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与表达:河北文学期刊《北方文化》

2020-05-09 08:43张子茜
关键词:张家口期刊文章

金 强,张子茜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在中国的近代史中,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北方地区,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要事频出,各类风云人物轮番登场,在文化和思想方面也佳作频现。可以说,北方人民富于革命斗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也不乏对生活的赞美和对理想的追求,河北人民表现尤为突出。民国时期,河北省在政治和军事上处于相对核心地区,也是革命性较强的地区之一,这里常能激荡起文人的创作热情和先进的文化思潮,历史也赋予了这片土地独具特色的文学风貌。

1931年9月,当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的土地时,东北人民最先深受其害并奋起反抗,随后华北人民也激烈地与之斗争,深受摧残的文人学者亦拿起笔杆抵制敌人,记录真相,表达人民对祖国饱含的真挚热爱。

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并在苦难和抗衡中积蓄了更为强大的力量。当时解决了外患困扰的中国,继而又面临着同样颇具挑战的内忧问题。历史走到了一个新的节点,北方的文艺也相应承载起更为深刻的斗争内涵和政治意义。

“今天的历史条件,和二十年前又不同了。北方更要担负起比过去任何时期更大的责任”①① 出自《北方文化》创刊号“创刊的话”。,在这样的时机下,《北方文化》创刊了,它要在“努力巩固国内和平”和“为全国各方面的民主改革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的道路上,随着中国一同砥砺前行。本文所要探讨和研究的对象,便是1946年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出版发行的大型综合性文化刊物《北方文化》。

一、《北方文化》的出版概况

(一)《北方文化》的出版背景

1945年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具有非凡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的8月,中国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也为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历史舞台,受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他们对自身的文艺思想进行了深度的改造,并带着炙热的燃烧着的希望,亲赴各大抗战解放区,深入群众生活,开展革命文艺活动。这个时期的文化期刊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北方文化》便在恰当的时机之下顺势而生。

北方作为抗日战争的主要区域,在战争取得胜利后依旧沉淀着浓厚的红色气息,为红色文化期刊的孕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945年8月23日,张家口第一次解放,并成为晋察冀边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1],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晋察冀军区、晋察冀边区政府,先后由阜平迁至张家口[2]。红色文化的影响力迅速催生了一系列文化产物,并吸引了其他抗日根据地的文化艺术大军齐聚张家口。他们深入实践文艺座谈会所传达的精神理念,投身于让艺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解放事业的文化建设中,成就了张家口在文学创作上空前繁荣的发展景象,也让张家口获得了“第二延安”和“文化城”的美誉[1]。

当时的张家口处于解放区文学壮大和成熟的时期,加上众多解放区文学先锋领导力量都聚集于此,便有了培养的土壤和文艺领路人,文学园地日益茁壮成长。文学期刊作为文化出版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对社会文化建设和国民精神培育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文化艺术院校和文学艺术团队的建立,也让文化期刊成为必需品。文人通过文字抒发时政评论,记录生活事件,流露真情实感,继而带动群众们了解和感知当时的中国面貌与文化发展的生动局面。文艺团体在张家口掀起的群众性的救亡歌咏运动、墙头诗运动、秧歌运动,更是轰动了整个边区和解放区。据悉,当时在张家口出版发行的报刊有《张垣日报》《晋察冀日报》《新察哈尔报》《妇女报》《子弟兵报》等;文艺刊物有成仿吾主编的《北方文化》,萧军主编的《鲁迅学刊》,丁玲主编的《长城》,艾青主编的《长城文艺》,杨沫主编的《时代妇女》《民主青年》,张家口文协分会创办的《长城》文艺月刊等。另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在张家口的文艺工作者约有3 500多人,出版的大型文化刊物有8种、文化丛书有4种,都进展得如火如荼。《北方文化》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文章类型全面且内容深刻的大型综合性文化刊物。

(二)《北方文化》的文本概况

《北方文化》半月刊是由北方文化社于1946年3月1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出版发行的大型综合性文化刊物,为16开铅印本。期刊的正副主编分别为成仿吾、张如心①张如心(1908-1976),原名恕安,广东兴宁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编辑委员会由周扬②周扬(1908-1989),原名周运宜,字起应,湖南益阳人,作家、现代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邓拓、萧三③萧三(1896—1983),原名萧子暲(一作子嶂,或云原名萧克森,字子暲),湖南湘乡人,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丁玲、艾青等13位优秀的文人学者组成[3]。

1946年8月,国民党发动内战,张家口受到其势力的严重威胁,形势日渐紧张,华北联合大学奉命撤离张家口。《北方文化》出至第二卷第六期后也随即停刊,共计出版十二期[3],包括一、二两卷,每卷六期;现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均馆藏有该期刊的影印本。

尽管《北方文化》每期只刊登十多篇文章,但单期可达到60多页,其文学体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时论、通讯报告等多种体裁,并以评论文章和文艺作品居多,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此之外,《北方文化》还整理收录了许多事件、资料、文化消息等内容。《北方文化》中许多文章都是国内文学领域中颇有造诣的著名文人创作,部分文章来自于外国作家之手,最具特色的是该期刊设置了“读者中来”栏目,专门为读者提供写作平台,对征集的文稿进行择优刊登。

(三)《北方文化》的办刊宗旨与读者对象

《北方文化》的主编成仿吾在“创刊的话”中明确指出,该期刊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巩固国内和平”和“为全国各方面的民主改革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其宗旨可归纳为内容“合乎科学真理”,态度“务求客观切实”,以人民、国家的民主事业为建设目标。

《北方文化》是一本综合性的半月刊,其读者定位较为宽泛,可影响到的社会面也较广。《北方文化》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时事评论和政治论文,读者为对时事政治感兴趣的人;二是一些论据资料,读者为专门做研究的人;三是在实现民主改革过程中的生动事实与斗争经验,读者为对国家改革发展较为关注的人;四是文学艺术作品,读者为文艺工作者和有文艺情操的人。《北方文化》面向的是全国读者,另根据其发表过的多篇与教师及工人工作制度相关的文章,可以推断教师与工人也是该期刊的主要受众;又因期刊多次提及教育发展和国家振兴的话题,且在期刊第一卷第五期中刊登了文章《新张家口的学生》和《中国青年要走自己的路》,在第一卷第六期刊登了文章《青年学习问题》,三篇文章均以青年学生为写作对象,可见其对青年读者也极为关注,并期望给予他们鞭策和警醒。

二、《北方文化》的内容分类及特点

《北方文化》共存12期,内容丰富多样,在此根据不同体裁选择部分代表性文章对其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一)《北方文化》的内容类型

《北方文化》的办刊团队是一群奋斗在民主革命与建设前线的文艺工作者,因此该刊特色最鲜明的评论类文章大多质量精良。一些文章言辞犀利、针砭时弊,对中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及造成的原因进行了深度剖析,对反共分子和残害人民利益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抨击与毫不留情的讽刺。刊登在第一期第一卷的《揭穿丑剧,制止逆流》出自我国当代文学家吴伯箫①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吴花园村(今莱芜莱城区)人,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之手,从标题即可看出作者写作这篇时论的目的,即通过揭露丑陋的真相,来遏制相关负面现象的出现。在国共两党宣告停战的背景下,人民都期盼中国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道路,“但是像太阳普照的时候,墙壁间角角落落存在阴影一样”,吴伯箫先生用讽喻的手法引出谴责的对象——那些“处心积虑、想破坏和平,摧残民主”的特务流氓,并罗列他们所制造的丑剧,在口诛笔伐同时,还表示深恶痛绝。一番讨伐之后,作者还是希望领导者能够铭记他们对群众的承诺,希望民众对国家的民主抱有期待,认为这是大势所趋。最后,作者落笔于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国家,无论现实有多少灰暗,还是应给予群众积极的引导和奋进的力量。刊登在该刊同期的时论文章《说“社会大学”》由作家萧军创作,作者因陶行知②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先生创设“社会大学”的事件引发感慨,他结合当时的教育情况进行评论,语气诙谐幽默却又饱含警醒意义,该文着重批判学校商业化或衙门化的现象,将俗语“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改为“学校口朝(四面八方)开,有志没钱莫进来”,可见其对当时的私营官办“学校”颇为不满,并替因贫穷而失学的广大学子鸣不平。当时,中国的建设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作者希望“社会大学”作为“一个新形式、一个新方向”,能够让中国的学校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

除评论类文章外,《北方文化》中文艺类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也颇为显著。

第一类是诗歌。该刊第一卷第一期中刊有艾青所作的《人民的城》,诗人对比了抗战前后的张家口,并花费大量的篇幅描写战争中的张家口。中国人居住的西山坡是充满杀戮和暴行的“旧城”,而日本人居住的是“风景区”东山坡,仅东西之隔,却被敌人变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相比于战争前热闹和谐的张家口,是地狱与天堂的差别。而在八路军来了之后,敌人跑了,张家口解放了,又有了崭新的气象,并朝着建设民主繁荣的新城市迈进。最后诗人慷慨激昂地写下——“张家口,人民的城,美丽的城,幸福的城,光荣的城……和平的城!”艾青在第二卷第三期继续发表了诗歌《欢呼》,为伟大的领袖和人民欢呼,为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欢呼,“我们为伟大的祖国欢呼,我们是它的光荣的人民”,其对国家的热爱和称赞之情充溢于文字中。第一卷第四期中,刊有著名诗人红杨树(魏巍)满怀战士情怀写下的诗歌《寄张家口——塞北草原之一》。透过诗人悲怆的呼号,分明能感受到一股强劲的力量,尽管撤离张家口时的生活充满艰辛,但也能看到诗人怀揣的希望,“你们都热爱张家口吧!在张家口的四周,快去保卫我们的‘塞上之花’,啊!那染着黄色风沙的‘塞上之花’!”正如孙犁先生所说:“那几乎是一种口号,一种呼唤,对进步的赞扬,对落后的鼓励。”同时,在其他刊期中,《北方文化》还设有“诗辑”专栏,文人们各有感怀:有萧三对红军这支青年的、光荣的、卓越的军队的热情歌颂;有章煌在妇女节对母亲表达的敬佩、感念与深沉的爱意;有朱子奇①朱子奇(1920—2008),湖南汝城人,中共党员,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著名诗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对草原上的北骑兵队和八路军的礼赞、唱给毛主席的歌和献给兄弟的诗;有徐兴华对回乡军人真挚的感怀和祝福……这些作品无不在歌颂那个年代应该被纪念的人和事。

第二类是小说。丁玲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刊登在第一卷第一期,此文受到了读者普遍的推崇,其讲述的是一个在被日寇蹂躏又备受精神摧残的乡村年青女子“贞贞”依靠特殊身份为抗日工作收集情报,并在绝境中获得重生的故事。除了同情,作者对主人公表达更多的是钦佩,同时丁玲大胆的艺术创作,也将忍辱负重的女性形象推向大众视野。人性悲剧下演绎的国家与民族问题发人深省,而“贞贞”身上所体现的新人生姿态在当时也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冯雪峰②冯雪峰(1903—1976),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阳等,浙江义乌人,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评价“而从她身上又不断生长出新的东西来”。此点正应和了原文“我觉得非常惊诧,新的东西又在她身上表现出来了”[4]。主人公在政治立场上的贞洁,并没有被污浊的现实染指,在“贞贞”很浓厚的阴影之下的眼睛,“是那么坦白,没有尘垢”。这又仿佛是作者的自喻,虽生性软弱,却拥有革命者高洁的灵魂与信仰[4]。该刊第二卷第二期中发表了孙犁创作于土地改革时期的短篇小说《碑》,其以独具特色的散文式叙述方法描写了一个悲伤而伟大的故事,通过八路军英勇抗敌和乡民救助八路军,来表现他们在不同领域所共同具备的高尚情怀;文末写到八路军被淹没的那条河流,似乎在赵老金的耳畔一直回响着某种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挠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座纪念碑”。这种悲壮的笔触所表现出来的乡民和八路军友好的感情,显得更为深厚。孙犁的小说更为深刻的意义还在于他精心刻画的革命时期那个完整的乡土世界,《碑》以农村家庭的温情与大义,表现出作者对于小农经济条件下根据地人民生活的关注[5],并准确地捕捉到经济和政治政策下革命与乡土的紧密关系。另外,小说方面还有康濯③康濯(1920—1991),原名毛季常,湖南湘阴县(今汨罗市)人,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现代作家。的《初春》、牢寒的《马》、草明的《解放了的“虎列拉”》、杨朔的《家乡》和丁克辛的《一天》等。

第三类是报告通讯。萧三的《西线漫记》为其中篇幅较长、内容较丰富的一篇,其作为连载作品发表在第一卷第一期和第二期上。这类文章中,报道张家口实况的通讯为最多,其旨在介绍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为读者尤其是张家口市的群众提供最新的资讯和最全面的参考,帮助大家了解张家口的发展情况。如凌元的《新张家口工人的文化生活》,何迟与羽山的《张市庆丰戏院的新面貌》,张少凡的《华北联合大学的学习生活》,欧阳凡海的《我看见了真正的民主——记张市参议员的选举》,孟钺的《新张家口的学生》,吴伯箫的《人民是正统——记张家口市第一届参议会》等。另外,还有由罗焚、陆风、则望等人翻译的外文作品,分别对应E.博依涧夫所作的《大连市》、N.博依阔夫所作的《苏联红军和中国人民》与E.科瓦列夫所作的《抗战中中国大后方土地关系的变化》,这些译作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中国的社会面貌。

以上是《北方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类文艺作品。该刊还登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文章,如散文类:王林的《十八匹战马》,纪普的《战士》,柳祀的《兄弟们的姐妹们》,秦兆阳①秦兆阳(1916—1994),湖北黄冈人,作家,先后任《人民文学》小说组组长、《文艺报》执行编委、《人民文学》副主编。的《路》;歌曲类:《民主建国进行曲》(贺敬之词,李焕之曲),《想一想》(白韦词,李尼曲),民歌选辑《来自江淮的歌声》;杂感类:吴伯箫的《把戏》,王子野②王子野(1916-1994),原名程扶铎(程敷铎),安徽绩溪人,编辑家、出版家。的《论“爱国运动”》与《民意机关》;剧作类:丁玲、逯斐、陈明集体创作的《“望乡台”畔》;广播选稿类:《八路军和老百姓生死在一起》《八路军的文化生活》《生产战线上的八路军》等。值得一提的是,《北方文化》还收录了一些画作,除用于封面设计外,内页中也刊有部分图片内容,包括漫画及北方剪纸、木刻、速写、壁画等。另外,还有部分文艺类文章归于专栏之中,在下文提及。

(二)《北方文化》的内容特征

1.作品中融入强烈的民主意识。《北方文化》以民主改革为奋斗目标,以所做的文化工作为“中国民主事业中重要的一部分”来定位自身,民主意识在期刊中有十分明显的体现。首先,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时论”专栏,如《自掘坟墓》《揭穿丑剧、制止逆流》《说“社会大学”》《宣传与说谎》这四篇文章放在“创刊号”的最前面,谴责了一系列与民主改革相违背的行为,并将其视为国家民主发展的障碍,足以见得《北方文化》在民主改革方面所保持的态度;其次,该刊基本在每一期都发表有批判性文学作品,内容都是表达对非民主思想的抨击,对民主改革方向的坚定支持。另外,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亦或是广播演讲,相关作品无不在宣扬民主改革为大势所趋,呼吁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加入国家的建设之中。相关内容多歌颂礼赞毛主席和八路军,认为他们正是民主的化身;而报告通讯则多展现张家口的变化,生动地描绘出新张家口在民主建设的带动下快速发展的历程,给民众带来实现民主改革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在白桦所作的文章《民主的城与反民主的城》中,作者直接列出其相对应的六个方面:解放—征服,严惩汉奸—纵容汉奸,保障人权—蹂躏人权,发展文教—摧残文教,清理敌伪资产—分赃敌伪资产,经济建设—经济危机,并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唯有在民主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繁荣”。

2.真实地展现张家口市的社会面貌。《北方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文章的主题,都是在表现张家口的发展状况。早在70年前,张家口就拥有了先进的印刷条件,这促使出版业与新闻报刊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2]。1945年8月23日,张家口的第一次解放,又重新激活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加快发展的信心。

成为晋察冀边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张家口[6],走在国家民主改革和建设的最前沿,通过积极落实政策,不断进行前沿探索,一大批文化艺术工作者带领百姓加入到文学活动中来。那时候的张家口正如文人学者所描述的,是一个正在重塑的更加充满内涵与力量的新城市。在第二卷第一期中,该刊收录了一篇题为《张家口教师座谈》的文章,详细记录了会议举行的时间、地点、出席人和主席,其正文节选了会议主席成仿吾的致辞和第九校教导主任梅德善的发言语录,总结了张家口的教育工作并提出了促进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在第二卷第六期中,吴小武和胡华所作的《张市的劳资合作和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文,举例说明了已经实行的“劳资两利”政策的发展情况,继而提出让劳资合作增产的办法,并通过数据和表格统计加以说明,这在当时堪称是十分严谨的说明方法。最后,作者对张市私人工业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提出“有了民主政治和农业改革这两个先决条件,工业化才能真正走向合理的道路”。

举办政治会议、开展经济建设、发动教育改革、推行工农政策、组织文化活动等,这些发生在张家口的大小事件,都全景图式地呈现了张家口市的社会面貌。对于张家口的真实记录,可以作为历史发展进程中最为宝贵的资料之一,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参考和借鉴。而张家口的新面貌是整个中国新气象的局部反映,期刊将当时张家口的情况都尽可能全面地表现出来,也让人民群众及时且详细地了解了自己生存的土地正在发生的变化,并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对国家的强大怀有期望并主动投身其中。

3.注重增加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相比于同时期所发行的其他文学类期刊,《北方文化》最为突出的一点是较注重用艺术气息熏染读者,并让该刊显得饶有文化味道和艺术追求。在第二卷第三期刊登的多篇关于毛主席的文章中,除了严谨的学术类文章,还有一首接地气的口外民谣《只因为有了毛泽东》,其深情地歌颂了毛主席为百姓带来的好日子,带有朴实浓厚的民间风情,也让主席的形象亲切了许多。连载于第一卷第三期和第四期的剧作《“望乡台”畔》,由丁玲、逯斐、陈明集体创作,分三幕七场来展现故事情节,其通过揭示工人群众同汉奸买办之间的阶级冲突,来反映工人的斗争生活,算是解放区文学作品中出现较早且较为成熟的剧作作品。另外,《北方文化》还刊登了《民主建国进行曲》《想一想》《来自江淮的歌声》等歌曲,用旋律来表现百姓的生活向往和对国家的热爱。

除文字内容外,该刊还以插画和图片来丰富艺术表现手段,其设有“北方画页”专栏,多选择以人民生活为内容的图画作品进行刊登,如《春耕》《丰收》《建设》《慰问》《陕北说书人》,都是对当时基层人民的生活原貌的展现。《毛主席浮雕像》《狼牙山五壮士》《朱总司令像》则以革命英雄和领袖作为素材,以赞扬他们为中国做出的伟大贡献。

4.为各个领域提供准确的研究资料。《北方文化》整理归纳出了多方面有价值的材料,“供给大家做专门研究的参考”。此类资料总量虽然不多,但是涉及的领域却十分广泛,这对文学类期刊来说是新颖的创举。

其中有历史文化材料,如《刘邦与项羽》《文化消息拾零》,还包含历史资料和近期文化资讯,其中《文化消息拾零》更是实时更新,其内容包括杂志期刊出版、剧院等文化场所开业、联大学子的学习动态、实验平台创立等信息;有国内历史材料,如朱允一译作的《日寇口中的东北抗日联军》;有解放区消息《解放区文化教育消息》,包括新建学校、开学、文学社的动向、教育会议的召开、教育组织的形成等一系列当时解放区的文化教育动态都被收录其中,详细地展现了解放区的教育发展情况;还有国外最新材料,如《苏联科学短讯》《美国武装干涉中国内政实录》,重点介绍和中国相关的政策与行动,并更加全面地呈现当时中国在世界所处的地位。这些资料具有准确性、科学性,帮助读者更快捷地获取可靠的研究参考。

5.征集其他作品并译作国外作品。《北方文化》上的文章除了来自于作者团队的创作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征集和译作。在每一期《北方文化》的目录页之后,都附有北方文化社的《为征集全国出版物启事》,表达了其“愿意和全国文化界携手并进”的意愿,并向全国各报社、杂志社以及各文化团体和出版机构发出征稿邀请;同时,在期刊内文的部分区域也刊有征稿启事,尤其是当下一发行日期恰逢重大纪念日时,均会在当期内文中附上征稿启事,如《北方文化》为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和七月七日——抗战九周年纪念日设立的征稿版面就占据了半页篇幅。正是这些举措,让《北方文化》能够在短时间内征集更多质量上乘的优秀文章,如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就是在《中国文化》①1940年3月,延安的《中国文化》杂志创刊。该刊是由中国文化社主办的综合性刊物。创刊号上发表毛泽东撰写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论》。1941年8月,出至第二卷即第二、三期合刊后停刊。上发表的佳作,刊登在第一卷第五期的《解放后的第一个五一节》也刊登了收集到的23篇征文。

学习西方文化在当时是先进文人的自觉追求,《北方文化》很关注这一方面的动态,从其发表众多外来译作即可看出。该刊共刊登了16篇外国文学作品,其中3篇为已有成熟译作,分别是高尔基的《我怎样学习的》,斯坦因②冈瑟·斯坦因,英国记者,曾对毛泽东做过几次单独采访,总共长达30个小时。1944年10月,他离开延安后,发表《8600万人民随着他的道路前进》等文章,并于1946年在英美出版《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的《毛泽东的主张》和F.列伯德夫和M.哈拉莫夫合著的《苏维埃民主是民主的最高形式》;其余均为新译作品,如罗焚翻译的E.博依涧夫所作的《大连市》,陆风翻译的N.博依阔夫所作的《苏联红军和中国人民》,则望翻译的苏联科学院会员E.科瓦列夫所作的《抗战中中国大后方土地关系的变化》和达维多夫所作的《苏联的天然富源》,焦敏之翻译的瓦尔加所作的《土地改革与民主》,王子野翻译的斯维特洛夫教授所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百年》等。该刊所载译作,多为苏联作家作品,这也可以反映当时中苏关系的友好,亦强化了《北方文化》的政治色彩。

6.注重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期刊最终面向的是读者,作品价值取决于其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力。为了让期刊内容更加贴合受众的需求,《北方文化》十分看重与读者间的关系,并致力于加强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一是面向读者征稿(因此内容于上述第5点“征集其他作品”和此处均合适,为避免重复,笔者将其纳于此项中),在目录页后附有征稿启事,在期刊最后登有“征稿简约”,呼吁广大读者投递文稿;二是专为读者开设了“读者中来”栏目,在创刊伊始便希望和读者共同努力,完善期刊内容;三是在多篇文章刊登之后,表达希望读者能够提出建议的想法,有“欢迎批评,欢迎投稿,欢迎介绍”的文字。在“七一、七七纪念特刊”中,“读者中来”登有3篇文章,从老百姓的视角去回忆八年抗战时期,去描绘他们心中的共产党和八路军形象,这些读者来稿和受到强烈的政治影响的文人们所写出来的文字是有明显差异的,而这种差异也是由多种社会因素造成的。能够真实反映普通百姓的质朴心声的文字,虽然语法修辞以及表述技巧相对一般化,也能引起较多的共鸣与思考。

三、《北方文化》的编辑风格和编辑技巧

(一)《北方文化》的栏目设置丰富生动

《北方文化》的栏目设置十分符合其“综合性文化期刊”的属性,不但具有多种类型,且每一期栏目并不固定。如“时论”“讲座”“报告通讯”“诗辑”等,都属于常见的文学栏目类型;还有独创的栏目“北方画页”和“读者中来”,以展示期刊特色;在第一卷第二期中该刊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栏目“东北人谈东北”,收集了4篇由东北人创作的关于东北的文章,有地域色彩的作家倾心创作的有关家乡的作品也让栏目极具感染力;另外,有一些具有纪念性质的栏目——“马克思诞生纪念”“纪念教师节”“高尔基逝世纪念”和“长征记事”等,均是具有民主进步色彩的高规格的策划作品,是期刊高尚出版品格的重要体现。

(二)《北方文化》的封面和内文设计精细

主编成仿吾认为《北方文化》因创刊太过仓促,“内容形式,诸多未善”。但观察其形式设计,已经有很多独具匠心之处,且有很多值得称赞的细节设计。

图1 《北方文化》封面

首先是封面设计。该刊第一卷和第二卷皆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页面大体可分为三个版块,标题大概占据二分之一,位于正上方;插图约占四分之一,位于右下方;其他文字约占四分之一,位于左下方。图片为原创艺术作品,部分作品在目录中标注了相关信息,其所表现的主题十分明确,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一是革命英雄伟人的肖像,如第一卷第三期为莫朴①莫朴(1915—1996),别名璞、丁甫、夏仁波,江苏南京人,擅长绘画、美术教育。所绘的《毛泽东同志像》,第二卷第一期为王朝闻②王朝闻(1909—2004),别名王昭文,笔名汶石、廖化、席斯珂,四川合江人,卓越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所作、蔡其矫③蔡其矫(1918—2007),福建晋江人,当代著名诗人。所摄的《毛主席浮雕像》,第二卷第三期为彦涵所作的木刻连环画《狼牙山五壮士》,第二卷第五期为力群④力群(1912-2012),原名郝力群,山西灵石人,擅长版画、中国画,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木刻版画《鲁迅像》,该像成为流传最广的鲁迅像。所作的木刻《朱总司令像》。此外,第一卷第五期和第二卷第二期的封面分别为马克思和高尔基的肖像,正好与该刊为这两位伟人所设的专栏相呼应。二是具有社会讽喻意义的漫画,如第一卷第二期蔡若虹⑤蔡若虹(1910—2002),原名蔡雍,笔名雷萌、张再学,江西九江人,新中国美术奠基人之一,著名美术家、社会活动家。所绘的《螳臂当车》和第二卷第六期施展所绘的《引“郎”入室》;三是反映当时人民生活景象的图画,如第一卷第四期马达所绘的《春耕》,另有几篇未注明信息的作品,但从作品内容也可以看出其主题,如人牵着骆驼及相拥在一起的百姓等。封面文字包括标题、出版社、期数(卷数、本数)三类信息,除了从1到12依次排列下来的期数以及“社编”二字的字体没有变化外,其他文字部分在第一卷和第二卷分别采用了两种字体。第一卷的标题与期数卷数为方正醒目的字体,近似于现在的黑体,而第二卷所用文字则显得厚重稳健且更具动感,类似于现在的魏碑体。封面颜色和标题设计上,同样十分考究,颜色配置采用绿色红色交替的方式(第一卷奇数期刊为绿色,偶数期为红色,第二卷反之),第一卷标题为横排分布,标题下面矩形块和当期数字为绿色或红色,标题的文字为镂空样式,呈现和封面底色相同的颜色;第二卷标题为两排分布,其颜色和期数均为绿色或红色。

然后是内文设计。从目录来看,该刊专栏名称有风格迥异的边框设计:全封口、半封口、有内框等,边框有直线、曲线、波浪线,有的还有图形装饰。题目的文字大小和字体也不局限于统一格式,而是追求多样性和丰富性,使目录设计具有复杂的美感。但运用形式过多,缺少统一的标准,且每一期的文章排列方式也不一致,使内文又显得过于杂乱。若以体裁为划分标准,同一类型的文章归纳在一起且统一标题形式,每一期的文章都按照相同顺序排列,则会显得整齐而又不单调,既方便读者查找,又会产生更好的阅读体验。

从文章编排来看,总体上简洁而又不失新意,该刊根据文章长度分成两栏或者三栏排版,使文章更适合读者阅读,正好可以一面排完的文章使用波纹边框加以修饰;正副标题、小标题、作者和正文都用文字大小、加粗、字体或空行等手段加以区分;部分标题周围还有小插图以丰富排版页面,且大多数图片主旨和文章主题相对应。但也有些插图重复使用,且和内文表述的是两个不一样的事物:如在文章《马》中,有一个带有马头的圆形框插图,这辐插图后又用于文章《碑》中,不禁让读者产生疑惑,或为用图错误。内文的专栏样式相比于目录中的样式更具设计感,边框不再只是点线图形的汇合,还运用了一些复杂的字体框和装饰。值得一提的是,该刊内文的版面空间使用较为专业合理,有些连载文章在完整的多页排版后只剩下一小部分内容,而紧接的文章又是另一类型,在这种情况下,在非完全空白的页面编排效果更好,所以该刊就利用前面剩余的空间填充剩余的小部分内容,并标注“下接XX页”“上接XX页”等提示语。同时,该刊还会用征文启事、其他期刊的目录页和名人语录作为补白内容,这样做既填补了空白又增强了宣传与教育功能。此外,该刊文章与文章的衔接部分也添加了分割线以示区分。该刊设计十分用心的一点,还在于部分期刊的文末会附上前一期期刊的目录,作为前情提要,是加强促销的特别设计。

图2 《北方文化》第一卷第一期目录

图3 《马》和《碑》的文章内页对比

(三)《北方文化》的作家团队强大

《北方文化》的常驻作家是其创作团队的主力军,且多是当时文化领域知名的代表人物,他们是民主改革的先锋队伍,也是积极的群众文艺领路人和先进思想传播者。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成仿吾是该期刊的主编,在“创刊号”上他发表了“创刊的话”,此外,他还发表了《中苏关系之回顾》《中国青年要走自己的路》,以其正义果敢的情怀为广大读者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带领大家走向正确的道路。解放文学的先驱丁玲和艾青是《北方文化》的“明星作家”,他们用细腻而深刻的笔触去表现抗战中人性的反差与光芒,以及对脚下这片土地诚挚的热爱。还有将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融合的萧三,其《西线漫记》中的贺龙同志的形象和蔼亲民且尽职尽责;其《纪念瞿秋白同志殉难十一周年》中将理性与情感结合,塑造出了一个坚毅伟大的英雄形象;其在《毛泽东同志略传》中真切细致的记载,让一代伟人的事迹熠熠生辉;同时,作为翻译家的萧三还翻译了《马克思略传》,让外国优秀的民主思想更快影响中国。毕生倾注于文学和教育工作的吴伯箫笔耕不辍,他在《北方文化》上发表了多种文学体裁的文章,如记叙类的《孔家庄纪事》,报告类的《人民是正统》,杂感类的《把戏》等,他始终坚守着民主的创作思想。还有张如心、邓拓、何干之、萧军等。

这是一群能给国民思想起到重要引领作用、为国家精神文化建设带来极大希望的人。强大的作者团队让《北方文化》成为当时极具影响力的期刊,也成为引领时代前进方向的进步期刊。

(四)《北方文化》的供稿渠道多样且资源丰富

《北方文化》注重与读者的交流及与其他出版机构的联系,这也增加了其获取稿件的途径。其稿件来源分为自创和征稿两部分,自创文章来自于“北方文化社”的成员及《北方文化》的常驻作家;征稿则面向全国读者和其他报社出版机构。除接受主动投稿,《北方文化》也会在其他出版物中发现合适的文章并在征求刊登意见后加以转登,如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一文就首先刊登于1941年第3卷第1期的《中国文化》上,《北方文化》再加以征引。此举也使得《北方文化》的内容更加充实、体裁更加全面、风格趋于多样,更好满足读者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需求。

在征稿方面,《北方文化》采用了多种有效方式,力求在短时间内征集到更多高质量的文章:一是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慕名而来的文人主动投递文章。除了刊登著名作家和知名作品以提高知名度外,该社还依托了出版社的发行优势及读者的传播效应;二是加强合作交流,与读者和其他出版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北方文化》一直表明其乐意接受读者的批评意见并会合理采用,来表明对读者的重视。同时,该刊广泛接受来自读者的自投稿,真正实现期刊、作者与读者站在一个平台上,共同分享进步的感悟与收获;对于其他报社和出版机构,《北方文化》则十分希望能收到来自同行撰写或推荐的优秀稿件。除了惠赠稿件并以刊物书籍交换外,该刊也接受购买。该刊还与同类期刊互相宣传,在期刊内文中刊登合作期刊的目录,形成同业互助景象。

通过以上途径,《北方文化》基本保障了及时获得各种体裁的质量精良的佳作,为其在读者中持续发挥重要影响奠定了基础。

四、《北方文化》的发行

(一)《北方文化》的发行概况

《北方文化》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其成员多是从延安来到张家口的革命文化大军中的领衔人物,且多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张家口分会的理事和成员,其发行单位为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1941年5月5日成立的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是燕赵大地上的第一家新华书店[7],其在当时颇受政府的支持和大众的欢迎。1946年《北方文化》在此出版的时候,书店已经有了健全的体系、显著的知名度和可观的发行业绩。虽没有当时的发行数据供参考,其建立在以新华书店为发行单位的基础上,也可以推测其发行有基本的保障。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点可作为《北方文化》发行情况良好的佐证:一是从1946年3月期刊首次出版发行到同年8月受内战影响被迫停刊,6个月接连不断发行了12期半月刊,可见其发行势态良好;二是不断有读者为其提供稿件,可见读者对其关注度一直较高,有了受众的广泛支持,发行障碍自然也会减少;三是可以明显感觉到该刊每一期的内容和形式都在改善,尤其是第二卷在第一卷的基础上有了很大进步,说明该刊不断接受改进意见并加以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刊较受关注;四是期刊的页数不减反增,说明作者创作的热情很高涨,稿件量充足,这和期刊的发行情况及影响力是成正相关的;五是期刊的售价呈现上升趋势,排除不可抗的物价波动影响,这也与其发行效果良好密不可分。该刊第1本创刊号为零售边币100元,第2本到第7本为零售边币150元,第8本到第9本为零售边币200元,第10本到第12本已经提高到零售边币250元。

(二)《北方文化》的发行意义

《北方文化》首发于1946年3月1日,这是抗战胜利和张家口解放后的第二年,民主改革和巩固国内和平成为当时中国的首要任务,而《北方文化》正是顺应时代而生的综合性文化期刊。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它及时发表国内外消息、张家口实况,真实地展现人民的生活情况;作为公正的检举工具,它揭露国民党统治的腐败,谴责反共分子的罪行;作为先进的文化载体,它积极展示解放区政治、文学、教育、艺术等方面的建设成就;作为正确的思想引导,它赞扬人民的八路军,歌颂解放区的斗争生活,宣传土地改革。《北方文化》积极地发挥着其作为进步期刊的作用,它努力为中国的民主事业奋斗,不仅在当时产生广泛的影响,于今也是那段历史的宝贵记载,成为红色精神的重要传承物。

《北方文化》能从众多红色刊物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刊载了高质量且具有解放区文化特色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它见证了中国在民主改革初期的艰苦奋斗和不断进取,尽管只有12本,却积淀了厚重的革命品格,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优秀文化载体和阵地。其无论是作为出版物还是作品集来研究,都具有深刻的价值,是那段历史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张家口期刊文章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张家口专场二)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张家口专场一)
期刊问答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张家口发布氢能规划
来自张家口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