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哈尼族妇女传统体育及其传承研究

2020-05-07 02:36郑小凤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红河州哈尼族妇女

郑小凤,张 朋,2

(1.红河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2.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一 哈尼族妇女传统体育概述

哈尼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并是云南15个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红河州,还有部分哈尼族分布在墨江、江城、新平等县。哈尼族妇女人口约占哈尼族总人口的二分之一,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作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活动,在哈尼族妇女群体中发展如何,怎样传承,都是值得研究的。通过文献资料法,搜集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研究,发现学者热衷于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如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1-5]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保护研究;[6-8]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融合研究;[9]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项目旅游开发研究;[10]云南传统体育项目研究[11]等。由此可见,国内专门研究哈尼族体育的文献缺乏,开启哈尼族体育研究较晚,较系统研究哈尼族体育的学者是李德祥(2000)的《哈尼族体育》。纵观国外,学术成果也甚少,一些国外学者研究哈尼族传统体育,尤其是日本、泰国和美国学者。日本学者竹茂源的《泰国北部的哈尼族与文化》(1993年,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美国学者迪波哈琦·E·图克的《中国与东南亚的哈尼族与阿卡人研究》等。无论国内外,对于专门研究哈尼族妇女体育以及妇女传统体育,可谓凤毛麟角。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哈尼族妇女体育”为关键词搜索,结果发现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研究哈尼族妇女体育的文献。又通过百度、卖书网店、学校图书馆搜集关于哈尼族妇女体育方面的文献,仍然没有搜寻到相关的学术文献。所以,我国研究哈尼族妇女体育还有待加强。不过,从民族学、人类学角度研究哈尼族的专门著述中,有提到哈尼族妇女体育活动。通过对《哈尼族文化论丛》(第一辑至第四辑)《哈尼族研究文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集》《哈尼族体育》《哈尼族简史》《哈尼族天道人生与文化源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等著作的梳理,发现其中包含了一些有关哈尼族妇女体育的内容。

二 哈尼族妇女传统体育的内容及特征

哈尼族妇女酷爱唱歌跳舞,她们无论是上山砍柴、下田种地、集市贸易都要唱歌跳舞,如在田埂上欢跳“乐作舞”,跳舞庆祝新房建成,男女青年跳舞传递爱恋信息等。其舞蹈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祭祀性舞蹈,如木雀舞、莫蹉蹉、罗蹉蹉、扇子舞;二是劳动性舞蹈,如栽秧舞、踩荞舞、捉泥鳅舞、翻身舞、竹筒舞等,三是生命娱乐性,如碗舞、狮子舞、棒舞、刀舞等。[12]之所以从民族健身舞蹈角度研究,原因在于民族舞蹈也已经成为日常健身休闲的活动项目,无论是社区健身活动或者是节日健身比赛,或者是学校运动项目,都已将民族舞蹈运用于人们健身休闲。已不能将民族舞蹈单独分割,认为属于舞蹈内容,以融入人们生活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大众健身必不可少的内容。表1是对哈尼族妇女常参与较多的民族舞蹈类型及特征的统计。

表1 哈尼族妇女传统舞蹈

通过表1可知,哈尼族妇女常参与的传统舞蹈有八种。当然,哈尼族传统舞蹈很多,对于女性参与少的或者是由男性主导的舞蹈,不纳入统计范围内。乐作舞是哈尼族民间流行较广的舞蹈,是舞蹈、乐器、唱歌相结合的歌舞形式,男女老少皆宜。棕扇舞是哈尼族支系豪尼人的一种特色舞蹈,前期舞蹈特征与狩猎采集、丧葬祭祀密切相关,部分舞姿来源于岩画舞图。关于棕扇舞起源的研究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起源于狩猎、采集、丧葬等,因舞蹈动作模仿狩猎中禽兽飞奔和演绎狩猎凯旋归来的情景,以及还原棕扇驱鬼祭神的场景,因此大部分学者坚持此观点。另一种观点来源于传说,虽然是传说,但也是有依据的。相传,远古的时候,一位名叫“昂玛”的哈尼族先祖母要将棕扇舞传授给本族中老年妇女,但是舞未教完,先祖母“昂玛”就升天了。[13]先祖母的拐杖插在村头,日积月累长成了参天大树。此后,哈尼族后代将神树视为“昂玛”的化身。全村妇女每逢农历二月属牛或属虎日,都聚集在“昂玛”神树下,隆重地跳起“棕扇舞”,用以缅怀“昂玛”先祖母及感恩“昂玛”神树的恩泽。[13]后来,哈尼族妇女将这几天视为女性的重要节日,精心打扮,手持棕扇,尽情地跳起棕扇舞。白鹇舞是哈尼族喜爱的民间舞蹈,流行于元阳、元江等地,因模仿白鹇鸟习性、姿态、动作起舞,故称白鹇舞。舞时手执双扇,民间也称扇子舞。碗舞是对母亲的歌颂,对新生命的赞扬,也是对女性自身价值的肯定和歌颂。竹筒舞男女都可跳,以竹筒跺木板发出的声音为伴奏,女性主要是跺竹筒或边舞边敲击。车莫舞是庆祝收谷的舞蹈,模仿打谷掼谷、挥汉背谷等动作编制的舞蹈。

综上,乐作舞、棕扇舞是群众性舞蹈,流行较广,男女老少皆宜;白鹇舞、碗舞、竹筒舞、车莫舞是哈尼族妇女舞蹈,阿迷车是哈尼族少女舞蹈,莫蹉蹉开始主要由男性参与,演化成男女都可参与。

除此,妇女还会参加荡秋千、磨秋活动。荡秋千可分为单人荡秋和双人荡秋,深受妇女喜爱;磨秋又分转磨秋、磨担秋,妇女角色不可替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哈尼族传统观念逐渐改变,以前限制女性参加的项目,现在变得不那么严格了,很多体育活动,妇女都可参加。如打陀螺、武术等项目也是可以参加的。无论是传统舞蹈还是秋千类项目等活动,与祭祀、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农作、农闲、农事等息息相关。

三 哈尼族妇女传统体育传承路径

(一)政府主导传承推广

红河州文体局联合州委宣传部、州文化馆共同推广妇女民族健身舞蹈。将民族舞编排成民族健身舞或民族健身操,刻录成光盘或录制视频发送自各县、乡镇组织学习。2013 年,红河州文体局编排富有民族特色的“广场乐作舞”——《快乐红河美丽家园》,将传统舞蹈元素、现代音乐同健美操的元素结合起来,展示红河乐作舞的民族特点和现代元素。除此,政府投入资金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组织传承人外出参观,组织文艺队到异地演出,都给予了一定资金补偿。政府助推申遗事项,积极申报传统体育项目,2008年乐作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文化部将红河县命名为“中国民间(哈尼族、彝族乐作舞)文化艺术之乡”。2011年,棕扇舞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政府在推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开展妇女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培训活动

红河州作为哈尼族第一聚集地,对于传承妇女传统体育也是功不可没。政府制定规划,将组织培训活动作为长期性规定;因地制宜举办阶段性培训活动;针对性培训妇女传统舞蹈,并作为广场舞进行推广。红河州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培训活动,对于传承妇女传统体育活动大有帮助。每年红河州文体局和广播电视局与红河学院合作,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培训人员有来自红河州州武术协会、老年体协,各健身站点、晨晚练点,各乡镇文体工作者、体育教师、大学生村官等。培训内容包括健身气功、太极拳、民族健身舞蹈、健身操等,其中培训学员女性占比高达70%以上,这对于妇女体育传播大有裨益。目前,已编制完成的“广场乐作舞”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内容,包括“丰收乐作”“喜庆乐作”“田园乐作”“幸福乐作”等。

(三)举办各种表演竞赛

红河县在乐作舞传承与保护中,举行各种竞赛表演。如广场“乐作舞”展演、民间“乐作舞”表演、职工“乐作舞”大赛、阿扎河长街歌舞、红河州乐作广场舞社区推广大赛等。还有红河县13个乡镇都成立了乐作舞文艺队,县政府每年都会组织乐作舞健身操大赛。2015年,红河县成立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少数民族传统项目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2017年红河州建州60周年,在蒙自南湖广场组织健身舞大赛,大妈们将各种民族健身舞蹈生动地展示在大众视野。各种竞赛表演为妇女传统体育提供了展示平台,为传承传统体育奠定了基础。

(四)培育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

哈尼族有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文化传承主要靠口耳相传。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体育传承不容乐观,像红河县垤施、洛孟这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流行之地,传统体育传承也出现一些问题。如年轻人更喜欢现代体育项目,缺乏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甚至认为是落后的东西;网络游戏、手机使用占据了部分时间,传统体育文化环境逐渐萎缩。红河县阿扎河乡民间文化传习会会长李宗强认为:“要保护、传承、开发非遗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问题是核心问题。”所以,民间比较支持由传承人传授技术、技能。棕扇舞传承方式主要是师传,师傅向徒弟传授。2011 年,倪伟顺、李立黑、倪亚嘎、李群英 4 人被确定为元江县羊街乡棕扇舞传承人,组建了以 24 名村民为主要队员的“迷都普思文艺队”。[14]传承人在民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棕扇舞在国内多次获奖,还曾赴意大利、瑞典等国外演出。

(五)与全民健身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承

全民健身关系亿万群众的身体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容之一。为了推广全民健身,并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不同地区将民族传统舞蹈改编成广场舞,以广场舞的形式进行传播和推广。如红河县打造成“歌舞之乡”,县、乡镇、村各级文艺工作者将乐作舞收集整理成易于传播的舞蹈形式,在民间进行传播和推广。广场民族健身操(舞)是民族健身操(舞)在广场或社区内进行的民族健身操活动,区别于普通广场舞,它独有之处是民族性,是民族舞蹈与健身操融合之后在广场上跳出的一种舞蹈。[15]

(六)结合旅游共同发展

“十月长街宴”是哈尼族的一个重要习俗,也是哈尼族十月年(过大年)活动的内容之一,红河州将传统节日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将传统节日展现在游客面前,比较有名的有红河县甲寅长街宴、绿春长街宴、元阳长街宴。从2004年始,绿春县每年举办“绿春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宴席”,2010年绿春长街宴摆设3050桌,长达4000多米。2018年11月29日,绿春县将摆起4000桌哈尼长街古宴,与游客欢聚一堂庆贺丰收,感受传统文化,迎接哈尼十月年。[16]在每年十月,推出万人长街乐作舞表演,使民族传统舞蹈得到充分的展示。甲寅乡举办“十月哈尼长街宴”,把梯田观光、民族舞蹈展演、美食品尝等众多民族特色活动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业。2008年,红河县接待国内游客8.2万人次,国外游客31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89万元,随后游客逐年增长,到2017年,红河县接待国内游客已经达到73.99万人次,同比增长38%,海外游客达到1345人次,同比增长15%。所以将传统节日与旅游结合,穿着传统服饰,将最具特色的乐作舞进行推广,在游客众多的情况下,更容易感染更多的人,更易推广乐作舞,使乐作舞发扬光大。舞者大多都是女性,在这样的情境下,有利于妇女认识、学习乐作舞。由于考虑到乐作舞的健身价值,逐渐向广场舞靠近,以便于学习,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不能失去民族特色,在开发的同时要保护文化的真实性。[17]

四 结论

通过探讨哈尼族妇女传统体育及其传承路径,深入了解目前妇女传统体育的基本情况,通过资料搜集和实地调查发现,民族传统舞蹈已经运用于大众健身,深受广大女性喜爱,特别是乐作舞和棕扇舞已改编成大众可接受、易学习的广场健身舞,这为传承其他运动项目提供借鉴。传承路径多种多样,尤其是在政府主导支持下,抢救即将濒危的妇女传统体育项目,功不可没。

猜你喜欢
红河州哈尼族妇女
ABCG2、SLC2A9、SLC17A3和PRKG2基因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与哈尼族人群痛风的关系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创享空间
新时代红河州法治政府建设研究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说谎和开玩笑
当代妇女的工作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