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社社
[摘要]随着新课改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逐渐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同时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通过借助情境教学、小组合作、角色转换、游戏教学以及结合现实生活等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欲望。因此,本文将对参与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将课堂归还给学生,继而高效达成数学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数学成绩。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参与式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新型教学模式,其主要教学方法是以学生参与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学习数学时能够展现自我个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继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教学效率。
一、借助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属于一项较为抽象的基础学科,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只是单纯地照本宣科,学生很难对当前教学内容予以吸收和理解,并且这种教学法较为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上课期间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听不懂等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小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开展教学工作。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且对任何事物充满好奇心。为此,教师在授课前应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融人情境当中。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还要正确认识本班学生认知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I生,使其在教师营造的学习情境中思考、探究。
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知的事物入手,借用学生的文具用品在班级开一个小小的文具用品商店,然后将铅笔、本子、格尺、书本等标注价格,促使学生通过买与卖,正确认知人民币,精准掌握人民币面值的正确用法。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习知识,继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二、利用小组合作。激发学生探究欲
以往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主体,学生被动地接收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长此以往,许多学生逐渐失去自主学习能力,不会围绕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究。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性,许多教师也在课堂教学中摒弃传统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仅是改变教学模式,却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进行探究,导致学生自主探究模式局限于表面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学习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其充分发挥课堂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在沟通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继而在不断深入探究中领悟新知,提高学生自身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一课时,教师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将每组学生平均分配,让学习好、掌握知识快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促使学生在小组讨论探究中,强化钟表认知记忆。
三、巧用角色转换。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实施参与教学法以后,应以平和、尊重的心态友好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得到足够的尊重。也就是说学生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是积极参与者、合作者与实施者。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使其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展现自我个性。
例如:在学习《倒数的认知》一课时,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样的数互为倒数?倒数的分子与分母又有哪些特点?0和1有没有倒数等,教师设置好问题后,可以将这些问题以作业的形式发给学生,促使学生在复习时,紧紧围绕这些问题思考、查找资料。待第二天上课后,教师可以随机挑选一名学生让临时充当“小老师”,让他为学生讲解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则在一旁起到引导补充的作用。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师生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掌握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继而提高学习成绩。
四、应用游戏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由于该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还没有从幼儿园的角色中转成小学生,上课期间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上课经常走神。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将游戏教学引入数学课堂当中。这种教学方法也是参与教学模式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心理特点,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避免学生上课走神的现象发生。
例如:在学习《1~5的认知和加减法》一课时,教师在授课可以试先准备好1到5的卡片,然后随机抽取卡片上任意一个数字进行阅读,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轮流读数,对于回答得又快又准确的学生予以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予以鼓励。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5不读”的游戏,班级同学还是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大声朗读,轮到读“5”的同学不能读,而是要在原地蹦一下,倘若有同学忘记游戏规则,教师可惩罚学生做一个“鬼脸”。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加深1~5的认知,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感觉学习数学是一件既开心又快乐的事情,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五、结合现实生活,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推广,数学教学逐渐向日常生活靠拢,强化数学生活化特点,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尤其最近几年中高考许多数学考试题目也摒弃以往的“难、怪、奇”,而是将考试重点落在生活应用当中。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紧跟当前教育形式,注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用性,促使学生重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就需要教师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为教学出发点,重新整理加工数学教材,尽量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题材,并将这些生活题材引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为小学数学教材注入新的知识活力。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教学知识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照本宣科,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很难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此,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课件中有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待上課以后,学生很快被这只蝴蝶吸引,这时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蝴蝶飞舞时,两对翅膀的运动规律。学生经过观察后发现,蝴蝶在飞舞时两只翅膀不断重合,继而引出“轴对称”定义。等学生完全理解“轴对称”定义后,教师继续用语言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图形、图案是“轴对称”图形。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可以让图案设计充满美感,然后让学生以“举一反三”法自己尝试动手设计一个对称图像,从而发现数学知识的奇妙之处,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六、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参与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探寻者,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展现自我个性,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继而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