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梅
摘 要:小学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目前存在着教学不到位或教学过度的现象,如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就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的教学,从因生定学、因材施教和移境入景、迁移达理两个方面入手展开古诗教学,从“利用媒体课件,入境悟情”“突出主体地位,寓教于乐”“运用多种手段,体情明理”三个方面提升古诗教学实效。
关键词:古诗;多媒体;主体地位;体情明理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1C-0116-02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古诗的教学也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古诗的要求要么读读背背就算过去了,要么是左挖右掏深挖不止,过犹不及。教学过度与教学不到位都是当下小学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弊病。如何提高小学生古诗教学的有效性呢?这里就以低年级课文中的古诗《登鹳雀楼》的教学为例,谈谈小学古诗教学的实践与看法。
一、因生定学,因材施教
学生才是教学的第一主体,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吃透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理解能力,靠船下篙,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吃到桃子。教学不但要吃透教材,分析教情,还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及个别差异,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低年级小学生平时阅读量小面窄,缺乏对文章的整体理解。《登鹳雀楼》是五言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学生不善于将全句串联起来从整体上理解,因此,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设计中,笔者摸准学生的学情,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理清了教学目标,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并通过多媒体教学、师生唱诵等形式,增强学习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对本诗“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有较深入的理解与体悟。
二、移境入景,迁移达理
《登鹳雀楼》写的是诗人登临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整首诗气势恢弘,意境高远。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见到的“景”,后两句是写登楼想到的“理”。诗人见景生情,融情于景,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为后两句的事理分析做铺垫,用诗歌的形式传达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人生哲理。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落实的:
(一)利用媒体课件,入境悟情
在古诗的学习中,诗歌中的意境以及所蕴含的道理,要让学生细细品味,深刻理解。在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得以身临其境,真切地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如通過“导游鹳雀楼”的活动,将学生带入登临的情境中,再通过视频录像全面展示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具体分析中,通过声光图文进一步感知情境:学习“白日依山尽”时,笔者通过媒体课件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江苏的学生对黄河奔腾入海是比较陌生的,笔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说一说,在图中可以找到哪些古诗中出现的事物,引导学生理解“依”的意思,借助于“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句式让学生说一说,从而理解诗句的意思。笔者语意一转,追问: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色怎么办呢? 顺理成章地引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学生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媒体课件的有效使用,能引导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引发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为理解诗的意思奠定基础,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二)突出主体地位,寓教于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影响了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寓教于乐,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多感官参与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明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其通过看、读、思、画、唱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笔者创设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全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得以在学习探究活动中自悟、自得。
低年级的生字教学,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因为学生识字量少,无法以新带旧,触类旁通。所以,在识字教学中,笔者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用学生的多种感官,手脑心并用,学习生字词。教学“入”字时,与“人”作形近字比较,先让学生自主观察,继而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学生觉得很有趣;笔者还从网络上搜来顺口溜:“看似有点像,撇捺不一样,‘入字捺遮撇,写‘人撇相挡。”在朗朗上口的朗读中,生字的形象更加清晰地植入学生的脑海中。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学会区别字形,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学习体验中的难点,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以图导入,角色扮演。笔者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假想学生就是诗人王之涣,学生进入了诗人的角色,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演绎起“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的意境。看得出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直观地感悟到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也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需要不断努力的道理。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在课堂活动内容的安排上,诗句接龙仅是巩固习得的过程,而唱诗则是本课较为出彩的地方,学生唱得很投入,在共同学唱中,师生情感被进一步激发,对课文哲理的领悟也得到了加深。这一教学环节使笔者认识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兴趣,学生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得到了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升华。
(三)运用多种手段,体情明理
新课程改革理念认为,学习语言是主体主观能动地把文本语言内化为思想语言的过程,并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使笔者对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教学时,主要以读为主,“读”占鳌头。通过多种形式的范读、跟读、对句读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让学生真切感受登临的情境。这样感悟内化,促使平面的语言转化为立体的情境。教师要注重对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将古诗的朗读节奏标示出来,在读的过程中配以音韵节奏,让学生感受到节律的美。每次读要求不一,由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读出意境,逐层深入,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登临的情感,同时也为进一步领悟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做了很好的铺垫。
为了检验学生对古诗意蕴的理解,笔者还设计了实践性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通过书写、绘画等方式为古诗配今文、配插图(如下图),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清晰,也更深入了。
小学古诗教学,讲深了,学生不理解;讲浅了,学生的能力又得不到发展。所以,教师要做到一方面,要以生为本,因学定教,在了解全体学生知识能力基础和个别学生的差异性基础上,因材施教。另一方面,结合古诗意境,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带着角色走进古诗,走进想象的空间,更切身地体验古诗所营造的意象与意境,并通过多媒体手段,拉远为近,化抽象为具象,逐步领悟诗歌的意蕴与意境。所谓“更上层楼悟诗情”。
参考文献:
[1]桑吉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解析[J].学周刊,2019,(4).
[2]曹志科.读想写——古诗词教学的有效途径[J].小学教学参考,2018,(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