且,学生对课堂学习信念认可度最高,对学校环境与学习支持认可度最低.研究进一步发现以上五个维度都对课堂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
图 S校本科生对改革后的课堂教学认可比例
将总体认可度和各个维度的均值转化为二分变量后,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5个维度作为自变量,总体认可度作为因变量,代入上述模型中,得到以下结果(见表3):
表3 “课堂教学认可度”排序因变量模型估计结果变量
经检验,该模型的Nagelkerke R2值为0.727。统计学上认为,Nagelkerke R2值越接近于1,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越好。因此,通过Nagelkerke R2检验判断出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由表2数据可知五个维度对课堂教学改革效果都有显著影响,且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学校环境,课堂教学觉知,学习习惯觉知,课改领导,课堂学习觉知。
研究数据显示学校环境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认可程度影响最大,系数为3.093,该维度涉及学校课程、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平台、校园网络、教室设施、图书馆环境、跨学科选修课程7项指标,其中影响系数较高的指标均属于学校“硬件”环境,包括教室的教学设施先进、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方便教学、图书馆环境良好、校园网络便利等。已有研究表明教师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其次是课堂教学觉知,系数为2.894,此维度的题项涉及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反馈三个方面,测量以上三方面的教学活动是否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展开。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程度较大的指标多与生师沟通互动有关,其中“老师鼓励学生就课堂教学不认可的地方与他(她)沟通”这一项影响最大。已有研究同样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没有学生的充分参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不可能的,高校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就需要大学生与教师加强交流,积极参与课堂,增强自身的沟通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质疑能力[3]。
传统上的互动形式多被称为“师生互动”,这表面上看与“生师互动”没有多大差异,然而在“以谁为中心”这个问题上有明显不同。“师生互动”的行为发出者多是教师,学生是作为反馈群体,对教师抛出的问题给予思考并回答。但是教师给出的问题经常是“以知识为中心”或“以问题为中心”,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S高校本科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在互动中需是学生主动思考并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与学生在交流中使学生的问题得以解决。有效的生师互动可以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个人学习和日常发展中的问题,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疑惑,明确学习目的和人生意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课堂学习觉知对课堂教学认可度的影响程度最小,系数为1.834,虽不及其他4个因子的显著性水平高,但依然说明课堂学习信念是影响课堂教学认可度的重要因素,该维度测量的是学生对自身课堂学习行为的认识。该维度下影响程度较高的几项指标都与课堂参与效果有关。已有研究表明,学生积极的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会带来多方面的产出结果,包括学术、社会行为、情感三方面的产出。而这三个方面正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目标。此外,阿斯廷的“学生参与理论”也认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其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同时,学生参与也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标准。因此,强调生师互动和课堂参与主要是疏通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障碍,对学生而言,通过参与课堂,他们不仅能够对当堂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对教师而言,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师才能清楚地了解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对教师制订后续教学方案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由上述可知,师生间的互动沟通,尤其是学生主动思考、交流,是教师了解其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才能落地生根。
S高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改进本科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从宏观来看,现如今,人类知识总量激增且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爆炸”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更有效率地接收新知识。同时,“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因而,面向未来社会能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探索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从微观来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生师互动,提高课堂参与度,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本研究数据显示,学习习惯觉知对课堂教学认可程度影响程度较大,系数为2.617,该维度的题项测量了学生对自身学习行为的评价,该维度下影响系数较高的指标均表现出较高的自主性特点,即独立不依赖,例如有充分的自主管理能力、能合理安排学习等。然而,虽然学生对自身学习习惯的认可度较高,但是多数学生仍然不愿意在课堂上提问,他们还是习惯于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表明S校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后,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仍然比较少。这与李娟等的研究一致,他们认为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教师对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关注和研究很薄弱,并且教师更注重问题的解决而非问题的提出[3]。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最主要的原因是长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及由此对学生形成的惰性思维。惰性思维是指“只通过大脑接受某些观点,而不去应用、验证或与其他事物有机融合起来”的思维[4]。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走向问题性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氛围更加开放、宽松,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活跃度,使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其次,有学者指出,结合专业与学生个体经历的问题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探究欲望、内在学习动机和积极参与意愿,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拓展[5]。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再次,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针对有问题又不敢提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探索性、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最后,学校可以开设有关问题意识的课程,大部分学生此前都是通过应试教育经历中考、高考,而对于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都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一方面,从课堂内来看,学校要改善学生学习环境,加强智慧型学习环境的建设,智慧学习环境是自主学习的技术载体。多数被访谈的学生也认为,如果学校能够提供更智能的学习环境、更先进的教学环境、更便捷的网络环境,他们的学习过程就会更加方便快捷,对课堂教学也会更满意。例如, MOOC 平台“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教学工具“雨课堂”,它能够将复杂的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PPT中,并通过创建线上虚拟课堂,确保师生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与课后复习进行有效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种虚拟与现实的巧妙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
另一方面,从课堂外来看,学校要加大课改力度,数据表明课改领导对课堂教学认可程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系数为1.917。该维度中学校的课改措施对课堂教学认可程度影响较大,师资力量对课堂教学认可程度的影响较小。已有研究认为,课改不仅是教师的事,课改是一项很复杂的综合工程,涉及管理、教学、后勤等方方面面,所以校长应该是思想的引导者、行动的指导者、课改的引路人。这充分说明了学校的课改领导力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大课改力度,让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及其必要性深入每位学生心中,才能促使学生意识到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课堂对自身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运用方差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了S校本科生对改革后的课堂教学认可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各个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首先,目前S高校多数本科生对课堂教学持认可态度,其中认可度最高的是课堂学习信念,最低的是学校环境与学习支持,同时对学习习惯觉知和课改领导的认可度也很低;其次,五个维度都对课堂教学认可度有显著正向影响,从具体分析中可以看出五个维度并不是单独影响课堂教学,而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课改领导与智慧型学习环境是前提条件,自主学习习惯是连接课堂内外学习活动的桥梁,生师互动的课堂教学觉知是动力,主动参与课堂的课堂学习觉知是关键,五个环节缺一不可,S高校应重视在课改领导与智慧型学习环境创设中的不足,才能够实现改进本科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