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咏芳 黄金勇 邢佐平 曹 琛 张 乾
(1.营口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营口 115000;2.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3)
长竹蛏隶属帘蛤目、竹蛏科,生活于潮间带中下潮区至浅海沙泥滩中,底质以泥沙为主,我国的渤海湾到南海沿岸滩涂均有分布。长竹蛏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是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之一。目前长竹蛏的来源主要为自然海区采捕,资源量逐年下降,每年采捕量不足百吨,无法形成渔汛。
国外未见相关长竹蛏育苗及中间养殖的报道。国内,1990-1993年,山东的孙虎山等研究了山东烟台地区长竹蛏的繁殖习性和生长规律,指出其繁殖盛期集中在6-7月;1997-1999年福建平潭的王云、郑升阳进行了该地区长竹蛏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出池壳长1毫米左右的长竹蛏稚贝2000万粒;2011-2012年,福建的蔡玉婷等简单介绍了长竹蛏的生物学特征与人工养殖技术;2014-2015年,福建的万为民等研究了长竹蛏土池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实验,指出了播苗密度、底质、干露时间及几种药物对长竹蛏土池生长和成活率影响。以上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实验性较强,出池的长竹蛏苗种规格偏小,且大多集中在我国南方福建地区,北方尤其是辽宁地区基本未见对长竹蛏苗种繁育的研究。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技术、中间暂养技术及浅海、滩涂增养殖技术国内外均属空白。
长竹蛏属于辽宁沿海土著贝类,分布地域广,适应能力强,在辽东湾可供增养殖的面积大;其生长占用滩面小,单位面积产量高。苗种生长速度快,迁徙性弱,固定滩涂成品回捕率较高;成品出肉率高,营养及药用价值高,市场价格较高且一直供不应求。因此, 长竹蛏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滩涂养殖贝类,但其产量逐年下降,苗种繁育技术亟待研究。
2016年,我们进行了长竹蛏人工育苗及室内中间暂养技术研究,亲贝为辽宁土著长竹蛏,5月7日和5月22日产卵,有效育苗水体100米3,7月10日出池平均壳长6.5毫米、规格8万只/千克的长竹蛏幼贝1200万只,长竹蛏育苗及中间暂养研究初获成功。
现将辽宁地区长竹蛏人工育苗及中间暂养的技术要点简要介绍如下,希望对今后长竹蛏的育苗及增养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经研究发现,辽宁地区的长竹蛏集中在5月产卵,上旬、下旬各产一批, 故饵料培育工作最晚在4月中旬开始。于4月下旬选取营口沿海土著野生长竹蛏进入室内育苗池进行亲贝常温促熟培育;加强饵料投喂,换水量据温度和水质情况调整,为1~2次/天,换水时清污及拣出状态差的亲贝。亲贝选择标准:2~3龄,壳长8厘米以上,活力好,镜检生殖腺开始发育。2016年4月28日引进平均壳长11.35厘米、平均个体重26.26克的长竹蛏亲贝300余只(图1),饵料投喂以新月菱形藻为主,搭配少量小球藻。长竹蛏亲贝产卵量30万~50万个,卵直径 90微米,要及时洗卵,卵的孵化密度控制在10~15粒/毫升(图2)。由于长竹蛏的卵为沉性卵,充氧同时需要打耙,每小时打耙两次,受精卵发育至担轮幼虫时即具有浮游能力,打耙停止。
图1 长竹蛏亲贝
图2 受精卵
在水温16~17℃时长竹蛏受精卵经过28~32小时发育为D形幼虫。长竹蛏的D形幼虫长150微米×高110微米,培育密度 8~10个/毫升。采用金藻开口,投喂密度5000~8000个/毫升,选育后12小时内开口。开口后的长竹蛏幼体浮游阶段,饵料投喂以硅藻为主(新月菱形藻、牟氏角毛藻),搭配少量金藻和小球藻;浮游中后期(长180微米×高140微米以上),可以搭配扁藻,饵料投喂密度及换水量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长竹蛏浮游幼体见图3。水质良好时建议日换水量约为1/2。
长竹蛏幼体壳长250微米×壳高180微米即有变态完成的稚贝(图4),大多数完成变态的稚贝规格集中在(壳长260微米×壳高230微米)~(壳长290微米×壳高240微米)。观察培育池水中无浮游苗时及时投放附着基,以粒径0.45毫米的天然海区细沙为宜,以海水清洗后均匀扬洒于培育池,有效缓解稚贝挂脏而影响摄食的问题。
图3 浮游幼体
图4 变态中的幼体
中间暂养也在育苗室内进行,稚贝培育密度太大易导致变态后分池操作繁琐、换水量跟不上或饵料不足等问题,出现稚贝死亡现象,故附着前布苗密度控制在20万~30万粒/米2即可。幼体完成变态后主要为底栖生活,饵料需求量大,可以大量投喂小球藻、硅藻,换水采用的是150目筛绢网袋过滤的沉淀池天然海水,稚贝壳长1毫米以上时日换水不少于4个全量。
长竹蛏稚贝游动性较差(图5),培育池水太深、气量小等都不利于稚贝摄食,故建议培育池水深0.8~1米;同时确保培育池充氧无死角,池底水流动性强,保证稚贝的有效摄食。加大换水量(可循环换水),以调整饵料结构,充分补充天然饵料,培育至幼贝(图6)。
图5 长竹蛏稚贝
图6 3~5毫米幼贝
在长竹蛏苗种培育及中间暂养的整个过程中,生物饵料培养用水经过次氯酸钠处理,饵料培育使用少量碧水安,除此之外不使用任何生物制剂及化学药品,全程健康生态育苗。观察苗种状态和培育池、沉淀池水质状况,及时调整饵料投喂量和换水量是保持水质清新、防控病害的必要前提。
长竹蛏幼贝外壳较薄且易碎,壳长至少5毫米以上才可出池。在育苗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在10毫米以内壳长越长,长竹蛏幼贝出池及增养殖成活率越高。综合考虑成本及温度、水质条件,一般7月上旬至中旬出苗即可。出苗过程中要注意,池水排干,水流冲刷池底时不宜太大,用40目筛子在排水口接苗时动作不宜太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