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雨
作者单位:450018 郑州,郑州儿童医院检验科
感染性腹泻病又指急慢性胃肠炎,包括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所引起的腹泻,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具有高发病率和广泛流行的传染病,对人类尤其是儿童的身心健康危害较严重,可以引起儿童营养不良,甚至死亡[1]。《2016年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2]报道,我国全人口腹泻病发病率为0.17~0.70次/人年,5岁以下儿童为2.50~3.38次/人年。按照持续时间划分,包括急性腹泻(<14 d)、持续性腹泻(14~29 d)或慢性腹泻(≥30 d),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通常病因复杂、病情易反复,既往报道显示多由胃肠道病毒与细菌感染所致[3]。现阶段,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防治工作与任务仍较为艰巨。为进一步了解其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特征,本研究对我院2017至2018年收治的360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及防控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抽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儿科诊治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360例的临床资料,2017年、2018年各180例。其中男196例,女164例;年龄14 d至14岁,平均(6.50±1.43)岁;病程0~14 d,平均(6.11±1.76)d。
1.2 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急性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4]。
1.3 纳入标准 (1)符合急性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2)年龄14 d至14周岁;(3)血培养呈阴性;(4)各项临床资料详实。
1.4 排除标准 (1)病原体混合感染;(2)有心、肺、肝、脾及内分泌疾病或其他合并症;(3)呼吸道感染、脓毒症、肺部感染、先天性心脏病、原发性肝肾疾病、原发性肌肉疾病等疾病;(4)就诊前已给予补液、益生菌制剂、蒙脱石等药物干预。
1.5 临床特点分析 收集所有患儿的基本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构成及居住环境等;统计患儿相关生活习惯,如饭前洗手、便后洗手、不喝生水、勤剪指甲等;统计病情数据记录情况,如症状、发病季节分布等。
1.6 病原学监测 采集所有患儿用药前粪便(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均可)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结合文献[5]主要检测易导致儿童腹泻的常见8种细菌(志贺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及5种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与6种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肠腺病毒、星状病毒、腺状病毒)。细菌菌种确以SS培养基进行菌落培养后,通过API微生物鉴定条(法国梅里埃公司)进行鉴定。病毒检测以上述6种病毒荧光PCR试剂盒(达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中的核酸提取试剂提取核酸,于ABI7500荧光PCR仪以实时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进行核酸检测。
1.7 统计学方法 通过EpiDate 3.1双录入,选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临床特点
2.1.1 性别、年龄分布 本院360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中,不同性别患儿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χ2=0.408,P>0.05),年龄主要集中于5岁以内(占89.17%)。见表1。
表1 360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性别、年龄分布[n(%)]
2.1.2 发病症状 360例患儿均有腹泻症状,其中腹泻频次3~5次/天最多,占54.72%(197/360),其次为6~9次/天,占34.72%(125/360),≥10次/天者仅10.56%(38/360);另伴发热者占40.28%(145/360),恶心呕吐者占33.06%(119/360),腹痛者占24.72%(89/360)。
2.1.3 居住环境、相关生活习惯分析 360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居住环境为农村者占58.61%(211/360),高于城镇41.39%(149/360),饭前洗手习惯占42.22%(152/360)、便后洗手习惯40.28%(145/360)、不喝生水习惯38.33%(138/360)、勤剪指甲习惯占35.83%(129/360)。
2.2 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监测结果
2.2.1 病原体检出情况 共收集粪便标本360份,儿童腹泻常见病原体总检出率为49.17%,其中病原菌检出率为15.56%,病毒核酸检出率为33.61%。2017年、2018年间病原体总检出率、病原菌检出率、病毒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5,0.761,2.104,P>0.05)。2017年、2018年检出的病原菌均以沙门菌(分别占6.11%和6.67%)、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别占3.89%和7.22%)为主,检出的病毒均以轮状病毒(占15.00%和9.44%)、诺如病毒(分别占7.22%和6.67%)为主;2017年、2018年间儿童腹泻常见的病原菌、病毒检出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6,1.906,2.589,0.043,P>0.05)。分别见表2~3。
表2 2017~2018年本院360例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检出结果[n(%)]
表3 2017~2018年本院360例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各病原菌、病毒检出结果[n(%)]
2.2.2 不同季节病原体检出情况 儿童急性细菌性感染腹泻主要发生于秋、夏季(分别占37.50%、33.93%),明显高于春季(χ2=6.556,4.762,P<0.05)和冬季(χ2=9.333,7.213,P<0.05),但不同季节检出的各病原菌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204,1.328,7.185,6.404,P>0.05);急性病毒性感染腹泻主要发生于秋、冬季(分别占46.28%、25.62%),明显高于春季(χ2=31.634,5.941,P<0.05)和夏季(χ2=28.109,4.195,P<0.05),且冬季轮状病毒明显高于其他季节(χ2=45.816,P<0.05),秋季诺如病毒明显高于其他季节(χ2=80.312,P<0.05),不同季节检出的其余病毒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49,3.562,6.007,7.145,P>0.05)。分别见表4~5。
表4 不同季节病原菌检出情况[n(%)]
表5 不同季节病毒检出情况[n(%)]
本研究对2017~2018年本院360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的人口学资料、相关生活习惯、病情数据记录等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发现不同性别患儿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发病年龄集中于5岁以内(占89.17%),提示男女童发病率相当,且均更倾向于低龄儿童,可能与低龄儿童全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有关,这与国内研究一致[6]。梁玉彩等[7]调查研究发现<3岁的婴幼儿为该病患儿的主要构成部分,认为其此年龄段患儿通过母体得到的被动免疫力逐渐削弱,而年龄较低者自身免疫力尚弱,易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而致病。本次分析发现所有患儿均有腹泻症状,频次3~5次/天最多(占54.72%),其次为6~9次/天,较少有腹泻频次超过10次/天的患儿,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8]的小儿感染性腹泻频次分布类似。同时,部分患儿可伴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症状,可能与患儿感染后体温调节能力差、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发生肠道炎等有关,建议针对患儿腹泻频次及其他临床症状完善临床干预工作。结合既往报道[9]的儿童感染性腹泻的发病因素,本次研究统计了患儿居住环境与相关生活习惯,发现360例患儿中居住环境在农村者占比高于城镇,有饭前洗手、便后洗手、不喝生水、勤剪指甲习惯者占比均低于50%,提示患儿自身或家庭卫生较差,进一步表明患儿个人卫生不佳、家庭环境较差可能与急性感染性腹泻发病密切相关,而这也为该病的预防提供了干预方向,建议针对患儿及家属开展积极的健康宣教。Krumkamp等[10]的荟萃研究表明,通过健康教育等方式改变人群卫生习惯,可明显降低感染性腹泻发生风险,对易感儿童可考虑口服相关疫苗进行主动干预。
本次研究共收集粪便标本360份,对易导致儿童腹泻的常见8种细菌与6种病毒进行了检测,发现常见病原体总检出率为49.17%,其中病原菌检出率为15.56%,病毒核酸检出率为33.61%,提示儿童急性病毒性感染多于细菌感染性腹泻。2017年、2018年检出的病原菌均以沙门菌、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检出的病毒均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为主。以往调查报道[11-12]多认为志贺菌是引起儿童腹泻主要致病菌,轮状病毒是引起儿童腹泻首要腹泻病毒,而本研究中2017年、2018年本院志贺菌仅为致病菌的第三位,提示近年来本院儿童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谱发生了明显改变,沙门菌、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应引起充分重视。轮状病毒仍为引起儿童病毒性腹泻的首要病毒,值得关注的是,诺如病毒居腹泻病毒的第二位,其感染率不容忽视。近年来,国内报道[13]显示由于轮状疫苗的推广使用,诺如病毒有逐步取代轮状病毒成为最重要的非细菌性食源性腹泻病毒的趋势,诺如病毒引发的暴发疫情也较为多见。对此,本院需继续做好儿童感染性腹泻样本的采集与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和预测患儿症状变化特点,以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情;鉴于病毒性感染无特殊治疗方法,还需进一步加强预防病毒感染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
此外,本研究显示儿童急性细菌性感染腹泻主要发生于秋、夏季(分别占37.50%、33.93%),明显高于春季和冬季,但不同季节检出的各病原菌占比无明显差异,可能与夏、秋季饮食习惯及夏季湿热适合细菌滋生存在一定关系[14-15];而急性病毒性感染腹泻主要发生于秋、冬季(分别占46.28%、25.62%),明显高于春季和夏季,且冬季轮状病毒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秋季诺如病毒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主要原因在于秋冬季温度较低、多风,且雨水多湿度大,利于病毒的长时间存活,尤其是轮状病毒高发于秋冬季节[16];且就传播途径而言,轮状病毒可通过呕吐排泄物传播,还可经咳嗽、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传染风险高。由此可见,儿童感染性腹泻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特征。结合上述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的临床特点,即低龄、自身或家庭卫生较差、以细菌和病毒感染为主等,相关部门应据此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
本研究中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监测范围较局限,未将其他地区较常见的病原菌如空肠弯曲菌、气单胞菌及真菌等纳入监测分析,下一步工作将扩大病原体监测及进行病原菌耐药性分析,以更全面了解儿童群体中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的构成与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