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付杰 国家二级美术师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工笔重彩起源于秦汉时期,最突出的当属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画。这幅帛画是工笔重彩早期作品,特别是轪妃墓的T 形“非衣”,构图巧妙,线描精细,设色绚丽,显示了当时工笔重彩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在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有了“重彩”一词的文字记载。敦煌壁画、五代顾闳中的《韩熙夜宴图》、北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也都是工笔重彩。
传统工笔重彩画讲究造型严谨,重视对象的具象描绘。白描勾线时要求所画对象准确,符合物象规律。从色彩上看,作品都是“雍容华贵,金碧辉煌”的,给人“绚丽夺目”的美感,制作工整细致,具有不同程度的装饰性。
20 世纪70 年代末,一批云南本土从事绘画的艺术家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在继承传统工笔画的同时结合西方现代绘画观念,注重装饰效果和色彩运用,通过绘画来表现少数民族特色,创作出独具一格、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版画、重彩画等作品,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力的风格,被称之为“云南画派”。
云南虽然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但云南绘画艺术的发展在遥远的古代早就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文化素养、聪明智慧和创造力的集中表现,从沧源崖画、丽江壁画、剑川石宝山窟、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南诏中兴图卷》《张胜温画卷》到担当、钱南园、赵藩等的书画,以及众多民族的绘画、服饰、图案、工艺品等,都呈现了云南艺术独放异彩的艺术魅力与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
芙蓉锦鸡图 赵佶 工笔重彩 北宋
母性 丁绍光 中国画 104cm x 102cm 1987 年
20 世纪以来,一批本土知名画家对云南工笔花鸟画的复苏和发展作做了可贵的探索和贡献。他们多以云南风情风物及少数民族为表现对象,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云南特色的画风。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们有了肖士英、袁晓岑、丁绍光、王晋元、刘怡涛等一批美术大家。其中云南美协的创始人之一肖士英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工笔花鸟画的研究和创作,多年来以云南奇花异卉为素材,专攻没骨花卉,笔法严谨细致,造型准确生动,设色艳而不俗。闻一多先生曾评价其作品《茶花谱》:“古本茶花无谱,所见画的多为单瓣,而这幅画却写出了数十种,有姿有态,色泽殊异,可谓首创。”徐悲鸿大师亲临观赏后,也认为其画古朴而富生趣,并当场挥毫赠其“古意新机”四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精心创作的《云南四大名花——茶花、杜鹃、玉兰、报春》四条屏等作品,充分反映了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巧妙结合了云南花卉生态的多样性。
20 世纪80 年代初,由丁绍光、蒋铁峰等一批云南中年画家研创了云南现代重彩画。以中国画的线条造型融入传统的装饰图形,并采用西方现代绘画的斑斓色彩平涂,画面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画的内容以反映云南的自然风光、少数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为主,将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东西方的绘画语言、古今技法融为一体,蒋铁锋作品使作品具有了丰富艳丽的画面感,并形成了独特的装饰性效果。从丁绍光先生的《美丽的收获》《母性》《晨光》《初恋情人II》《流沙河》《宁静的花园》等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其作品传达出一种轻松、抒情、浪漫的意境及浓重装饰的绘画风格,同时也兼容了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情趣。可以说,现代重彩画集中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优点,重气韵、肌理,色彩明快、醒目,极富装饰效果,是通过艺术家们多年的努力,以崭新的面貌为世界大多数人特别是西方的美术爱好者接受、喜爱,它一问世就让云南现代重彩画风靡海内外,并形成世界上一个新的特殊中国画种。
云南现代重彩画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的基础上,通过题材、形式、技法等方面的开拓创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具风格的画种。绘画材料方面,现代云南的画家们在进行工笔重彩画创作中,除继续使用传统的宣纸(熟宣),也使用高丽纸作画。高丽纸纸质粗厚、吸水、韧性强,容易渲染、皴擦,发挥湿、焦、浓、淡各种水墨晕化效果,利用高丽纸恰到好处的洇漫作用,以水粉为颜料上色造成透与不透的绝妙效果,通过反复用色点染、喷洒与加厚重叠,甚至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从背后加工反衬,使气韵、肌理更具表现力。
初恋情人Ⅱ 丁绍光 中国画 104cm x 102cm 1988 年
流沙河 丁绍光 中国画 132cm x 220cm 1990 年
皓月新圆照春花 刘怡涛 中国画 66cm x 132cm 1992 年
雨林月色 刘怡涛 中国画 66cm x 132cm 1997 年
云南现代重彩画表现题材上更为多样化。传统工笔重彩画题材大多以宫廷文人、仕女生活或仙道佛教、青绿山水为主,而现代工笔重彩画题材大多取材于云南浓郁的地方风情或少数民族生活,通过运用传统工笔画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吸收西方绘画色彩和造型语言乃至人文精神,在立足本土强化本体语言的精神表现下利用独特的少数民族形象、服饰、风俗、建筑等特色资源;在颜色上大胆创新,将少数民族钟爱的色彩关系运用到绘画中,创造出一种焕发着民族文化和生态美的绘画语言,是画家主观立意的创作,强化了物象的神韵特征,打破自然色彩的约束,并采用带有装饰意味优美颤动的线条来表现,从而达到理想的装饰性效果。所以现代重彩画有着综合性特征,在重视继承传统同时,也注重发展现代创新意识,让传统与现代巧妙相融合,不仅在综合中转化,也在综合中创造,使自身的艺术个性在发展中不断确立。
现代重彩画的崛起不仅使我国传统重彩画显示出新的活力,而且使云南画派的领域呈现出争奇斗艳的局面。在重彩的领域里发掘、探索和创新,无疑会使“云南画”的创造更显丰富多彩。可以说云南重彩画是崛起于云南的一个绘画流派,丰厚的传统既是时下画家赖以师承的遗泽,同时也向传统工笔画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回应传统,探索求新是当代工笔画家面临的时代课题。
云南历史悠久,彝、白、壮、傣、佤、瑶、藏、回等25 个少数民族,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和睦相处;这里有雪山、云岭耸峙,更有滇池、洱海、泸沽湖,山水相依构成了一幅幅绝世美景;物存千种,花木万类;生态环境独特,自然景物不但有着雪山草甸、奇花异卉,同时拥有茂密的热带雨林,植物千姿百态、物种多样、奇树异木,天造西双版纳,地拥热带雨林,堪称“生态天堂”,充分表现云南的“动物乐园”“植物王国”之美誉。对创作而言无疑是提供了一个的“外师造化”契机,为打造拓展中国花鸟画提供了新的空间,并找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这里为我们提供了表现生命气象和心灵感悟的对象,使我们有可能在前人笔墨表现的范围之外拓展一片新天地。同时也是一个考验,选择了云南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一个新课题,而不是传统的题材。创作中我们会发现云南的自然景物不但色彩五颜六色,奇花异木也都形态各异,各种各样的雨林物种的生长规律、结构特征相互寄生、缠绕、攀援,交织的藤蔓枝干,苔藓地衣,树石林水,不仅奇特多样,甚至给人有些杂乱无章、陆离斑斓的印象。我们要表现如此瑰丽多姿的云之南是无法在传统中国工笔画里力求简洁精练的形式中寻找到笔墨技巧与创作方法的,因此云南画家们要把创作构思、立意、造型、色彩与丰富的生态语境紧密结合起来取得统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绘画语言上必须有所突破及创新。
那么如何在绘画中表现自然界的千姿百态物象呢?首先需要我们反复置身于大自然中,通过仔细观察全面了解把握自然规律,从中去感悟、去发现所要表现对象的特征,分析共性个性进行对比、选定构图的位置,再深入细致地研究对象的虚实关系、环境氛围和季节影响的不同变化,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静到动,由一花一叶到折枝成林,从细微部分到全貌,从简单的局部构图到复杂的整体构图,对自然物象有目的地进行精选、取舍、概括和提炼,强调题材的情、趣、意以加强艺术效果。充分发掘出云南多民族生活与独特自然环境中蕴藏的美,从而产生强烈创作欲望,让创作出来的作品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安排。
清涧流韵浴山美 刘怡涛 中国画 132cm x 66cm 1998 年
我们要创作出新时代的作品,使自己作品立意新、技法新、情感美,不但要在取材内容上反映客观现实,富有思想性,而且在表现形式上,对构图、赋彩、笔墨技法的处理,都要注意表现出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为准确表达时代创新精神,创作中也可尝试采用一些结合的办法,如郭味蕖先生提到的花鸟与山水相结合、工笔与写意相结合、重彩和泼彩相结合等绘画形式及手段的综合应用。让自己的感受、思想能在创作中表达得更充分、更准确、更富有时代气息和创新意义。观赏当代云南花鸟画家王晋元的作品时,就能发现其巧妙地将这些不同的技法充分融合并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他为了让作品反映出美丽神奇而又丰富多彩的云南热带雨林,在表现构图的空间结构上以“全景截取”的方式摆脱了传统折枝花卉的限囿,而且打破传统的表现技法,画面构图安排追求密,并且还要密中更密、密中造疏。为了解决众多物象集中在一起出现的杂、乱、散等毛病,他在创作时对形象进行了类化、集中化和规律化的处理,避免了含糊与散乱。另一表现就是他巧妙融合工笔与写意、没骨与勾描、水墨与重彩多种技法语言的综合运用,在《野山春》《神山之寿》《岭上春》等许多优秀作品中,以勾填、重彩显现植物细部结构,以没骨画出主体花卉,通过泼墨或写意笔法营造整体气势。各种手法的自由调动、综合运用达到了多样统一、对比和谐的交响效果,大大强化了作品的表现力,拓宽了画路,突破了单一的传统视觉样式,加强了花鸟画视觉的张力,使作品创造出繁茂、密织的雨林意象肌理之美,画面呈现出大、满、壮、野、繁、密、奇、艳的特点,赋予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景观雄壮而瑰丽的生命力。
云南不但奇花异卉品种繁多,自然景物也随季节影响发生变化,多民族对颜色的喜爱又有着他们自己的特殊选择,使得云南呈现的色彩有着“七彩云南”之称。这些丰富的物象色调,反而使我们在绘画创作中难做到和谐统一,我们在用色时应强调色调和画面气氛,不受客观对象固有色的限制,充分合理地运用色彩之间的对比协调,强调和突出画面色调的倾向性,或强烈、或淡雅、或深沉、或艳丽,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来加以强化。在一种鲜明的色调搭配关系上,找出与绘画风格相一致的契合点,达到最终画面的理想效果。工笔重彩画设色,装饰味较强;意笔浅绛设色,又极淡雅,形成不同风格。画无定法,设色也不应局限于传统常用的技法内,应适当吸取现代西方绘画中色彩在光影下的变化,不断丰富工笔重彩画设色技法。但不应忽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地位,要注意到“墨不碍色,色不碍墨,乃能色中有墨,墨中有色”。传统中国画中墨与色的结合皆有独到之处,如花鸟画中赋予花朵以红色,而用墨画叶,纯黑色的叶子在自然界中是难以见到的,这就是用色上的大胆创新。云南现代画家刘怡涛以工笔为主,工笔与写意相结合,以花卉禽鸟为主要题材,设色庄重清丽,沉着而明快,努力做到色彩与墨韵达到高度的统一,不求对自然作照相式的摹仿,也未固守传统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的原则,而是将自然生命化、情感化,妙造一种物我融合的生命灵魂,一种远离尘世的“静”的境界。他大胆采用“满”构图和对比强烈的冷暖色表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丰茂,幽静和奇花异草旺盛的生机;并善用渍墨渍色表现热带植物的阔叶和雨林的迷朦幽深,以及山石和树藤上的苔痕,其渍痕和特殊的肌理不但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又真实地表现了物的质感和肌理,既烘托和虚化了背景,又突出精勾细勒的花鸟主体,丰富了花鸟画的造型语汇,增强了作品的装饰性和形式感。观其《林壑春韵》《秋色》《清涧流韵浴山美》《雨林朝雾》《雨林月色》等作品,妙在用色,体现他善用冷暖色对比、模糊的渍痕与精细的花枝形成鲜明对比,在视觉心理上求雅求静的风格,使画面主体突出,色艳而不俗,表现了气韵流动的美学思想,并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更好地表现了民族的审美意识及画家的审美理想。
综上所述,云南有着众多少数民族与生态多样的地域环境,文化、民俗缤纷多彩,彼此影响和传播,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为云南工笔画的发展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云南工笔重彩画的发掘与创新,在于审美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情趣意识的觉醒与超越。所谓发掘与创新是指从创作观念的革新、语言形式的超越、色彩技法的拓展、画材上的开拓、工笔画写意性的探索,全面发掘与多元探索。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去发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掘和创新,在创作中需要我们立足云南地域特点深入自然生活,从云南自然生态美与民俗文化传统中寻求最基本的元素,然后将其与现代审美观念揉和在一起,通过将富有民族审美特色、民俗审美情趣或文化符号建构到现代工笔重彩画创作中,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审美融合,适应当代中国画发展的需要。生活永远是工笔画创作的唯一源泉,工笔画家既要“搜尽奇峰打草稿”,也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一手抓生活,一手抓创作。只有发现生活之美,用生活的甘露滋润画笔,才能创作出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乡土民情的好作品。
总之,学习方法很重要,要有计划、有目的、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去学习。要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法。在前辈工笔画家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对传统绘画的认识与理解及个人对生活对自然的感受,通过在工笔画的创作实践中辛勤耕耘,使传统的笔墨与现代构成水乳交融、互为体用,我们选择的是师古而不泥于古,拿前辈所长为我所用,做到“行作笔、心作墨”,终能形成笔酣墨饱、淋漓尽致的独特个性。我们在学习和借鉴传统工笔重彩画的同时,以云南生态美在当代工笔重彩画创作中的运用为切入点,将绚丽的云南生态环境及丰富少数民族生活植入工笔重彩画的表现方法中去,这对推动中国工笔画的更新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促使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重彩画在全球文化本土化的趋势下形成更具民族特色的艺术。通过艺术家的不断努力创新,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佳品,必将对发展云南文化艺术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云南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产生积极的影响。
艳阳秋 刘怡涛 中国画 66cm x 66cm 199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