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造成了大学生政治信仰混乱,对党和国家的理论、思想不自信,甚至对党的合法执政地位产生质疑,严重影响大学生对中共的认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社会实践、学校教育、网络环境影响等各层面出击,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肃清历史虚无主义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大学生;中共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增强对党的信任。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主义或深或浅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很大冲击,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构成威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是其中一种,它给人们思想上造成混乱,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我国执政党地位的认同,对这种思潮所带来的危害如不正确认识,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核心要义
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评价”历史为由,披着“学术研究”的外衣,歪曲、否定历史,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尤其是极力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虚无马克思主义,攻击、诽谤革命领袖和历史英雄人物。这种思潮的出现是有很强的政治目的。臆想通过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以达到其政治目的——否定中国共产党,降低青年大学生对中共的认同度。它从历史入手,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中国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达到让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旗易帜”的目的。它是一种以唯心史观为指導,实用主义为基础,强调社会主义“失败论”“另找出路论”的非科学的意识形态。近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它重新在中国社会上兴起,并借助各种网络媒体、书刊、影视等媒介走向大众,进入各大高校,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争夺大学生思想阵地。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认同中共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认知体系不断形成和完善时期。生活在一个多元化时代之中,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接受能力强,但鉴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相对欠缺,在自身认知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历史的认知也多受到网络上碎片化历史知识宣传的影响,对历史缺乏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正是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和问题,向其进行各种错误的思想传播,对大学生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一)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共产主义信仰危机
“我国大学生在上大学前所受的历史观教育都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虚无主义依托唯心主义历史观,从根本上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相对立,它对历史中的反面人物进行各种吹捧、美化,为其“翻案”,而对历史中的正面人物的缺点无限放大,大肆进行“历史揭秘”、“真相还原”,通过各种所谓的“奇闻秘事”进行丑化其形象,并且忽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否定革命,鼓吹改良,从根本上颠覆大学生的认知体系,冲击、打破大学生心中原有的价值坐标系,给大学生思想造成了极大困惑和迷茫,甚至使部分大学生陷入悲观绝望之地,对共产主义信仰也产生质疑和动摇。
(二)销蚀大学生对党的理论、思想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虚无主义则虚无党的理论思想,认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被列宁、斯大林等人虚无了的变质了的马克思主义,所以指导我们党和国家的现今思想、理论都是错误的。这是从党的理论根基上进行否定中国共产党,想要通过否定、虚无马克思主义给目前我们党的整个理论体系来个釜底抽薪,动摇大学生对党理论的自信。历史虚无主义者还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问题,如腐败腐化、贫富差距等问题大做文章并大肆宣传,使得大学生对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产生质疑,对党的理论、思想产生不自信。
(三)诱导部分大学生对党执政合法性的质疑
目前,是一种单个的、孤立的、片面的知识学习。历史虚无主义利用我国大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除历史专业学生)大都是学而不精、知而不全、思而不深、简单史料堆积的特点,用碎片化的思维方式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大肆评价、揭秘,以各种奇闻怪谈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无形之中,大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易出现主观化、片面化、碎片化,不能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把这种失误和曲折无限放大,当做历史主流,忽视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历史虚无主义还利用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认知存在的偏差,热炒当今社会转型其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激发大学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影响大学生对中共认同度,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同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争夺中国未来继承者和建设者,以求影响中国当代大学生,从思想上控制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改变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退回至资本主义社会。因此,要从各方面着手,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肃清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
三、大学生政党自信提升路径
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大学生对中共认同的影响,要考虑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传播手段以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我们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等因素,从根本上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加强历史学习,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加强历史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教学,对历史知识要进行全面系统了解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过“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当代大学生要重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党史、国史、国情,清楚地知道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实践的摸索中做出的正确选择,是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下,中国社会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的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探索国家出路的历史发展。从而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用正确的历史观看待、分析问题。肯定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从而将自信融入到为中国梦奋斗的潮流之中。
(二)积极营造活泼的以马列主义为主旋律校园文化氛围
“要在各高校积极营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使得各校大学生都能够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成才。各高校要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认真的讲解各种社会思潮、思想、主义,可以通过知识竞赛、辩论赛、专题讲座、兴趣探讨等形式进行教育和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到各社会思潮、思想、主义的实质和影响危害等。充分各传统节日、国家纪念日、英雄伟人的诞辰等,开展具有马克思主义特色的学生活动。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以春风化雨之势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
(三)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责任意识
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要积极鼓励、组织多参加社会实践,要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自身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实践经历深刻感知社會与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寒暑假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公益活动、“三下乡”活动,走访伟人故居、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等。以社会为课堂,人民群众为老师,社会生活为教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和了解社会的主动性。在劳动、走访过程中还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在服务人民之中感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与实现,自觉抵制各种社会思潮、思想、主义的入侵。
(四)绿化网络环境,及时解答疑虑与困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社会思潮都争先抢夺网络这块阵地,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落后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上各种大肆宣传其观点、“揭秘历史”、恶搞历史英雄人物,以达到对网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这些现象,首先,我们要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我们可以邀请专家对网上关于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进行甄别,指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问题所在。关注不同网站的动态,及时了解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加以引导和及时解惑。其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和兴趣,建立能吸引大学生的特色网站,在网站上发布党和国家的最新动态,“增强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切实让大学生们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需要和期望,用实际行动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认可度。”在各网站上用灵活、生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积极讲解党和国家的历史,宣传取得的巨大历史成果,“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问题,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解决措施”,接受网民的监督,对社会正能量要多加宣传,用社会正能量鼓舞人心,用我们所取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击碎历史虚无主义,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朱汉国.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 沙健孙.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兼评若干社会思潮[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 梁柱.历史虚无主义评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 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6]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文章为湖南省教育厅学生德育工作研究项目“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省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MS29。
作者简介:刘洁(1987- ),女,湖南郴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