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婧颖
【摘要】网络、虚拟现实、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以其图、文、声、像、光、色并茂的特点把初中音乐教学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巧妙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态度,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核心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音乐教学;有效融合;音乐鉴赏能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音乐学科要“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1]。因此,初中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已经被广泛应用。网络、虚拟现实、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以其图、文、声、像、光、色并茂的特点,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把初中音乐教学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初中音乐教師要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让音乐鉴赏教学更加生活化,更加多元化,更加美感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核心目的。
一、电影《音乐之声》音乐简介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是美国电影史上最成功的音乐电影之一,是一部以音乐、家庭和爱情为主题的电影。影片主要讲述活泼善良、天性自由的实习修女玛利亚到萨尔茨堡当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上校家当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作为音乐电影,影片用音乐串联故事,音乐不仅将故事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而且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让影片深深地走进人们的心灵。
《音乐之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至今仍在传唱。比如,影片的序曲《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它洗涤着人们的心灵,表达着主人公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为影片奠定下了情感基调;由修道院院长和修女们演唱的诙谐幽默的歌曲《玛利亚》(Maria),向观众表述了女主角玛利亚的性格特征,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为玛利亚离开教堂到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埋下伏笔;在去上校家当家庭教师的路上,玛利亚演唱了歌曲I Have Confidence,表现了玛利亚抛去对未来的担心和顾虑,重新获得勇气的内心独白;在雨中,上校的大女儿和邮递员以歌舞传情,深情演唱的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表现了上校的大女儿对邮递员的美妙初恋情怀和依依不舍的感情;雷雨交加的夜晚,歌曲My Favorite Things不仅驱走了孩子们的恐惧情绪,还迅速拉近了玛利亚和孩子们的距离,孩子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了心灵如音乐般美丽的玛利亚,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玛利亚在草地上教唱欢快的歌曲Do-Re-Mi,至今还是音乐初学者必学的歌曲;为了欢迎男爵夫人,玛利亚和孩子们演唱诙谐、欢快的《孤独的牧羊人》,已经成为多个国家音乐教科书的经典歌曲;在介绍男爵夫人的舞会上,上校和玛利亚在一曲奥地利民间舞曲Laendler中共舞,上校与玛利亚在跳舞过程中了解到对方心意,彼此感情迅速升温;影片末尾上校再次怀抱吉他深情弹唱《雪绒花》(Edelweiss),不仅是对故事情节的解释,而且对整个影片起到了渲染、烘托作用,让主人公对祖国的眷恋和深情深入人心……
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音乐与视觉影像的完美结合能给观众带来美感和巨大的震撼力,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音乐教学有效融合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措施
1.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网络、虚拟现实、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最大特点就是图、文、声、像、光、色并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出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目的。
在进行电影《音乐之声》音乐赏析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的序曲The Sound Of Music视频作为课前导入。奥地利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女主人公优美歌声一下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不仅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而且让学生沉浸在歌曲的旋律中,唤醒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选择性播放雨夜中上校的大女儿和邮递员深情演唱歌曲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的歌舞片断,十六岁少女对初恋的美好情怀立刻感染了学生们。
影片插曲Do-Re-Mi是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就学习过的歌曲。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玛利亚在草地上教7个孩子唱这首歌的视频,让学生重温这首经曲儿歌。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棱说过:“进入人类理性的所有一切东西,都是通过感觉现实的。”[2]教学情境的最大作用就是可以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场景之中从已知世界进入未知世界,感知、体验未知世界所蕴含的奥妙,从而得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具体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图像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中,感受音乐的美,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借助信息技术,挖掘音乐背后的故事,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
音乐的创作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如果单纯听音乐,学生很难理解音乐的内涵。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赏析教学时,要挖掘音乐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更多历史、文化知识,扩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快捷地收集到音乐创作的背景资料。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挖掘音乐背后的故事,让学生理解音乐更深刻的内涵。
电影《音乐之声》讲述的是修女玛丽亚成为奥地利海军上校家的家庭女教师之后 ,不仅教会孩子们唱歌、游戏,而且用音乐融化了上校冰冷的心,收获了幸福爱情的故事。影片是以1938年德国纳粹占领奥地利为社会历史背景的。因此,电影《音乐之声》的音乐是有奥地利风格的传统民族音乐背景的。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奥地利民族音乐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赏析《音乐之声》里的音乐。比如,影片末尾,上校为了摆脱德国纳粹的控制不得不离开奥地利前往瑞士。因此,上校在音乐节上再次怀抱吉他深情弹唱《雪绒花》(Edelweiss),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限深情。
《雪绒花》(Edelweiss)的旋律具有濃郁的奥地利民歌风格,它体现出奥地利民歌的特点:比较强调音乐的感官性,节奏优美动听,富于情感表现。歌曲把雪绒花拟人化,让它具有高尚的品格和人类的情感,通过雪绒花保佑自己的祖国永远顽强、平安。
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其他奥地利风格的传统民族音乐,与《雪绒花》作对比,让学生对奥地利民族音乐有更多的了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音乐赏析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音乐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而且达到了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目的。
3.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多种音乐风格的比较,拓展学生对音乐的认知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特色,造就了精彩纷呈的音乐世界。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各种风格的音乐进行对比,让学生记住不同音乐风格的区别,感受、体会不同音乐风格的美,从而拓展学生对音乐的认知。
电影《音乐之声》的音乐大多是奥地利风格的传统民族音乐,非常具有民族特色。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播放其他民族的音乐与之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不同音乐风格的魅力。比如,《孤独的牧羊人》是电影《音乐之声》中非常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它采用了瑞士民间音乐“约德尔”风格写成,歌曲轻快活泼。“约德尔”是欧洲民间音乐的一朵奇葩,是流行于瑞士、奥地利等国家山区的民歌,曲调一般都比较高昂活泼,非常有感染力。教师在进行《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的赏析教学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播放其他瑞士民间“约德尔”歌曲,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使学生更理解“约德尔”这种音乐形式和特色鲜明的演唱方法。
4.借助信息技术,尝试简单的音乐创作,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表,计算机音乐制作软件已经渗透到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制作领域。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计算机音乐制作软件带领学生创作简单的音乐,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和音乐素养。
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Do-Re-Mi,旋律非常简单、明快。教师在进行Do-Re-Mi歌曲音乐赏析教学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模仿Do-Re-Mi的旋律创作简单的乐曲,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创作音乐的快乐,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日益紧密。初中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图、文、声、像、光、色并茂的特点,将信息技术深度地、有效地融合进音乐课堂当中,这样不仅创新了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使音乐课堂生活化、多元化、美感化,而且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觉、听觉体验,让学生更容易体会音乐的深层内涵,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姜勇,宋玲.浅论情境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M].中学教学参考,2019(09):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