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乌石浦站大里程区间出车站后,区间隧道沿着嘉禾路敷设,左右线长为734m 和744m。隧道上覆人工填土、填石、粉质粘土、沿海淤泥,区间隧道位于残积砂质粘性土层中,填石层主要由块石回填而成,间隙冲填少量粘性土、淤泥等,块径约5~10cm,最大可达50cm。地下水埋深1.0m,填石层中富含地下水,透水性强,粉质粘土及残积土层同样具有弱透水性。
区间隧道穿越地层主要为砂质粘性土、淤泥填石层,局部地段为基岩凸起,上软下硬,隧道埋深约为10.6~7.1m,为超浅埋,地层软弱。由于洞顶为交通主干道,动载大,对围岩振动影响大。掌子面施工时,容易造成掌子面坍塌。
地下管线种类繁多,而且管线距离隧道正线外轮廓很近,其中燃气管水平距离隧道外轮廓5m。另外有一座地下箱涵横穿嘉禾路,与区间线路垂直相交,两结构物相距2.3m。这就对施工沉降必须严格控制。
因围岩自稳性能差,为避免开挖时扰动围岩,上台阶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挖掘机开挖,先人工开挖拱部环行,留核心土,待拱部支护结构完成后开挖核心土。为确保围岩稳定,上台阶开挖长度控制在4.0~5.0m 之间,开挖土方采取人工装车翻运至下台阶。同时控制隧道上台阶开挖循环进尺速度,一般控制为0.5m,开挖完成后,应立即进行初期支护作业。
下台阶同样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挖掘机开挖。开挖施工时,为保证开挖轮廓线圆顺,同时减少对土体的扰动,小型挖掘机先开挖中央土体,两侧拱墙预留20~30cm 采用人工开挖、修整。隧道下台阶开挖也不能太快,循环进尺控制在1.0~1.5m,开挖完成后,立即进行支护作业,封闭成环,确保施工安全。
根据设计情况,在非填石段采用双排小导管,Φ42mm 钢管,长3.0m,环向间距0.3m,纵向间距1.5m,拱部120°范围设置;在填石段采用双排小导管,Φ42mm 钢管,长2.5m,环向间距0.3m,纵向间距1.0m,拱部150°范围设置设置。小导管每两循环布置1 组,小导管采用凿岩机成孔,之后采用凿岩机推管入孔。小导管内注入为水灰比为1:1 水泥浆,注浆压力设计为0.5~0.8MPa。
为防止拱脚下沉,每榀格栅钢架两拱脚处各设两根锁脚锚管(Φ42×3.5,L=3000mm)。钢架间距0.5m,格栅钢架内外双侧设置Φ22mm纵向连接筋,间距100cm,全环设置连接成整体。
非填石区域锚杆为Φ22 砂浆锚杆,L=3.5m,间距为1m×1m,梅花型布置;填石区域锚杆为Φ25 中空锚杆,L=3.5m,间距为0.8m×0.8m,梅花型布置。
喷射混凝土为C25,P6,厚度为300mm。采用湿喷工艺,在隧道开挖完成后,先喷射4cm 厚混凝土封闭岩面,然后打设锚杆、架立钢架、挂钢筋网,对初喷岩面进行清理后复喷至设计厚度。
通过对现场地质的详勘,初步判断该区间穿越的粘性土及沿海淤泥抛石区,如在少量水的条件下,其自稳能力还是能够承载开挖的临时支撑。为避免隧道掌子面开挖出现富水,导致掌子面坍塌,在隧道区间隧道两侧采用管井井点控制性降水,管井孔径300mm,井点管间距10m,深度25m。将水位降低至隧道拱底以下。
表1 注浆设计参数
因隧道地质为淤泥填石地质,掌子面移坍塌,而且填石开挖后易产生洞顶脱空,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现场采用WSS 后退式帷幕注浆加固,浆液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孔呈伞形辐射状布置,注浆孔沿掌子面环形布置,环向间距为0.5m。
注浆结束标准采用定压标准和定量标准双控,即注浆压力达到静水压力+0.5~1.5MPa 时,即可结束该孔注浆,还有压力达到注浆设计压力,结束该孔注浆。
通过采用帷幕注浆后,浆液固结土体、提高土体稳定能力,掌子面围岩相对稳定,未发生坍塌情况,即使有挖到填石,也未发生拱顶掉块,现场沉降观测数据满足规定。
地面旋喷加固采用双重管高压旋喷桩,桩径500mm,喷浆完成后在桩内插入7m 长的Φ42 小导管,采用旋喷机顶入。对于一般地面采取隧道轮廓线外1m 范围内,旋喷桩间距1×1m,梅花形布置,加固长度7m;对于隧道埋深更浅,洞顶淤泥层较厚,且周围有重要管线的区域,为保证施工安全、交通安全,加固范围扩大至隧道轮廓外3m,深度拱顶4m,至拱底下3m,地面梅花型布置间距1.5m。
通过地表旋喷加固,掌子面前方、洞身两侧的旋喷桩对隧道开挖范围外的土层起到加固作用,提高围岩的自承能力,使填石区域的密实度提高,进而有效控制沉降。而且通过提前隧道区间加固处理,避免掌子面频繁停下处理径向区间地质,确保了施工进度。
浅埋暗挖隧道本身施工难度就比较难。面对难题,在维持设计的施工工艺的基础上,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分别采取了降水、洞内帷幕注浆及地表旋喷加固等附加措施,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快速推进隧道有序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