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2020-05-07 01:52杨文滢
记者观察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衣压岁钱祖先

杨文滢

过年过年,穿新衣,拜新年。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关上门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拜贺未被年兽吃掉。而拜年的习俗也由此传承下来。绵延至今,拜年成为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自明清起,我们的祖辈对拜年的次序也定下了不成文的“规矩”: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辈份次序互拜。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直至十六日。

儿时对过年最大的期盼就是穿新衣,拜大年。头一天晚上便把漂漂亮亮的新衣叠好放在床头,初一一大早就迫不及待地穿着到处招摇。年里还有许多繁杂、严苛的讲究,不许说粗话、不许剪头、不许扫地、不许哭……即使再顽皮的淘气包也会严格遵守,因为长辈说了只有乖乖听话的孩子才会有红包。

其实,无论是各种各样的礼仪规制,还是长辈对孩子郑重其事的教诲,都满含着感恩的情怀,这些不是“迷信”,是对天地神明的敬畏、对祖先的追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感激,是一种深埋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知恩图报的美德。而拜年,亦是人与人之间回馈感恩,表达祝福最好的仪式。

印象中老家的小镇,整个正月都会热闹非凡,拜年是各家各户最为讲究的事。

初一是岁之始、时之始、月之始,三元之日。一大清早,父亲总会照惯例点燃一串“开门炮仗”,寓意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母亲则在堂屋忙忙碌碌地准备中午要吃的素食,素饺子、粗粮馍馍、八宝粥、小碟凉菜等,吃素意味着开年第一天“肃静”了,祈盼一整年都能祛灾避凶。

午饭前,爷爷总会先倒上一杯老茶、一盅烧酒,在祖先牌位前的地面上,洒下三道。全家人一起,跪下磕三个响头,算是给老祖宗拜了年。感恩他们在天有灵,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吃完开年饭,终于到了我最忙碌也最开心的时刻。蹲到爷爷跟前,说一声新年好,祝您健康长寿,一只鼓鼓的大红包就算到手了。

收下爷爷的压岁钱,邻居家的孩子已经找上门了。三五成群走家串户,逢人就拜年,只要嘴甜,去哪家都能带回来满满一兜的糖果零嘴儿。

大年初二,是跟着爸爸妈妈一道去外婆家拜年的日子。

大人们交流着过去一年的光景,谈论着新的一年又有怎样的计划和希望。小孩们的快乐最简单,撒开脚丫子跑起来,欢笑声就已经撵不上脚步了。

初三、初四,去姑父、姨父家拜年。

小时候拜年都不着急,一大家亲戚,坐在一起说说话、拉拉家常,递糖果、嗑瓜子寒暄间就已日上竿头。一家人边吃边聊,正月里热腾腾的饭席就这样愉快地持续着……

成年以后,邻里亲朋之间也要相互拜年,道贺新春。每次过年回老家,母亲总会在耳边念叨着:

当年你上高中时,班主任对你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很大,你过年的时候要给他送瓶好酒去;

你小时候贪玩常去同学小美家,在人家那不知讨过多少顿便饭,过年去她家拜个年,老人家有些忌口的东西不要随便买;

隔壁家的吴大婶,当年家里困难的时候,没少帮助过咱家,你回来的时候也去给她拜年道声谢……

和小时候拜年收“压岁钱”不同的是,长大后更加明白了要心怀感恩,明白了拜年的真正含义。提上礼物,送上祝福,即使一年到头相隔再远、许久不见,只要面对面道一声:“新年好!”彼此间的脉脉温情便会在瞬间交融。回头想想,所谓的年味,不就是大家聚在一起那股子热闹劲和人情味吗?

在这个疾速发展风云变幻的时代,用手机发送微信、短信,打一通暖心的拜年电话也已成为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一。看着手机里一条条颇有兴味、朗朗上口的祝福短信,不禁让人感慨光阴流转,但拜年改变的是方式,不变的却是那份真心与情意。

春节是中国人最高的仪式感,有它在我们才能找到家的方向。传承有年味的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在感怀儿时对拜年那份崇敬的仪式感的同时,我们更应将传统文化精髓传承、延续下去。

最后,谨以温暖的拜贺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祝各位新春快乐,闔家幸福,鼠年诸事大吉。

猜你喜欢
新衣压岁钱祖先
祖先与吹牛
科学家发现了萤火虫祖先 等
谁来保管压岁钱
墨小宝穿新衣
压岁钱
压岁钱争夺战
压岁钱去哪儿?
谁说我们一定要像祖先一样过
知了娃娃
鱼儿是人类的祖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