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古典诗词教学的基本步骤,提出理解诗意,依托注释巧串联;联想还原,遴选景物展画面;关注表达,前后对比悟精妙;体悟诗情,资料补充促深化的教学建议,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关键词】古典诗词 基本步骤 策略 诗意 《江南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A-0093-02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古典诗词有着与众不同的创作规律。这就意味着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不能与其他的文本等同起来,而需要从诗词创作和诗词学习的基本特点入手。下面,笔者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杜牧的《江南春》为例,谈谈古典诗词教学的基本步骤。
一、理解诗意,依托注释巧串联
由于古典诗词年代久远,与当前的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有着较大的区别,语言表达相对精练,学生难以一下明白诗词所表达的意思。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词,那么,后续深入学习的整体效益可能就不高。在这之前,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七言绝句的认知能力和基础经验,因此教师的指导无需面面俱到,而应该了解学生的困惑处和障碍处,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原始经验,进行组织串联,整体理解古诗大意。
以《江南春》为例,整首古诗中最难理解之处就是“酒旗风”,教材编者在注释中进行了标注,即“酒招子”。这一注释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原始认知,但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还需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生活中或影视剧中所看到的场景,对“酒旗风”进行想象,完善表达,从而顺势将“酒旗风”解释为“酒店的旗帜迎风招展,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借助这一处语言的教学,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梳理理解方法:利用教材中的注释,明确基本方向;联系语境,感受语言在具体课文中的基础意思;激活生活,利用想象和补充来串联诗句的整体意思。最后,鼓励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尝试从整体视角理解古诗的大意。
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和阅读经历,已经形成了较好的认知体验,教师如果面面俱到,就会导致很多教学精力都浪费在学生已知的板块中,从而导致教学有效性严重下降。
二、联想还原,遴选景物展画面
古典诗词的语言是精练的,常常运用极少的语言描述丰富的画面,形成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对于一些描写景色的古诗,诗人不可能对所有的事物都以详实描写的方式展开,而是以白描化的手法展现其最大的特点,从而与其他景物一起勾勒出鲜活而充满活力的画面。因此,理解古诗大意之后,教师不能就此“收兵”,还需要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还原诗词中意欲展现的画面。
比如,整体性理解古诗大意之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思考诗人是借助哪些事物来展现江南春天景色的,相机圈画出这些事物,并以此作为拓展和联想的基石。学生细读文本后,纷纷圈画出“莺啼”“绿草”“红花”“水村”“山郭”“酒旗”“寺廟”“烟雨”,并利用诗词中原本串联和点缀性的“映”“南朝”“多少”“中”等词语还原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在这样的教学引领下,学生的感知已经不再是机械、生硬地翻译古诗的大意,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所描述出来的画面更加鲜活、形象: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看到碧绿的树、红艳的花相互掩映,在临近水边的村镇和山脚下的小城,酒家的招牌在风中飘扬。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的众多寺庙和亭台楼阁,还有多少留在蒙蒙的春雨中呢?用这样的方式再来关照古诗的后面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教师还可以适度放手:这两句诗句中,诗人选择哪些典型的事物来展现江南勃然的春景呢?学生在细读中不难发现,诗人先后运用了寺庙的亭台楼阁和江南的朦胧烟雨作为典型景物。这时,学生会主动尝试运用之前的方法展开画面的想象与还原:南朝时代的寺庙是如此众多,诗人杜牧站在高处,只见一座座房屋矗立在大地之上,远处烟雨朦胧,寺庙的亭台楼阁掩映其间,给诗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以诗词中的景物为蓝本,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紧扣事物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并通过语言描述还原诗人在创作古诗之前所看到的画面,有效地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关注表达,前后对比悟精妙
由于古诗词篇幅短小,诗人所运用的写作方法都完全被浓缩了,不容易被发现。事实上,由于诗歌结构有限,诗人要想将自己表达的内容呈现出来,所运用的写作方法更显得精妙。教师要在学生完全消除认知性障碍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思维从诗歌内容向诗歌的内在表达策略转变,利用前面诗句之间的对比来感受诗人内在表达的精妙。
《江南春》在展现江南春色的勃发生机时,就巧妙地将各种写作方法融合起来,起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内容中抽离出来,以整体视角来关照诗歌内容,对诗人在创作中经典事物的选择、表达描述的排序等方面进行综合对比和思考。首先,诗歌中的景色有声有色。诗人借助于“莺啼”,想象在幽静的景色中,鸟婉转的鸣叫声,从“酒旗风”中仿佛听到了酒店旗帜迎风招展的声音,为整个和谐、优美的画面增添了充满生机的婉转声音,给这样的景色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其次,这些景色中有动有静。诗歌中的景物“绿草”“红花”“水村”“山郭”“寺庙”都呈现出寂静、恬美的状态;“莺啼”“酒旗”“烟雨”所呈现出来的景色使文本表达的内容更加富有动态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清晰地展现自己的意识之中。再次,诗歌表达的内容有实有虚。整幅画面既有对江南春天典型景物的罗列再现,同时也有对笼罩在朦胧烟雨之下寺庙的虚无再现,使得江南春天更蒙上了一层诗意婉约之美。由于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并通过分析描写内容和技法,使学生洞察了诗人如此表达的精妙之处,更好地发展了语言实践能力。
四、体悟诗情,资料补充促深化
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在其论著《文心雕龙》中指出: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任何一篇文本都不是无情物,都是作者自身情感的集中性体验。古典诗词丰富的情感尤为明显,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拓展补充诗歌创作的背景,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用意,从而更好地解读文本,揣摩诗人当时的心理,捕捉诗歌中所蕴藏的丰富情感。
由于古诗表达相对委婉,并不是直抒胸臆,很多学生难以从古诗的表层语言中捕捉到文本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拓展的资料,将其作为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之间的连接点,更好地指导学生体悟诗歌的内在情感。比如,教学这首诗的后两句时,教师应相机拓展如下资料: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依靠神灵庇佑,永葆江山稳固。可时移世转,当年的佛寺楼台,多数早已倒塌,现在还剩几座掩映在苍茫烟雨中呢?这两句诗借古讽今,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无情地讽刺那些愚妄的统治者,意在言外。阅读这些资料,大部分学生很快意识到最后两句,诗人不仅仅在于展现江南朦胧而诗意的美感,更为重要的是借助南朝政府与当下政府的对比,发出了物是人非的感慨。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重新回归课文的前面部分,并相机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联系,准确认识到诗人在描写江南春景时所表现出来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无限愤慨,从而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
上述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要求学生直接捕捉和体悟诗人的情感,而是巧妙地借助相关的资料作为深入感知和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的桥梁,让学生前后联系和深入洞察,捕捉蕴藏在诗歌景物中的情感,深化了对诗歌情感的有效体悟,更好地走进了诗歌的内核。
入选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都是经典的诗词作品,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一般步骤开展教学,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作者简介:谢剑芳(1975—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