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庆 张坤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是历史思维,只有通过历史教学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个性和持续发展。故历史教学应该基于学科特点,培养并提升学生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发展性思维是未来发展必需的三大思维。教学实践中,教师有必要聚焦三大思维的培养与提升,关注学生学习与思考历史的过程。为此,笔者提出“历史议题教学”的主张。这个主张表现为四个要点:第一,教学准备要选择“真实性历史情境”,充分设计;第二,教学过程要基于学生学习历史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发展性任务”,充分活动;第三,教学活动要依托“发展性任务”进行“多元意义协商”,促进全体学生的充分理解;第四,教学评价环节要以学生的“创造性应用”为标准,实现充分反馈。四个“充分”或称为“历史议题教学”的四个要素,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孤立理解,而要进行立体式架构。[2]教学实践中基于历史议题的教学,主要指向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发展性思维的培养与提升。如何通过“历史议题教学”提升学生的三大思维,本文以张坤玲老师执教高中人教版《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课中的教学片断为例作简要分析。
为使教学实践精准指向“历史议题教学”研讨,我们在教研准备阶段,首先整体上分析了课例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课例内容和必修一第六、七、八单元,必修二第四、五、八单元,必修三第六、七单元都有联系。但是,从选修课程学习重点看,本课教学应聚焦于人物历史贡献及评价。课前访谈得知,当前高中生对伟人邓小平的了解主要集中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国两制”、邓小平理论等概念层面,缺乏对人物及时代的全面性把握和思考。如何使人物立体丰满,让学生透过人物理解时代。研究学情、课标和教材后,我们从个人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视角设计了教学中心议题。伟人邓小平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从屈辱落后到新生强盛的历程。他不仅是革命家,更是在二十世纪后期改变中国命运的总设计师。他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规划,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与不断创新的精神。通过研讨,我们把本课中心议题设计为“求实和创新”。创设“真实性历史情境”,在选取课堂教学史料方面,为避免呈现单一的文字材料,我们采用了视频、数据图表、历史图片等多种素材增强历史学习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并以此设计学生学习的“发展性任务”。总之,课前研讨准备,都是为了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三大思维品质。
一、培养批判性思维,促进理性思考
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不是历史教育可有可无的一个目的或任务,而是历史教育的任务中基本的方面和特质”[3]。历史学科的批判性思维,主要表现在能够客观理性地评价和判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形成自己的理性观点和历史解释。历史学科基于议题教学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关键要精心选择具有评判性、批判性的史料,进而引领学生依据客观史实来分析论证。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处处焕发生机。但是,经济特区设立初期,有人质疑“深圳只有红旗没变,其他都变成资本主义的了”。为反驳并批判这种观点,我们提供了以下三则情境材料:
材料一:
1985年9月23日美国《时代》的封面图片。封面标题是Moving Away from Marx,意为“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封面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以及高楼大厦和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材料二:1990年,东欧开始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局势也陷入动荡,到年底也解体了。美国一些“战略家”认为中国也挺不了多久。一时间,“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
——钟之成《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
材料三:面向未来,要在深入总结评估的基础上,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加强统筹谋划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水平,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习近平《把自贸区建成改革开放新高地》(2018年10月讲话)
上述材料围绕议题,选取几个时间节点,从不同角度提供了思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真实性历史情境”。根据情境,围绕议题提出四个有梯度的、开放式问题作为促进历史学习的“发展性任务”,推动学生对时代问题的思考。
任务1:1985年美国《时代》杂志“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说法符合实际吗?为什么?
任务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崩溃论”的出现,说明西方对中国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任务3:邓小平是如何回应西方“中国崩溃论”的?说明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任务4:结合上述材料,思考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的关系,思考如何评价我国的改革开放。
学生基于史料进行了多元化的意义协商,他们思考的过程就是“史料实证”的过程,任务设置指向历史批判性思维的提升。在全球化背景下,从中国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是对邓小平求实精神的最佳诠释。学生们通过教师所创设的“真实性历史情境”,融入历史与时代的思考,探讨过程呼應了教师教学设计所指向的“家国情怀”培育目标。
二、培养创新性思维,打破思维定式
创新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固有思维模式,从新角度,用新方式思考问题,得出具有创造性结论的思维方式。在历史议题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基于教学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即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分析与解释,勇于提出自己的认识。这是因为“历史不是单一的线性结构、本身隐含着多种结论,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就会看到不同的结论”[4]。当然,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提出多少与众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培养学生那种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相结合,成为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的创新“设计师”。我们围绕中心议题,以“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为线索,选取了以下两则文字情境材料。
材料四: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五: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根据情境材料,我们围绕中心议题“求实和创新”,设计了三个“发展性任务”供学生思考探讨。发展性任务指向学生对邓小平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和贡献的深度理解。
任务1: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任务2:据材料二,说说邓小平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是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任务3: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应该怎样认识和处理经典理论和具体实践之间的关系。
邓小平对中国国情的清醒认识,是中国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有力理论依据。他的睿智和卓识为中国找到了富民强国的道路,引领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方向。在实践探索中建设社会主义,“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精神至今仍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学生在“多元意义协商”中理解邓小平历史贡献的同时,对邓小平的创新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同。这一议题探讨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意义,一是能够从邓小平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中感悟创新思维的意义和方法,二是设计的问题是开放性的,学生能够在问题探究中创意创新,生成和表达自己的感悟和认识。
三、培养发展性思维,学会发展地看问题
发展性思维是指在动态环境下形成的动态思维方式,是以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历史学科中的发展性思维,主要是能够从当时的背景来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现在、思考未来。历史议题教学,要基于历史思维的“时空观念”来思考问题,要引导学生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分析和看待历史事物,善于联系历史,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社会现实生活。
事实上,历史议题教学培养学生发展性思维,就是运用唯物史观进行科学的“历史解释”的过程,能引发学生对历史阶段性和规律性特征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思辨性地理解历史发展的本体。因此,在最为重要的人物评价教学环节,我们围绕中心议题,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为线索,设计了以下表格作为教学支架。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表格,引导思考“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通过议题探讨,总结规律并归纳启示。
学生合作完成表格,比较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足迹,并基于发展性思维理解他们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为取得革命胜利、实现人类大同的理想与追求。经过简短讨论,学生发现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理解了顺应历史潮流的人物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聚焦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学生从历史纵向发展中,深刻感受到邓小平同志崇高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风范及与时俱进的人民情怀,邓小平同志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贡献必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这些情感体验促进了青年学生对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同志全面、正确的理解与评价,激励他们深刻认识到他们对这个伟大时代应有的责任担当。
总之,历史议题教学展开的探讨活动,不仅要引导學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更要“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发展性思维。引导学生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来认识当今的现实问题。除了课堂教学,还要通过历史议题拓展学生课外的创造性应用。例如,我们布置学生在课后以“春天的故事”为主题,从自己身边选取一个人群,调查人民对邓小平缅怀,或者搜集有关邓小平的历史活动图片,深入理解他的生平事迹并编制邓小平活动年表。这种过程性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对三大思维在新情境下的“创造性应用”。目前,“历史议题教学”仍是一种笔者在区域教研探索中的教学主张。不过,实践证明历史议题探讨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升学生批判性、创新性、发展性思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教学也增强了实证性、互动性和思辨性,使历史课成为吸引学生认识世界、思考未来的窗口。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6页。
[2]黄天庆:《议题与实证: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年第11期。
[3]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4]钱乘旦:《发生的是“过去” 写出来的是“历史”——关于“历史”是什么》,《史学月刊》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