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0-05-08 10:45沈宏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7期
关键词:经历心理健康心理

[摘           要]  留守现象主要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及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具有本土化研究的特色。早期的留守儿童如今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进入高校学习深造,成为有过留守经历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力量,该群体的身心健康尤其需要密切关注。探讨了关于留守经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研究现状、特点及展望。

[关    键   词]  留守经历大学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焦点解决疗法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7-0192-02

“留守”问题由来已久,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社会性问题。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留守儿童已经达到900多万。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重视,于2016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見》,倡导关爱并保护留守儿童。目前社会各界也已经加大对该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关注,在我们为此感到欣慰的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可能是我们有所忽视的——长大后的留守儿童,他们还好吗?

一、留守经历大学生概念研究的现状

对于该群体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尚未有明确的统一。首先,名称方面的不统一。有的研究称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有的称为“童年期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也有称之为“曾留守大学生”。其次,对留守年龄的界定不一致。有研究界定为18岁之前(陈孜,2012;李凡繁,2012;李云,2014)、17岁之前(李凡繁,2012),抑或是14岁之前(王玉花,2008;赵国香),绝大多数界定在16岁之前(李晓敏2009;励骅,2015;孙志军,2016)。再次,留守经历的内容不一致。部分研究只强调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导致的与子女的分开居住,部分研究认为因父母其中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子女被留守在家。最后,留守经历的时间界定不一致。大部分研究中留守时间界定在半年以及上。部分研究将“自3岁起由其他照育者抚养至18岁”或者是留守时间超过10年以上作为筛选留守大学生的标准(杨曙民,2015)。少数研究中没有强调留守的时间,仅以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为标准(程旭惠,2015)。最终,有学者从群体的名称、留守经历的时间、留守的内容、留守时间长短这四点对该群体的概念做明确的界定:留守经历大学生是指16周岁之前,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被留在户籍所在地,未与父母一起生活,且留守时间超过半年及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沈宏艳,2017)。

二、留守经历大学生研究方法的现状

关于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研究方法比较丰富多样,包括质性、关系以及实验研究。如,蒋凌霞(2012)、王艳(2015)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中的回溯性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认为留守经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人格的形成、自我和谐、自我分化、心理适应、社会适应、择业效能感,到以后的婚恋价值观都有体现。张继元(2013)采用实验研究,发现留守经历不仅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而且这种影响是具有延续性的。此外,绝大多数都是采用相关研究。部分学者发现了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影响的中间变量:(1)危险因素包括日常烦恼、家庭矛盾、不良的亲子关系(邓林园,2017)、不良同伴师生关系呈现等。(2)保护因素包括个体的心理韧性(蒋凌霞,2012)、希望(李凡繁,徐学俊2014)、心理资本与自我价值感(汪品淳,2015)、寝室关系同胞同伴与师生关系(彭溪,2015;姚恩菊,2012)、良好的学校教育等。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对该群体进行心理辅导干预的研究较少。

三、留守经历大学生研究内容的现状

关于留守大学生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人格特征(如独立性、内外向、乐群性、神经质等)、社会性(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婚恋观价值观、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心理安全感等)、心理健康的辅导机制等方面。

(一)关于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的研究

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留守经历有无影响之争。陈孜(2012)研究认为留守经历大学生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不存在人格差异。与此相反,谭杰华(2008)、徐建财,邓远平(2008)、徐礼平(2013)、吴朵朵,张佩云(2013)、李凡繁,徐学俊(2014)、杨琳,吴丹(2015)的研究结果一致认为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备消极影响,并且认为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焦虑和抑郁、人际敏感与社交焦虑、神经质程度高。另一方面,留守经历影响的积极与消极之争。张佩云(2013)、吴朵朵(2013)、董泽松,祁慧民(2014)、杨琴(2014)、程旭惠(2015)等研究认为留守经历可以增强抗挫能力、意志力和自控力、追求更高的奋斗目标,较高水平的心理弹性和韧性、独立性、外倾性、开放性、抗挫力、生命意义感等的积极影响。

(二)关于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性方面的研究

唐胜蓝(2013)、王红彬(2014)、杨曙民(2015)研究结果表明,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际现状影响显著。徐治国(2014)研究结果显示,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动机更趋于务实;对人际交往状况评价更消极;人际交往中心理更加敏感,更容易体验到孤独感,人际交往行为的选择也更加消极。肖婉琴、徐礼平、黄佳(2014)认为大学生的留守经历导致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不完备以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水平较低。

(三)关于留守经历大学生价值观婚恋观的研究

王平,徐礼平(2011)、李艳兰,王小桃(2015)研究发现,在物质权利和地位上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大学生。但是无论是否有过留守经历,在对待恋爱的态度上均较为理性。

(四)关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的研究

首先,留守经历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性别、第一次留守年龄、留守时间、与父母沟通频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等差异。其次,留守经历在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水平上的差异以及各个因素上的差异研究。部分研究认为在心理健康方面,总体上而言留守与非留守不存在显著差异。如温义媛,曾建国(2010)、郭昕等人(2014)、励骅,昕彤(2015)研究均表明,留守经历大学生与非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主观幸福感的差异不显著。相反,李云,汪品淳(2014)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总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五)关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及提升策略的研究

首先,要加强相关政策与社会支持(郭昕,2014)的力度,关注并重视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其次,以积极心理学(吴朵朵,张佩云,2013)為导向,建设完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陶书中,黄君录,2012);再次,加强高校心理辅导平台的建设,发挥辅导员、高校心理辅导的专职人员的作用(张丽娜,李圆,2014;陈忠红,2015);最后,建立完备的心理档案(谢思霞,2015)。

四、留守经历大学生研究特点

目前,关于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的研究,普遍存在重视不足、力度不强、深度不够的现象。我们需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但是也不能忽视问题的延续性。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五个环境系统。微系统即青少年具体生活情境,包括青少年的家庭、同伴与学校,例如与父母的直接交往。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童年时期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有效监护,这对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经历留守。综合已有研究发现:首先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人格、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水平、疏离感、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然而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压力源、应对方式的研究却鲜有涉及。其次,研究方法主要为调查及质性研究,干预研究较少。探讨留守经历的影响机制、保护因素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但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实践研究较少。最后,干预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留守经历是一种不可逆的事件,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就是一种不注重过去历史,而是一个有时间限制以目标为导向的后现代疗法,它更注重挖掘当事人已有的资源,致力于对现在和未来的看重。其短期、高效的特点,符合如何应对留守经历的要求。

五、留守经历大学生研究展望

(一)加强研究力度和深度

“留守经历大学生”作为“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后续,值得我们深入去探讨在“留守经历”这样特殊背景下,依旧能够进入高校成为当代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的这一群体,是否具有非留守经历大学生没有的一些优异品质,如何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更好地成长成才,都是我们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二)避免“污名化”,多采用积极心理学视角

留守是一段特殊的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因此在留守大学生面对这样不可逆的经历时,研究者需要充分发挥保护机制的作用。研究中应避免“污名化”,客观理性地看待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及研究中,可多从积极心理学角度以及焦点解决的角度等正向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充分挖掘并发挥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正向作用。

(三)加强实验干预研究,提高干预研究的创新性和针对性

(1)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如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心理沙盘、团体心理辅导等。(2)采取科学有效的实验干预方法。如焦点解决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就是一种不注重过去,而是一个有时间限制以目标为导向的后现代疗法,它更注重挖掘当事人已有的资源,致力于对现在和未来的看重,其短期、高效的特点符合如何应对留守经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沈宏艳.留守经历大学生压力源、应对方式与人际和谐的关系及干预[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17.

[2]詹启生,武艺.留守经历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亲子沟通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6(10).

[3]徐治国,刘柏诚,李春丽.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对父母排斥心理的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60-61.

[4]李艳兰,王小桃.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5):658-663.

[5]杨琴,蔡太生,林静.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2):272-274.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经历心理健康心理
画与理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经历与感悟
心理小测试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