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佛芹,李文祥,谭 昊,陈 晨,沈东升,龙於洋
(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省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3100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2020 年3 月20 日24 时,已在全国蔓延的疫情导致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81 008 例[1]。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传染性高、传播速度快、分布广泛等传播学特点[2]。然而,关于这种新型病毒的认知仍然有限。抗病毒治疗和疫苗接种的有效应用仍处于评估和发展阶段,目前控制感染以防止新冠病毒的传播是主要的干预手段,因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建立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采取了延长假期、限制人员流动、推迟复工复学、提倡公民出行佩戴口罩等一系列应急措施[3,4]。现已发现,在宿主细胞外,病毒能以无生命活动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5]。因此,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产生的生活垃圾极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载体。在“全国禁足、全民蒙面”的特殊时期,垃圾收运处置成为防疫工作的重要一环,备受关注[6]。在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下,应收尽收的确诊病例产生的垃圾全部进入医疗废物处置系统,但在流行病学调查过程发现的疑似病例、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和治愈病例出院后继续居家自我隔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受到的关注则相对薄弱,而该问题相对于垃圾处置体系“先天不足”的村镇而言,更需高度重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对社区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的解答中就乡镇、村环境卫生的治理提出了建议[7],但缺乏具体操作要求。本研究通过分析疫情防控期村镇垃圾产生特征,从收运和处置环节综合探讨了我国村镇垃圾应急管理问题,以期为完善和推进国家应急体系和卫生工程建设提供相关参考。
自新冠肺炎疫情于2020 年1 月在我国湖北(尤其是武汉) 全面暴发以来,国家建立了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全国各地先后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下,全国各地自上而下按下暂停键,全民团结一致阻隔新冠病毒的可能传染途径。我国是一个人员流动大国,新冠疫情暴发正值春运期间,大量人口自城市返乡。以农民工为例,据交通部估算,2020 年春运总共约有3 亿人次农民工返乡[8]。根据联防联控要求并结合最新疫情发展及未来防控需求,我国绝大部分村镇人口返岗前的居家留守时间预计较往年至少增加1 个月,以人均垃圾产生量0.8 kg/d估算(类比,非实值),全国同期村镇垃圾增量约7.2×106t[9,10],较2017 年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平均月产量增加约48%[11]。疫情防控导致村镇垃圾产生量明显激增,对本身管理相对薄弱的村镇而言是个不小的冲击,亟需应急管理策略。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气溶胶、塑料、纸板等多种环境介质表面均具有较强的存活能力(表1)。因此,生活垃圾一旦接触并携带病毒,就可在垃圾收运处置过程中通过气溶胶或接触传播,如不及时采取密封、消毒等措施进行处理处置,将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较大影响。
表1 病毒在环境介质中存活时间
新冠肺炎疫情在春运返乡潮的加速下扩散明显,自2020 年1 月30 日西藏报告了该自治区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起,疫情已蔓延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确诊病例已全部纳入医疗体系,该部分人员产生的垃圾自然全部进入医疗废物管理体系。然而,与确诊病例不同的是,疑似病例、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以及出院病例均为居家隔离状态,在确诊或解除医学观察之前,该部分居家隔离人群日常产生的垃圾隐藏着潜在风险。以2020 年2 月为例,如图1 所示,疑似病例和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虽总体数量呈下降趋势,但是基数仍然较大,且连续存在新增病例现象。此外,随着治疗的深入和医疗配备的提升,累计出院病例激增,这些出院病例虽已治愈,但由于当前对新冠肺炎的致病机理和传播机制的认识有限,多地出院病例也先后出现再次被确诊的现象[14,15],因此出院患者仍要进行14 d 甚至更长的居家医学观察。同样以人均垃圾产生量0.8 kg/d 估算(类比,非实值),2020年2 月,疑似病例、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以及出院病例人群的垃圾累计量约3 840 t(图1)。相比而言,该部分垃圾体量不大,但是却隐藏着疫情扩散的高风险,且随着村镇确诊病例的出院量递增而显得尤为突出。
图1 疑似、出院病例及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垃圾产生量
当前,我国村镇垃圾处理体系尚不完善,资金投入、收运方案、处置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16],不当处置造成的污染已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7]。故在疫情联防联控过程中,存在潜在风险的居家隔离人群的垃圾管理及处置亟需应急策略。
疫情期间,村镇垃圾收运是遏制潜在风险放大的第一环,需特别关注。基于村镇环境特点及垃圾产生特征,建议对村镇垃圾的收运过程进行应急精准管控,包括充分利用大数据、精确管控责任区、适时提升清运率等应急策略(图2)。
图2 村镇垃圾应急收运建议精准管控流程
3.1.1 充分利用大数据
疫情期间村镇垃圾产生量大且具有隐蔽性,分散的人群和相对落后的收运系统使得村镇垃圾在疫情防控期的收运工作风险增加。传统集中收运方法因不具防护措施,不适于疑似病原区的垃圾收运。通过与国家及地方大数据对接,可精准识别村镇疑似病例、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以及出院病例人群分布,在传统收运的基础上制定该部分人群所在重点区域的垃圾收运方案及常规收运方案,消除当前垃圾的隐蔽性带来的病毒传播风险。
联防联控过程中,杭州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健康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防控工作的压力,迅速推广至全国。当前,该健康码主要用于配合流行病学调查的“无接触式”人员核查情况,助力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复工,防控潜在风险[18]。村镇地区无法直接对每日产生垃圾情况进行精准判断,但是若将健康码等大数据筛查技术应用于村镇垃圾收运可能大有裨益。在联防联控过程中,通过对村镇疑似病例、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以及出院病例人群的动态分析,可及时精准掌握村镇辖区内需重点关注人群,从而实现对该部分人群日产生垃圾的精准管控。随着该部分重点关注人群的逐日更新,同步灵活调整收运方案,其余人群则按照常规收运流程开展生活垃圾收运工作。此举在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有望能精准地识别并消除病毒传播的隐患。
3.1.2 精确管控责任区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全国各地村镇“一村一策”式的联防部署在严防死守阻隔病毒传播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地遏制了病毒肆虐的势头。疫情防控下,垃圾的收运可同步发挥各地村镇“一村一策”的联防部署优势,实行精准管控,对垃圾实行分区分类收运,消除隐蔽风险,保障疫情期间村镇人民的健康。
结合大数据识别及动态调整,各村镇可基于具体地形、人口等分布特征,因地制宜地精准划分责任区域,实行分区责任制精准管控。对于采取居家隔离的出院病例、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以及疑似病例人员,划定片区后点对点由村委分配责任人,监管垃圾的及时收运,同时可再应用专供垃圾袋、专供垃圾桶等方式,由防护到位的专人定时负责上门收运生活垃圾。收运过程中,采取二次袋装、多次消毒、多层密封等强化消杀措施。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亲脂病毒,对消毒剂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同时每次消毒均采用喷洒方式,可视不同密封程度、不同垃圾性质而定,一般喷药量为100~300 mL/m2,垃圾表面及最外、里层包装应适当多喷,而中间层包装接触到里层病毒的可能性较小可适当少喷,以保证垃圾的收运过程封闭化、专业化管理,将病毒传染风险降至最低[19,20]。
3.1.3 适时提升收运率
疫情联防联控过程中,大量人员的长期居家隔离,导致垃圾产生量激增,需增加收运频率。居家隔离的出院病例、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以及疑似病例等人群产生的具有传染性隐患的生活垃圾更需要高效收运,以切断可能的病毒传播的途径,防止疫情扩散。例如,疫情防控期间,新沂市、敦化市等地区实行的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的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前述识别并划分的重点区域的具有传染性隐患垃圾而言,提升垃圾收运频率,是消除其风险的进一步强力保障。
此外,鉴于当前疑似病原垃圾存在病毒传播风险,疫情期间疑似病原区生活垃圾显然不适于疫情前所提倡的村镇垃圾分类大背景。因此,为有效提高生活垃圾安全收运,尽可能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并降低人群感染病毒可能性,该部分垃圾建议暂不进行垃圾分类,更需高效应急处置。
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各地采取了关闭道路通道、停工停学等一系列的“围堵政策”[21],疫情抗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疫情期间产生的大量疑似病原垃圾,同样建议采取以减少病毒传播扩散为原则的“围堵政策”进行处置(图3),将疑似病例区与居家隔离区域人员产生的所有疑似病原垃圾收集后全部集中在本村镇区域内进行就地处置,保证病毒在本村镇特定范围内被及时、全部杀灭。以避免病毒向外扩散,降低疫情再次暴发的潜在风险。
图3 村镇垃圾应急处置“围堵政策”
3.2.1 调整处置策略
积极调整垃圾处置途径,降低处置过程垃圾隐蔽性风险。现已发现新冠病毒可能通过粪口和气溶胶等途径传播,存在较大传播感染隐患[5]。对于生活垃圾中的易腐部分,比较传统的处理方法为堆肥和填埋,但均存在气溶胶释放隐患。相关研究发现,气溶胶影响范围可达150~1 400 m,2003 年暴发的急性呼吸综合征就是微生物气溶胶交叉传播的典型事件[5]。因此,疫情期间如沿用传统的堆肥和填埋处置生活垃圾,可能存在较高的病毒传播风险。本着源头控制考虑,应调整处置策略,管制村镇垃圾堆肥及填埋,杜绝可能的隐患。相比而言,焚烧的减量化程度高、消毒彻底,能有效实现病原垃圾的无害化处置,是当前疫情期间生活垃圾处置方法的合适选择。
3.2.2 鼓励应急处置
疫情期间,普通垃圾及可能含病原垃圾量陡增,应及时采取应急处置策略,消除风险。对于来自普通人群的生活垃圾,可继续沿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等传统处理处置方法。鉴于村镇通常缺乏处置医疗废物的专业防护措施、定点处置点转运距离过长等问题,对于来自划定的重点片区的疑似病原垃圾,要综合疑似重点区域位置及风险性合理安排就地处置,尽可能减少垃圾收运及处置过程的暴露,切断病毒可能传播途径。鼓励“战时”情况下,对划定片区的村镇垃圾通过快速、高效的应急设备(如小型设备化焚烧)处置,以消除隐蔽性风险、切断一切潜在病毒传播途径。相比而言,小型设备化焚烧具有建设灵活、消杀彻底等优点[22,23],可有条件地鼓励其成为村镇垃圾疫情防控过程应急处置的“环保方舱医院”。然而,小型设备化焚烧也往往因其处理工况不稳定和烟气净化不力而遭诟病,需提升其总体装备水平及尾排达标要求。
3.2.3 提升处置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应急处置策略终归是一时所需,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公共突发事件,村镇要坚持“平战结合”的原则,提升整体垃圾处置能力以从容应对。建议从设施、人员2方面完善村镇垃圾整体处置体系,以确保类似新冠肺炎等突发卫生事件期间垃圾的有效处置。首先,要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日常生活垃圾处置需求,同时规划能够在“战时”状态下及时应变调整为“环保方舱医院”应急处置设施,以从容应对可能的突发情景。其次,针对因防疫需要而增设的垃圾分装、消杀等工序导致的垃圾处理系统运行速度缓慢问题,要适当调整处置人员配备。更为重要的是,要对相关人员进行阶段性的强化培训,包括卫生作业过程中的自我防护技能以及生活垃圾应急处理能力,真正将“平战结合”落实到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村镇生活垃圾收运过程可实施应急精准管控以遏制病毒传播潜在风险,包括充分利用大数据、精确管控责任区、适时提升清运率等应急策略;处置环节则可实施“围堵政策”以降低疫情再次暴发的潜在风险。“战时”状态下,应及时调整垃圾收运及处置策略,有条件地鼓励小型设备化焚烧等作为“环保方舱医院”实行高效应急处置,更应“平战结合”提升总体垃圾处置及管理能力。限于疫情影响,本研究当前尚无法获取实地垃圾产生量数据,也未能结合具体村镇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待疫情结束后,可通过回溯性调研,为后续可能提出更为完整的措施或建议提供更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