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瑞昕, 王野
作者单位:110032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
儿童感冒以感受风邪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气候骤变及冬春季发病率较高。《幼科释迷》解释感冒为“感者触也,冒其罩乎。”小儿肺常不足,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外邪易乘虚侵入发病。儿童风热感冒临床常规采用药物进行治疗,长期使用药物治疗会对患儿造成肝肾功能的损害[1],易产生耐药性,副作用大等特点,我国传统中医对于风热感冒的治疗和护理具有独特的见解,因此根据中医《诸病源候论·风热候》中“治宜辛凉解表,发散风热”的理论[2-3],选用刮痧结合辨证施护治疗小儿风热感冒,并评价临床有效率。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5月我院接收并诊治风热感冒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5~13岁,平均(9.25±0.13)岁;体温38~39.5 ℃。观察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6~14岁,平均(9.70±0.36)岁;体温38~39.5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中风热感冒的诊断标准[4]。
1.3 纳入标准 (1)符合风热感冒的诊断标准;(2)年龄5~14岁;(3)符合刮痧治疗适应证者;(4)对本次研究知情,并与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1)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2)并发严重器质性病变疾病者;(3)并发心脑血管、免疫系统疾病者;(4)过敏性体质者。
1.5 方法 对照组给予辛凉解表、疏散风热等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循经刮痧以及通过辨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5.1 循经刮痧 以患儿大椎穴、华佗夹脊穴至肩髎穴与足太阳膀胱穴为主穴。协助患儿取坐位或俯卧位,裸露患儿背部皮肤,并进行常规消毒后,以点刮法和面刮法进行刮痧治疗:(1)点刮法:取适量医用甘油涂抹于患儿背部皮肤处,左手绷紧所刮皮肤,右手持铜制刮痧板,使其与患处皮肤呈45°,沿督脉走向刮拭,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以轻、重、慢循环交替的手法刮向风池穴、风府穴及大椎穴等穴,注意力度保持轻柔,以患儿能配合为宜。刮拭长度保持在2~4 cm,治疗频率为每次30刮,至患儿皮肤颜色显示红紫为止。(2)面刮法:取适量医用甘油涂抹于患儿背部皮肤处,左手绷紧所刮皮肤,右手持铜制刮痧板,沿肌肉走形及经络走向,以轻、重、慢循环交替的手法刮拭患儿大椎穴、华佗夹脊穴至肩髎穴与足太阳膀胱穴区域的皮肤,注意力度保持轻柔,以患儿能配合为宜。刮拭长度保持在4~6 cm,治疗频率为每次30刮,至患儿皮肤颜色显示红紫为止。(3)刮痧后护理:清洁刮痧部位,告知刮痧后注意事项;让患儿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避风,饮温开水一杯约250 mL。
1.5.2 辨证施护 感冒的主要病因是感受外邪。病位在肺卫;病机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病理性质多为外感表实证。因四时六气的不同以及个体差异,在临床病理表现有风寒、风热、暑湿兼夹之证。
1.5.2.1 辨证 (1)风寒感冒:发热轻,恶寒,无汗,头疼,鼻流清涕,喷嚏,咳嗽,口不渴,咽部不红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肿痛,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3)暑湿感冒:发热,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晕,头疼,鼻塞,身重困倦,胸闷泛恶,口渴心烦,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指纹紫滞。
1.5.2.2 施护 (1)生活护理:临床护理人员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充分休息。(2)病情护理:临床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观察患儿是否胸闷、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脸色苍白等症状,评估患儿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如有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3)膳食护理:临床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证候类型和个人饮食喜好,帮助患儿制定针对性的膳食计划。(4)用药护理:风热感冒患儿汤药宜温服。(5)情志护理:儿童情绪变化快,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因此根据患儿的喜好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能更好的配合治疗。
1.6 疗效判定标准 (1)退热疗效:循经刮痧后0.5~1 h体温下降≥1 ℃为效果显著;1~2 h体温下降0.5~0.9 ℃为有效;2 h以上体温下降在0.5 ℃以下者为无效。(2)风热感冒疗效:经循经刮痧治疗后≤48 h体温低于37 ℃、头痛、鼻塞、咽喉痛、咳嗽咳痰、流鼻涕等全身症状消失为痊愈;治疗后≤48 h体温低于37.3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者为显效;治疗后≤48 h体温37.3~37.8 ℃,全身症状有所改善为有效;治疗后≥48 h体温下降不明显,全身症状改善不明显为无效。
2.1 两组患儿刮痧治疗前后体温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刮痧治疗前后体温变化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t=2.150,7.437,11.488,P<0.05。
2.2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5.165,P<0.05。
表2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儿童风热感冒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越来越引起临床重视。中国传统中医认为,风热感冒属于“热证”范畴,发病机制与风热之邪侵袭肺卫、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相关。退热药退热时间短,汗出过多,水分易透支,易引起虚脱,体温易反弹,效果欠佳。物理降温湿度大,身体暴露过多,水温不宜保持,容易引起寒战,只是短暂对症治疗。应用中医治疗技术,既可治标,又可求本,达到标本兼治目的。简单易行,痛苦小,见效快,副作用少,在治疗中优势明显[4]。
循经刮痧在治疗风热感冒方面应用较为广泛,该方法根据中医理论,采用铜制刮痧板在患儿大椎穴、华佗夹脊穴至肩髎穴与足太阳膀胱穴处以点刮法和面刮法进行治疗,可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脏腑、促使阴阳平衡、扶正祛邪的目的,并促进经脉气血循环,增加血液供应,起到激发营卫之气、祛风解毒、解表清热、疏通腠理,逐邪外出之功效。现代医学证明,刮痧疗法可以激活血红素加氧酶-1,催化降解产生具有强大的保护和有益的产物,如胆红素;激活超氧化物歧化酶,调控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提高机体抗病毒能力及免疫功能[5]。研究结果显示,循经刮痧结合辨证施护后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循经刮痧在退热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由于患儿存在个体差异,病因病机不同,且缺乏风热感冒的相关中医知识,配合治疗疾病的依从性较差,导致临床效果不能令临床满意。良好的护理,可提高患儿的舒适度,控制症状,减轻病痛,促进病情治愈[6]。近年来,辨证施护作为中医临床护理的精髓在儿童风热感冒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一定的应用[7]。辨证施护在中医理论、现代护理观念的指导下,以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本,按患儿个体差异性、病因病机、疾病性质、发病部位以及正邪之间关系不同,制定不同的护理措施展开辨证性护理[8-9]。一方面,通过辨证施护,使患儿在生活上能够得到优质护理服务,增加诊疗的舒适感,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了患儿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另一方面,通过辨证施护,明确患儿的病情,降低手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减轻患儿的痛苦,促进病情治愈;其三,通过辨证施护,控制患儿饮食,以免不恰当的饮食造成外邪侵袭情况加重[10];其四,通过辨证施护,使机体发挥自我调节作用,以调节脏腑、经络和气血,发挥止痛、解表清热、宣肺凉血之功效,减轻患儿的痛苦,促进病情治愈。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循经刮痧结合辨证施护治疗的儿童风热感冒临床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的77.5%,说明循经刮痧在改善风热感冒全身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