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

2020-05-07 01:52王亚晶
记者观察 2020年1期
关键词:家家户户腊八粥迎春

王亚晶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古称“腊日”,是腊月的第一个节日,也是春节的序幕。过了腊八,年味儿一天比一天浓了,家家户户都要忙着做一件事一一准备过年。

在我国传统的农历历法中,一年十二个月交替轮回,岁终之月乃称“腊”,其含义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腊”的第一层含意在一首人人都会背的民谣里: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此时虽正值“三九寒天”,但随着腊八节的到来,年味也一日日地浓烈起来,人们开始忙着为春节做各种准备,各项庆祝活动也渐入佳境。

记得小时候,每逢腊八刚过,村里便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也是最幸福的时刻,家家户户洒扫庭院、杀猪宰羊,大人们忙着炸酥肉、蒸馒头,整个村庄烟雾缭绕、香味弥漫,在袅袅青烟中,小孩们在屋外三五成群,撒欢似地到处凑热闹,女孩子们跳皮筋,男孩子们放鞭炮,玩得好不乐乎,而更让人期待的是,这时候,在外漂泊的游子会陆续归乡与倚闾而望的亲人团聚,共话家常,窗外虽是寒风凛冽,家里却是暖意浓浓。在这一新旧交替的时节,人们将过去一年的不顺统统抛开,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庆氛围当中。

“腊日”在早期并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是岁末的最后几天。最早周代有“八腊”,在腊月初八祭八方八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这便是“腊”的第二层含意。在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酒肉,认真而虔诚地祭祀祖先和神灵。一餐一饭、一招一式,无不寄托着百姓平凡而又庄严的生活愿景。

鲁迅曾在小说《祝福》中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地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的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地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成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神福们来享用……”过年的传统习俗一层又一层地累加,细致而繁琐,每—件看起来都充满了仪式感,而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便藏在这满满的仪式感中,年复一年,乐此不疲。

至于“腊”的第三层含意,一碗熬得浓稠的腊八粥便可娓娓道来。腊八节源于古代的“腊日”,在腊八节这一天,我国民间有煮腊八粥吃的风俗传统。腊八粥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依赖于中华民俗的强大生命力。在腊八粥流行之前,民间就有冬至吃赤豆粥祛邪避疫的习惯,认为冬天喝粥可以保平安,如此才能顺利迎接来年的春天。

腊八节这一天,一碗粥总是让人念念不忘。将糯米、红豆、大枣、花生、白糖、桂圆等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们在锅中咕嘟咕嘟沸腾着,那溢出的香气馋得人直流口水,情不自禁想来一碗暖暖胃。腊八节在我国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而一碗腊八粥一喝就是1000多年。年年过腊八,年年有粥喝,人们对腊八粥的偏爱,或许是因为它有着逐疫迎春的好彩头,又或许是因为一碗腊八粥进肚,一个团团圆圆的新年就要来了。

陶渊明曾在千古名篇《腊日》中写道:“风雪送馀运,无妨时已和。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是啊,“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在腊日岁暮的风雪中,喝着小酒,憧憬着美好的新年,期待着又一年的春夏佳景,是一件多么难得又快乐的事呀!

猜你喜欢
家家户户腊八粥迎春
迎春
迎春
一起喝腊八粥
飞雪迎春到
风往哪吹
蝴蝶(7)
腊八节
过年啦
福娃迎春
腊八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