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生 路 丹
1.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第二人民医院大外科,河南 漯河 462000;2.漯河市源汇区马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河南 漯河 462000
骨质疏松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代谢性骨病,主要表现在骨微观结构退化、骨组织量减少等病理变化。好发于老年群体,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群体骨折的风险也明显增加。桡骨远端骨折发生于旋前肌近侧缘以远位置[1]。发病率占临床骨折的10%左右,症状表现为手腕部活动受限、局部肿胀压痛,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2]。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多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外固定,如果复位不良需要及时改变手术方式,改为切开联合内固定,后者虽然可以为骨折愈合保持良好的复位条件,但是并不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方案促进骨折愈合一直是临床追求的重点[3]。传统中医学治疗骨伤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对于骨折患者,治疗原则宜活血化瘀、补肾强骨,尤其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更应该重视补肾生髓。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骨折(肾虚血瘀型)患者,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骨折患者112例,中医辨证为肾虚血瘀型,骨折类型为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其中对照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分布在40~75岁,平均为(62.8±5.7)岁;病程为1~8年,平均为(4.6±1.5)年;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A型患者27例,B型患者18例,C型患者11例;骨折部位左侧骨折29例,右侧骨折27例;保守治疗31例,手术治疗25例。观察组男31例,女25例;年龄分布在42~74岁,平均为(63.2±5.5)岁;病程为1~9年,平均为(4.7±1.6)年;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A型患者28例,B型患者16例,C型患者12例;骨折部位左侧骨折28例,右侧骨折28例;保守治疗32例,手术治疗24例。两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及处理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试验向我院伦理委员会申请,并获得批准。
1.2 诊断标准 入选患者符合《实用骨科学》[4]关于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骨密度检测(DEXA)提示骨密度下降,T≤-2.5。有腕部外伤史,桡骨远端有压痛,体格检查存在“餐叉”或“刺刀”样畸形,腕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受限,X线平片检查可确诊骨折的类型,必要时进一步结合CT、三维重建等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1.3 中医辨证标准 入选患者证型符合《中医骨伤学》[5]关于肾虚血瘀证的相关标准。肾虚血瘀证:腰部刺痛、腰膝酸软、局部肿胀、出血和刺痛,舌质紫暗,脉细涩或弦。
1.4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入选患者符合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肾虚血瘀型;②年龄≥60岁;③患者为闭合性骨折,并且为新鲜骨折,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血管、肌腱或神经等损伤。排除标准:①不符合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诊断标准和肾虚血瘀证分型标准患者;②患有血液、肿瘤及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③入院前1月接受其他骨质疏松相关药物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先由专业骨科医师尝试手法复位复位联合石膏夹板外固定,如果不能达到复位标准,再改用切开复位联合内固定。复位标准:掌倾角和尺偏角分别减少9°、3°,关节内骨折移位和桡骨短缩均小于2 cm。桡骨骨折复位后,进行充分固定,患者进入康复期,由专业康复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指关节、腕关节及肘关节的功能训练,训练应循序渐进,要根据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调整训练强度,4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补肾汤治疗,药物组成:熟地15 g,骨碎补15 g,枸杞20 g,女贞子20 g,白芍10 g,丹参20 g,川芎10 g,三七粉3 g。用法:上述诸药加水煎煮,煎取药液400 mL,分早晚2次口服,每次200 mL,4周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两组分别在骨折复位后2、4、8周进行影像学复查,采用骨折愈合评分系统(RUSS)对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价[6],得分越高表示愈合越好,并记录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疗效判定标准制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骨折愈合时间缩短1/3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骨折愈合时间缩短1/5以上,但是<1/3;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愈合时间未出现缩短或者延迟愈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1 两组RUS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经过8周治疗,观察组治疗后2、4、8周RU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2、4、8周后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高于对照组的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有2例出现腹泻情况,对症处理后好转。见表3。
组别例数骨折愈合时间/w RUSS评分/分 2周4周8周对照组565.61±1.633.74±0.366.27±0.397.25±0.42观察组565.28±1.47*4.41±0.40*7.15±0.33*7.88±0.28*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例数 中医症状积分/分 2周4周8周对照组5623.74±3.7620.27±2.1917.23±2.46观察组5624.81±4.10△19.45±2.23*15.83±3.18*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表3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临床上桡骨远端骨折与低能量损伤、骨质疏松等因素有关[8]。临床治疗原则为尽可能减少患者痛苦和促进骨折愈合,西医治疗采用复位联合固定,虽然能够顺利愈合,但是愈合时间往往较长,并且长时间伴随局部肿胀疼痛,加上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心理脆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9]。
传统中医学认为肾与骨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肾精充足,则骨生化有源,水谷精微濡养骨骼,筋骨强劲;如果肾精不足,骨髓生化乏源,筋骨失于濡养,腰膝酸软[10]。老年患者生理功能衰退,脏腑功能减弱,肾气亏虚,填精生髓乏源,老年患者骨折风险增加。骨折发生后,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患者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11]。所以,根据中医理论制定“补肾活血”的辨证施治原则。本试验研究采用自拟方剂补肾汤,方药中骨碎补,性温,味苦,具有温补肝肾的作用,三七粉,性温,味甘苦,具有消肿止痛、活血祛瘀的功效,二者共为君药。方中熟地黄、女贞子、枸杞、川芎、丹参为臣药,熟地黄、枸杞和女贞子可以填精生髓、滋补肝肾,丹参、川芎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白芍辅助解痉止痛、养血,上述诸药合用,共同起到补血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2、4、8周RUS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补肾方能够促进老年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的愈合。此外,观察组治疗后2、4、8周,中医症状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临床疗效为91.1%,优于对照组的78.6%,两组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在常规保守治疗或切开内固定基础上,给予中医汤剂补肾活血,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