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表情拉近师生心理距离

2020-05-08 10:51赵艳英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7期
关键词:眉毛距离师生

赵艳英

[摘           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地运用微表情会在无形之中发挥出它独有而神奇的作用,从而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巧用眼神“自然流露”;善用眉毛“传情达意”;嘴部动作“透露心思”;声音是教师情绪和个性的“扬声器”;洞悉学生微表情,拉近心理距离。

[关    键   词]  微表情;心理距離;师生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7-0172-02

一个人的心理无论怎么掩饰,都会通过一些无意识的细微表情表现出来,心理学上将这种无意识的表情称作“微表情”。最短的微表情持续时间仅为1/25秒,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有效地运用微表情会在无形之中发挥出它独有而神奇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师生之间的距离具体分为两类:一是空间距离,二是心理距离,本文探讨的距离则是指心理距离。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术语。其内涵是指个体对另外一个个体或群体亲近、接纳或者难以相处的主观感受程度。其具体表现则是在感情、态度和行为上的疏密程度。疏者心理距离远,密者心理距离近。研究微表情,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师生的心灵变紧闭为舒展和开放,才能使学生像花朵吸取阳光、空气和水那样自然地接受老师的谆谆教导。

巧用微表情可以有效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一、巧用眼神“自然流露”

(一)瞳孔的奥秘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眼神的细微动作会自然流露出心理秘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瞳孔无论放大还是缩小,都能够映射出其真实、细腻的心理活动。倘若教师感到开心、欣喜和激动的时候,其瞳孔则会放大,相当于平常的四倍:相反,倘若教师感受到愤怒、厌恶、消极的情绪体验,其瞳孔则收缩变小;倘若瞳孔没有任何变化,则表示其对所遇到的人或事漠不关心,泰然处之。

(二)直视学生

“教师交谈时双眼直视学生”则所传递的信息是教师和学生的交谈是既轻松又自信,并且对谈话的内容非常专注。因此,在交谈中师生之间的视线接触可以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三)眼角微皱

教师发自内心地高兴时,眼角会呈现出细小的皱纹(鱼尾纹)。而“社交礼貌式”的微笑仅仅涉及唇部的动作,嘴角微微上扬,这种微笑属于假笑的范畴。

(四)眼睛发亮

教师眼睛里的光芒,会随着教育教学中心情的波动而发生神奇的变化。因此,教师喜悦的时候眼神会散发出光亮;伤心或郁闷时,眼神会变得渐渐暗淡无神。

二、善用眉毛“传情达意”

眉毛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表达“心意”。眉毛的细微变化和教师的心境的改变是相辅相成的。具体来说,眉毛运动的时候则更能恰如其分地映射出教师的心理活动。

(一)扬眉有惑

当教师双眉都向上扬起时,则表示其十分欣喜或者过度惊讶;如果教师是单个眉毛向上扬起时,则表示其对学生的言谈举止不甚理解或者有疑惑。

(二)闪动友善

眉毛闪动具体表现为教师的眉毛先上扬一下,转瞬间又下降,犹如流星划过天际一般,动作十分迅速。此时此刻教师向学生所传递的信息则是表示欢迎,是一种传递友善的行为信号。

若教师眉毛有闪动,则表明此时此刻教师的心情是喜悦的,对学生的表现心中充满赞赏。教师眉毛闪动有时会伴随着扬头、微笑等动作,当然偶尔眉毛闪动也可能是无意识发生的。有时候,教师用眉毛闪动来增强说话的语气,为了使学生能够重视某个字词,教师给学生讲解时就有意识地闪动眉毛,犹如在跟学生说“我讲授的这些内容都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注意听”。

(三)耸眉无奈

教师先是将眉毛扬起,并且驻留瞬间,而后再下降,这就是耸眉。教师耸眉通常会和嘴角的细微变化相辅相成,嘴角快速并且短时间地往上一撇。耸眉传递的信息,有时是不愉悦的诧异,有时也表示一种教师对学生无可奈何的心境。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会通过耸眉的细微动作来强调知识点的重要性。

三、嘴部动作“透露心思”

嘴部细微的动作变化也同样能“透露心思”,也是映射教师内心情绪情感的重要渠道。

语言交流是师生交往的重要沟通方式之一。师生交流沟通时,细细观察会发现嘴部动作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嘴部的动作与心理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可以折射出教师的内心世界。教师在交流的时候嘴角弧度不断地发生着微妙变化,具体来说嘴部动作主要分为:抿紧或者放松,张开或者闭合,向上或者向下,向前或者向后,教师不断变化的嘴部动作映射出奇妙的心理活动。比如,教师嘴角略微扬起则表示其内心非常高兴,而嘴角略微下垂则表示其内心痛苦,嘴巴大张则表示非常吃惊,嘴唇紧闭则表示内心充满愤怒的情绪等。

(一)忌舔嘴唇

很多教师内心充满压力的时候,时常觉得自己唇干口燥,就尝试着用舌头反复地舔嘴唇,从而让嘴唇变得滋润一些。另外,当教师感到拘谨或十分焦虑的时候,通常也会尝试着用自己的舌头不断地舔唇部,进而来宽慰自己紧张的情绪,使自己慢慢冷静。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舔嘴唇并不会使自己变得自信十足,反而通过舔嘴唇的微表情传递出紧张的信号。因而,对于这样的抚慰性动作建议教师要学会克制,尽量不做。

(二)忌咬嘴唇

咬嘴唇则是很多教师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表现方式之一。比如,英国的戴安娜王妃遇到压力时,常用咬嘴唇的方式来缓解压抑的情绪。当教师心中带有愤怒的情绪,无奈又无助时,通常以咬嘴唇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不满和焦虑。而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不顺心的情形时,忌做出咬嘴唇的动作。

四、声音是教师情绪和个性的“扬声器”

声音是“灵魂的音乐”。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穆萨·纳巴蒂说:“每个人跟自己声音的关系可谓是一种奇特的想象关系,这中间还包含他对自身形象的一种期许。可以说借助声音这个有效的沟通视角,能够显出的是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教师自己可能都未曾觉察到,自己的声音会随着其谈话内容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转化。教师的声音也可以根据他谈话对象的差异而产生相应的改变。我们可以说,教师的声音是其“情绪和个性的扬声器”,在教育教学中巧用声音则能有效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有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会伴有生动而形象的手势,有的教师说话安静平稳:有的教师说话犹如软丝绸,这些说话语气的背后到底潜藏着什么样的心理秘密呢?

(一)说话的语速

1.说话速度非常快的教师。有的教師授课时语速较快,无论表达什么内容都犹如连珠炮,听的学生如果稍微放松精神,会遗憾地错过教师刚刚讲授的很多重要学习内容。通常来说语速快的教师,自我意识相对比较强,言语上更富于表现力,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倾向于掌控主动权,主观意愿上想主导整个教学的进程。通常来说,女教师因为天生的表达能力更胜一筹,语速快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教师。从心理学视角解读,讲话快的教师思维也更敏锐,想象力丰富,课堂节奏的跳跃性也偏大。

2.讲课慢条斯理,而且节奏感强的教师,上课时对于学生每次的疑问不一定会立刻给予回复。往往会比较谨慎,反复地捉摸,沉思之后用相当稳重的语速来解析自己的观点,运用的语言简短而干练。边思考边解答的教师,通常遇事不爱冲动,其平日的生活态度也比较稳健。

教师说话快与慢的切换也能折射出情绪状态。原本平日里说话频率很快的教师,为什么会突然说话节奏变慢?反之,平日里沉默稳重的教师又为什么变得滔滔不绝?教师选择的说话方式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如果教师不满意学生的表现时,言谈则放慢节奏,因为教师想尝试通过放慢节奏来重申自己的观点;而教师在紧张的时候,则不由自主地加快说话的节奏,以此来掩饰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此外,说话内容的不同和语速也密不可分,当教师讲授自己擅长的知识内容时,通常讲得节奏快且生动,因为教师急于向学生表达自己所有的信息,生怕漏掉刚刚想起的教学内容。

(二)说话时的手势与表情

有的教师说话时,其运用的手势和表情生动形象。这类教师性格外向、活泼,面部表情丰富,从而能缓解一些紧张的交流氛围,教师的表情柔和,其恰到好处地运用手势则使学生对所听到的学习内容记忆犹新。但是手势的运用只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内容,过多、夸张的手势就会让学生感觉教师过分依靠肢体语言,则是画蛇添足。

五、洞悉学生微表情,拉近心理距离

如果教师善于捕捉和运用微表情,那么学生的“心事”都将在教师面前暴露无遗。

学生把头偏向一边,则表明他对教师的谈话内容十分感兴趣,正在全神贯注地倾听,甚至完全被教师吸引,也就是“侧耳倾听”的状态。如果学生把头挺得笔直,表明学生此时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对教师的谈话内容还处在仔细审视阶段,因此,这时教师并不适宜让学生即时回答决定性的问题。如果学生低头向下,表明学生对谈话内容不是很感兴趣,或秉持否定态度,他想通过回避目光接触的方法,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

如果学生头部向后仰,通常代表着无奈、退让、迟疑,或者是他想要释放什么,也就是常常说的“仰天长叹”。

当教师知道这些头部动作的秘密后,在和学生交谈时,就能够揣摩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了:如果学生偏着脑袋,则表明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师驾驭课堂游刃有余;如果学生把头挺得笔直,则表明他对教师讲的既谈不上讨厌也不十分悦纳,此时建议教师可以考虑转换个新的视角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有后仰或低头的动作,则说明教师讲的学生并不感兴趣,此时教师要马上提高音量,或幽默一下,缓解沉闷的气氛,把学生的心拉回来。

教师的微表情里藏着神奇的“小天使”,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地掌控自己的微表情,那就无法秉持一颗坦诚的心去看待他的学生,也不能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作为教师只有让自己拥有坦然自若的心态,才能胸有成竹地做自己微表情的主人,用自己的微表情变化去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可以使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马浩天.微表情心理学[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6:20-28.

[2]张静波.微表情: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策略[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20-21.

编辑 张 俐

猜你喜欢
眉毛距离师生
眉毛越长越长寿吗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距离美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剃眉毛
距离
当狗狗有了眉毛
床到马桶的距离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