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与学的点滴思考

2020-05-07 08:01谢兴志
大学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谢兴志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在青年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理论研究,极大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断规范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关系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互联网;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5-0114-04

长期以来,由于不同学校的管理体系差异较大,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方面,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随着中国社会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新的认知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已成为我们认识重大政治事件、厘清社会经济形势和深刻理解重大经济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发展目标之关系、准确判断国际形势并正确把握其发展大势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归。怎样把新的思想、新的理论体系融人教学的过程中,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形势与政策课程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此,在国家最高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者看来,已到了一个需要进一步规范建设的节点,2018年教育部教社司的1号文件就是《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正是这一意志的充分体现。本文拟结合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实际情况,根据《意见》的规范性要求,从形势与政策课教与学的改革和课程建设方面,进行简要的初步探讨,以求教同仁于下。

作为在校大学生,他们在我国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中、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是最重要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完成者。青年学子的成长同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与演进密不可分,把青年人培养成合格和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及其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者的责任之所在。就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当代大学生成才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来看,强化课程建设,更具有强烈的时代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之间的关系

《意见》开篇就非常明确地给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意见》从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充分保证规范开课、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规范建设教学资源、择优遴选教师队伍、创新设计教学方式、注重考核学习效果、大力加强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与要求。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时效性”和“第一時间”。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专业课,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识课。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涉及重大政治事件、重要经济形势与政策、国际热点透析等问题。从内容上看,其学科跨度大,涉及的问题专业性强。但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就不能完全陷于专业的架构之中,必须从更高的认知,即政治理论认知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从实践中凝练升华而成的理论认知,作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结论判断的出发点和理论归宿点。这一贯穿始终的价值判断非常重要,是这门课的核心之所在。有了这一主轴,既可以做到准确理解和清晰分析,又不至于陷入专业知识的深井之中。笔者把这一过程,看成是当代大学生在现实政策与环境下,对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或经济问题认知常识的养成过程,这种培养对青年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或修正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核心问题所在。

形势与政策课,曾经以时事报告的形式存续过一段时间,纳入课程体系后,我们的常规管理和教学组织则分为两个阶段:2016年以前,牵头管理的是党委宣传部,但教学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则由思政部(现已并人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2016年后,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形势与政策教研部,实现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专职化管理,从组织保障和人力投入方面做出了制度安排。

这个机构的设置,充分了体现该课程的特性和教学要求。

首先,机构设置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归属学院统筹管理,这就可以充分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强大的理论研究与教学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的学理素养和理论研究,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材料的组织与教学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这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有学理支撑的重要体现。

其次,形势与政策教研部仍然接受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的指导,受学校政治理论课专家督导组的督查。这能在深刻理解并正确把握教育部关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科学的专题设计,为内容的遴选和教学效果的考核提供制度保障。

从实践来看,2016年教学常规管理模式的变革,既传承了以往的良好传统,又在专业化管理,特别是课程建设体系的管理方面往前迈了一大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强化教育教学的研究,规范教学内容,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学质量。

为了确保和稳步提升教学质量,必须要有一只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除了要有深厚的理论基本功外,还要对青年学子有深入的了解,能找到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在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上做到事半功倍。形势与政策教研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部分,依托的是学院的管理体系和全院教师,这里集中了学校大多数和最重要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队伍。这既是学校政治思想理论课程的基本教师队伍,也是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就是课程教师队伍的基本盘。除了这个基本盘外,我们还把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党政管理干部吸收到了教学队伍中来,这成为一个亮点。此外,还要广泛地依靠全校辅导员队伍,他们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这个基本盘的确定,第一,为学期学年教学专题设计、教学内容和典型案例的选择范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一个学校,都要在教育部对教学要点的基本和原则性规范的基础上,针对学校以及学校所在地域的实际情况,对讲授内容和要点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形成当期方案并组织实施。

作为牵头单位的形势与政策教研部,一方面,在每学期结束后、放假前,要从全校范围内征询下学期教学专题设计的建议,进行初步遴选后,分组进行研讨,按教学安排,确定两倍以上的专题内容。制定基本的方案后,报党委宣传部、政治理论课专家督导组、学院党委及教授委员会审议后,组织专家进行研讨,确定实施方案,明确讲义撰写和课件制作的责任人,在第二学期开学前提交专家组讨论。形成最终方案后,制定教学大纲,报备教务处,组织全校任课教师进行系统性的课前集体备课,由讲义撰写和课件制作责任人进行专题讲述,专家组成员进行原则性要求,形势与政策教研部则对教学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进行规范性说明和明确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教育部关于次学期的教学要点下发的时间晚于开学的时间,为有效应对可能的教学内容的调整,教研部还需做好充分的协调和准备工作,以保证教育教学秩序的顺利展开。

正是有了这支专业的教师队伍作为课程建设的基本盘,有上述系列机制和制度的安排,从数年的实践来看,一般情况下,所选定的教学内容和专题设计,完全在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范围内。只是由于特殊原因,在个别学期里对教学内容做过个案调整,这为高标准完成教学讲义和撰写、专题课件的制作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为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课程贯穿本科教学的四个学年,有全校同时开设的时效性要求,仅仅有这支队伍是远远不够的。为确保有一个参与该课程教学的基本队伍,学院在制定岗位设置的时候,特别针对形势与政策课开班量大的特点,规定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承担一定量的教学工作量。

与此同时,我们还大量依托党委学生工作部,特别是学院学生工作组里长期参与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请他们担任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他们长时间地与学生保持互动,对本学院学生所学的专业,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精准,除了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队伍严重不足的问题外,他们还能在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案例进行解析,把理论教学和专业素养的养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能把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所面临的疑问与相关情况第一时间反馈到形势与政策教研部,为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

此外,作为该课程教师队伍的补充,一部分有从事教学资质的行政岗位上的同志也参与到了教学中来,他们曾经担任过相关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在长期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又积累了大量的实务管理经验,对学校的日常运行认识更深刻,在校情的教育和相关政策的解读中,更能够有效地从学校出台相关政策或制度安排的原因、预期目标和可能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向学生进行讲解,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关切的问题能及时高效地做出回应,既可以向学生释疑,又能够凝聚共识,解决学生的疑惑,这就是在重塑学生的思想与认知。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学校的校级领导讲理论、上讲台活动,主要选择的就是形势与政策课,除了部分学生可以聆听他们的讲授外,我们还通过教学平台向全校师生推送相关信息和教学内容,这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主要领导对重大政治问题或社会经济形势的认知水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第二,加强理论研究,夯实教学基础。

虽然形势与政策教研部的教师仅有四位,但背后是强大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整体教师队伍,作为政治理论课的专业背景是厚实的,涵盖了课程本身的所有要求。即使如此,为适应课程建设的要求,持续促进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学校和学院都拨付了专项资金,对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团队的组建及提高、互联网教学平台建设及维护等项目进行资助。这些工作和项目的参与者不局限于一个学院,而是涵盖了所有校区和大部分学院,使得教学方法、内容的研讨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从而使得研讨的成果可以充分地辐射到全校范围内。我们知道,作为政治理论课里所要讨论的形势和政策的关系,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常识性的知识构成,讲授内容除了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外,还必须是大众化的。这些项目是根据教学方法、手段、内容和教学队伍进行的专项研究,作为理论和科学研究的有效补充,这种直接从本学校学生的特性出发、针对性极强的制度性安排,为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学水准起到了不容低估的作用。

第三,分层级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为教学质量平行化提供有力保障。

培训分为四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国家级的。一般由中宣部和教育部委托相关部门组织实施。这种层级的培训年度次数不多、名额有限,故只能分批次派遣骨干教师参加。第二个层级的是片区骨干教师培训,由于培训的时间可能会同部分任课教师的教学安排相冲突,所以,也只能派遣部分教师参加。第三个层级的是省协会组织实施的专项课程培训。最近几年来,地方或区域性的重大事件已全面纳入到了本地区形势与政策课内,对本地或区域性重大事件的认识和理解,构成了对国家认识和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种培训就有了更强的时效性和針对性。一般而言,这个层级的培训比较近,时间安排上更契合本地的教学安排,对参与这一层级的培训,我们是持鼓励的。第四个层级的培训是学校组织实施的,同前面三个层级的培训不同的是,这个培训是强制性的。这个层级的培训,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具体组织则由形势与政策教研部实施),汇总参加过前面三个层级的培训情况,在确定的学期教学专题范围之内,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由学校的相关部门参与,组织学校的相关专家对全校任课教师进行学期教学内容的规定性培训。这起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一是规范了教学内容。规划并通过专家督导组审定后的教学内容,为本学期唯一合规教学的内容,任何任课教师不得擅自更改。其二是保持了教学目的和要求的一致性。虽然该课程的教师队伍组成来自许多学院、甚至不同的部门,但正是由于有第四个层级的培训,才使得教学质量基本保持在了同一个水平面,这为培养均质化的认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丰富教学手段,全方位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都知道,形势与政策是相辅相成的,是我们认识社会和这个世界的两个方面。政策的制定,就是在对形势所做的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政策一旦制定,其影响就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它不仅规范和引导社会认知与需求,更是在每一个人的人生与事业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我们初中这个教育阶段主要是应试教育,加之现阶段技术型社会的特点和部分功利性因素的影响,社会科学往往不受待见。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既带有强烈的政治属性,也包含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青年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对社会的基本认知,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认识。虽然政治理论课要对这种认知进行纠偏,但在如何把部分学生的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这将是一个一直伴随我们的课题。所以,探索切合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会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

在进行常规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过程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

其一,组织教师说课和积极引导教师参加不同类型的教学竞赛。教师说课,可以让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得到有效的呈现,大家在观摩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吸收他人教学中的长处。而组织教师参加不同类型的教学竞赛,可以充分磨炼教师的教学技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这种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做法,是立竿见影的。我们可喜地看到,今年我们学校有两位教师获得了省级形势与政策协会组织的教学竞赛一等奖,这为全校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们所获得的荣誉也激励着每一位任课教师。

其二,借助新媒体,丰富教学手段、拓展学习内容。从2016年开始,我们就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创办了“西南交大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平台”,主要分为“时事讲堂”“课程学习”“中心建设”等栏目,包含有理论数据库、专家团队介绍、学生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学期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校领导同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学习要求与作业等相关内容。学生可以非常清晰地知道本学期所要学习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并按规定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学生还可以便捷地查阅到与课程相关的理论文献和资料;了解学校领导参与该课程建设以及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动态;通过后台留言系统,提出自己关切的问题并得到有效的回复。该教学平台的推出,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其使用频次和使用效果,都在同类课程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再者,根据教学内容,借助专业团队,制作动漫短视频,有效切合当下多媒体立体传播的时效性,有效提升教学内容的可视性,有利于学生更加主动地使用新手段、点击相关内容获取相应的知识,为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课程的相关内容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内容,推高了教学质量。

其三,借助权威媒体,提供音影资料,推送权威专家的重要解读。现在媒体的多样性,使得许多种不同的声音都有可能得到传播,但我们一定要占领主阵地,即用好主流媒体、进行权威解读。我们主要使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地方性党政媒体等推出的相关音、视频及文献资料,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删节,在为教师服务的同时,也为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提供必要的支撑。这不仅有效地丰富了多媒体的教學手段,更为学生拓展学习提供了新的空间,同时也为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节约了大量的检索时间。

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是直接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时势的变迁,方法当然是需要常新的,我们看到了新方法、新手段的有效性,但也不应停留在此,探索之路是漫长而恒久的。

综上所言,形势与政策课的教与学,是这个课程的两个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是主体,但在教的过程中,从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与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况来看,教师的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伴随教师整个教学生涯的过程。教之于先,则需更多地去学,只有学到位了,教才可能心之所至,情则能到,理可畅达。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似乎是被动地学更多一些,但在骤变的当下,信息传播的多样性,价值形成与判断的多元化,对于形势的认知难以形成唯一的标准,对政策的理解与把握也可能存在自身的取与舍,学习内容与方式如果变成了无的放矢,这不仅对个人而言是危险的,对社会来说也是危险的,这是应该竭力避免的。

中国社会自近代以来所进行的艰难转型,就是要完成从传统型社会往现代型社会的转变,虽然我们看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一过程显然没有完成。当下的青年学子,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导力量,培养并使得他们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用富有民族的悲悯心来看待历史与现实,更加客观地看待我们的社会和这个世界,符合逻辑性地尊重常识性的认知,为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把世界变得更美丽而不断地奋斗,我们一直都在路上。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