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晶
摘要:诗歌具有语言美、意境美和画面美等优点,有着非常突出的审美功能。因此,如果能够保证诗歌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具有现实意义。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诗歌鉴赏类试题在各类型考试中的比例不断增加、问题的难度也在不断升高,故而教师需要充分分析诗歌教学的有效措施,继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古韵;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研究
新课标中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诗歌教学,利用学生积累、体会和应用诗歌知识的机会,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品位。诗歌是我国文化瑰宝,内含丰富的情感智慧,但由于诗歌中所描绘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距较远,影响学生理解效果,不利于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因此,教师需要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会“浓浓诗香,悠悠古韵”。
采用故事进行教学
喜欢听故事是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很容易就能被故事情节吸引。因此,在诗歌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故事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自主学习欲望。尤其是将故事应用在导入环节中,可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李清照的词时,教师可以从李清照的一生开始讲起,利用李清照个人生活故事激发学生对其作品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尤其是《渔家傲》,其与李清照其他词所抒发的情感不同,教师可以利用其生活经历和遭遇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创作《渔家傲》时的心态,以便更好地理解词的含义、理解作者的心情。浓浓诗香,悠悠古韵,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可以结合作者、诗歌内容等选择合适的故事。这样,在引出教学内容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其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诗歌素养。
利用音乐点缀课堂
音乐是一种能够启发人的形象与联想的艺术,其本身与诗歌关系密切,古代诗歌很多都能与音乐配合歌唱。因此,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可以利用音乐点缀课堂教学,增添诗歌的美,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以《水调歌头》为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歌曲进行教学。网络上有很多个版本的《水调歌头》歌曲,教师从中选择合适的歌曲配乐,将其与诗歌教学融为一体,既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记忆效果;更主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受诗歌的熏陶和感染。在音乐的引导下,学生完全沉浸在诗歌中,勾起学生对美好的向往,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远高于教师简单的语言描述。
重视诗歌的美读教学
诵读教学方法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诗歌是美文,诵读也自然要采用美读教学方法,对此,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诵读时的语感,极为重视“美读”,认为只有能够多读、强化语感训练,才能够很好地驾驭文字。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通过反复诵读,将原本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才能读出气势和情感。因此,教师应利用美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还需要教师掌握其技巧,即教师需要利用多元化的措施指导学生美读。比如《使至塞上》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录音的形式纠正学生错误的读音和节奏,引导学生读出诗中的情感和气势,读出其中的跌宕起伏和抑扬顿挫,从而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美读方法的多元化,即采用默读、齐声朗读、教师领读、分组阅读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诵读,使学生能够在思想情感上与作者融为一体。可见,初中语文诗歌的教学中要重视美读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构建诗歌描绘景象
构建诗歌描绘的景象,是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常用措施,很受教师和学生欢迎,且实际教学效果较为优异。图画能够利用虚实、明暗等手法给人直观的形象,使人的视觉感官在审美方面获得愉悦的感受。可以这样说,诗和画相遇,每一首诗都是一幅优美的画。以图画的形式呈现诗歌,能够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诗歌,其感受也更加真切。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构建景象的方式辅助教学。比如《钱塘湖春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钱塘湖春天的景象,按照诗歌中的描述带领学生欣赏钱塘湖春天的景色。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能够直接观看到钱塘湖的景色,在诗歌的引领下感受其春天的气息,感受诗歌的意境,一切均在图画中,作者抒发的情感也就不言而喻;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画的方式进行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
古代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教学质量关系着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如何提高诗歌教学质量就成为教師思考的重要内容。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巧用故事进行教学、利用音乐点缀课堂教学、重视诗歌的美读教学、构建诗歌描绘景象”等措施,对诗歌教学进行优化,突破传统诗歌教学理念的限制,提升学生学习和鉴赏诗歌的水平,从而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廷海.人教版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
[2]连华珍.浅谈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当代教研论丛,2018(03).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