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丽
【摘要】《语文課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小学中年级学生正处于培养这种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的起步阶段。但据笔者在大量的课堂观察与调研中发现,小学中年段的学生由于受性格、生理、思维等发展特点的制约,“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发展不足。因此,笔者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形成,研究多种适合学生发展的阶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为一线教师中年段的教学有效性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
【关键词】自主;合作;阶梯;载体
合作学习是当今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深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理论研究,能有效帮助学生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小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年级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转折点,无论是思维、表达、合作等方面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至关重要,因此,笔者聚焦小学中年段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从而提高中年级的课堂效率。
一、研发“合作锦囊”,让学生学会“合作”
针对中年级学生存在不知道如何合作、“伪合作”“假热闹”等现象,笔者在班级进行了“设计—观察—改进—实践”的循环操作,研发了适合各种教学难度的“合作锦囊”:(1)内容较为基础、简单的任务时,由小组长组织,根据导学稿进行学习任务的检查、学习;(2)面对难度不大的内容时,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同组都不能解决问题时,可请教相邻小组或全班;(3)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时,小组长让组员各抒己见,教师适时介入,适当指导后再在组内进一步消化。在长期讨论、碰撞的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得以发展。
二、搭建“自学”阶梯,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在“一日教研”的实践下,笔者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设计了适合中年级学习能力的导学案。在设计导学案时,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左边为内容,右边为学法指导,如,想象、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等;导学案还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个性、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导学案的情景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搭建思考的阶梯,促进探究能力的生成
中年段是构建阅读思维的重要转折点,许多学生面对课后的思考的问题往往觉得无从下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年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此阶段,学生更倾向于直线、直观、形象的思维,少数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教师应为学生的思考搭建一个平台,为学生构建思维的框架。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证明,导学案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思考、探究的重要载体。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是开启学生“探究”大门的钥匙。通过课堂实践,笔者制定了“3+3+3”引导策略:第一个“3”指备课时与教材的三次对话;第二个“3”指课堂上巡查、倾听、应对的“三步曲”;第三个“3”指应对的“点拨、串联、发散”三个策略。“点”,即“指点”。在学生困惑不解的疑难点上指点学生思路,让学生从毫无头绪的困惑中走出来。“拨”,即拨乱反正和拨开云雾见青天。在学生讲错的地方,“拨乱反正”,让学生走出误区。在学生模糊不清的地方给学生一些引导和启发,让他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串联”,即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发言串联起来,把学生与教材串联起来,把现在学的知识与以前学的知识串联起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最难做到的,也是最需要做到的就是——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发言串联起来。这样才能触发学生的智慧碰撞。“发散”是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以“一石激千浪”,引发思维碰撞的火花。
四、提供表达的“脚手架”,提升中下生的自信
中下生在表达的时候往往不够自信,如果能给他们提供表达的脚手架,他们会更有信心去表达。1.让他们看着导学案说答案、看着书本的笔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比较容易促进他们去表达;2.活用板书,理清表达思路。对于一些逻辑性思维比较强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并用板书把逻辑理顺清楚,这样有了板书,中下生也会大胆地表达;3.巧用思维导图,让表达更自信。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协助,有利于学生对其所思考的问题进行更加系统的分析与表达,有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借助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表达的学生讲得有条有理,听的学生也非常地投入。学生能否有序、有质地表达自己对所学的感受、收获,这不正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吗?如果连中下生都能自信大方地表达,这不正是一堂高效的课堂吗?
参考文献:
[1]史顺武.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A].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七卷)[C],2017.
[2]高云芳.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九卷)[C],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