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汉玉,沈雪容,黄亚珍
(广东医学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 湛江 524003)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症患者生命的重要患者,也是医院中接收危重症患者的唯一场所,所接患者病情具有危、重特点,如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救治,患者的生命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1]。为了降低急诊科患者死亡率,提升救治成功率,我院对急诊科患者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旨在节省急诊时间,提升临床治疗成功率[2]。为此本研究选取急诊科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对比实验方法,利用不同方式对患者实施护理,以显示出有效结论,现在对其临床资料整理分析如下。
研究对象为68例已确诊危重症患者,均为我院在2018年9月~2019年8月之间收治,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在19~78岁之间,平均为(50.25±3.56)岁,8例呼吸系统疾病,10例脑血管疾病,7例创伤,5例其他;观察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在20~76岁之间,平均为(51.21±3.38)岁,9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脑血管疾病,6例创伤,4例其他。本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存在可比性。
对照组34例患者实行常规急诊急救护理:患者入科后即快速分诊,按照病情危重情况实施相应救治,观测各项身体指标等,尽快实施急诊抢救。完成急诊救治后,为患者安排病房给予后续治疗。观察组34例患者实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在患者入院前即实施紧急急救护理,在现场抢救中,与急救人员保持联络,根据患者在现场情况做好手术准备,经电话了解患者信息,提前做好急救登记、准备等工作,为专业抢救赢得更多时间。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做好分诊工作,接到患者基本信息后,快速对患者实施抢救,明确患病种类,呼吸骤停、大出血、严重心律失常等患者应先行处理,为患者实施疏通呼吸道、吸氧等处理。注意急诊护理过程中要坚持无菌操作,以避免出现患者感染问题,完成急救工作后将患者转移到病区,与病区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确保无误后双方在交接单上签字。
统计两组抢救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评估:采用医院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成功抢救后由患者及其家属如实填写表格,总分在90分以上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分到90分之间为比较满意。
运用SPSS 21.0版本软件包实施数据处理,文中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均属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表示为(%),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抢救成功率统计有区别,x2=6.275,P=0.012。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1%(33/34),对照组为76.5%(26/34)。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护理满意度统计有区别(如表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急诊危重症抢救工作质量与患者生命安全直接相关,所以在抢救过程中必须全力以赴、争分夺秒,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抢救过程中如果护理人员出现了纰漏,将延长抢救时间,影响抢救效果,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3-4]。
目前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作为一种先进护理模式已被人们所关注,该模式贯穿于抢救工作全过程,可实现急诊急救工作流程化,有效避免护理人员失误发生,与常规急诊急救护理相比显示出了明显优势。本次研究中将收治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对其实施常规急诊急救护理与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与李海燕等文献报道结果具有一致性[5],充分证实了在临床上应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在整个急诊急救护理工作中,任何一丝失误的发生都会对抢救结果造成影响,为了有效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使其达到最为专业的急救,我们有必要在临床上应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模式,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应用具有绝对性的优势,因此建议在临床上积极推广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