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误杀》的空白美学效应分析

2020-05-06 09:22李颖
青年文学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审美

摘  要:“空白”就是指文学文本中未实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们是本文已实写出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空白”理论广泛地存在于诗歌、书法、绘画、戏剧等各艺术领域,贯穿于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的整个过程中。影片《误杀》在原版的基础上做出改动,成功运用“空白”理论,增加了影片的悬念,升华了影片主题,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使受众充分体会到影片的弦外之音和味外之旨。

关键词:空白;意义生成;审美

作者简介:李颖(1994-),女,汉族,辽宁朝阳人,渤海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3

影片《误杀》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由柯汶利执导。影片主要讲述李维杰与阿玉的大女儿平平被警察局长拉韫的儿子素察强暴并录下视频,素察在利用视频威胁平平和阿玉的过程中被平平用木棍误杀。李维杰为了维护女儿,保护家人。用电影里学来的反侦察手法,在时间和空间的交错缝隙中,伪造不在场证明,与警方斗智斗勇的故事。《误杀》上映四周就成功突破十亿票房,获得了极高的口碑。影片的成功离不开导演对空白美学的应用。在电影中,“空白”艺术手法是意象传达的重要表现手法,它所造成的虚境与具体可感的形象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艺术形象体系和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一、中西方的空白理论

“空白”理论历来是中西文论的重要研究范畴,其美学价值和意义受到中西方文艺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中西方因为文化背景等差异,对“空白”理论的理解有着各自的内涵与特色,但从作者与读者两个方面,却有着相同的理解。就作者而言,极力追求“画外音”的广阔与丰满,尽力给与读者最大限度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启发读者进行想象和联想,引起读者共鸣,达到让读者自己填补空白、自圆其说的艺术效果。而对于读者来说,则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感受去想象、补充和再创作,最大限度地还原作品的“画外音”来填补和把握作品中的“空白”,充分领会作品的弦外之音和味外之旨。

(一)西方空白美学理论

波兰现象学家罗曼·英伽登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把“空白”概念引入西方文艺理论中。他认为文学艺术作品包含“不确定点”和“空白”,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具体化”。“具体化”就是指读者凭借联想和想象对文学艺术作品中存在的未定点和空白的一种填补活动。英伽登认为,一部具有肯定价值的文学作品,它的每一个层次都具有特殊性质。“它们是两种价值性质:具有艺术价值的性质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性质。后者在艺术作品中以一种潜在状态呈现出来。”①而审美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审美主体的鉴赏活动,读者通过“具体化”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伊瑟尔在《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明确提出了“空白”的概念。认为本文中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是联结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是前者向后者转换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作品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因而未定性和意义空白就构成了作品的基础结构,这就是所谓的召唤结构。②审美主体不再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参与到作品的意义建构中,获得审美审美愉悦感。

海明威在他1932年发表的《死在午后》中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则”也称“八分之一原则”。海明威认为“一座冰山的仪态之所以庄严,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如果一个作家因为不懂而采用省略的办法,那他只是在自己作品中留下了空缺。如果一个作家因极少尊重写作的严肃性而迫不及待地要人们知道他是受过正规教育的,是有文化的,或有教养的,那么,他只不过是一只鹦鹉罢了。”③所谓的冰山原则,就是以可见的八分之一唤起不可见的八分之七,在作品中留有空白,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以想象来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力求以有限的文本容量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使作品更具底蕴与内涵。

(二)中国空白美学的体现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和一”的宇宙观,“虚”与“实”“有”与“无”都是中国传统哲学孕育下的产物。早在商周时代的《易经》中,就有关于“阴”、“阳”的理论,认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为阴阳交替,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是也。在“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论述中,“形而上”是指超越事物的现象、形体的抽象的思想观念,即“道”,而“形而下”是指表现为现象、体的事物的具体物质形态,即“器”。这种观念认为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之上还有无形的思想观念或法则,这表明我们的先人已经意识到了“无”的存在。“空白”并不是真正的空无一物,而是讲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以有限的時间、空间传达无尽的意蕴。“虚实”一词,源出于《战国策·西周》:“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先秦时期,老庄学派在论述有与无的关系时,已反映出虚与实的思想。老子提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朴素的认识到了“有无相生”的辩证关系。儒家也认为宇宙是虚实的结合,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认为“美”是“充实”,“大”是“充实而有光辉”,但是并不能一味地留于“实”,而要从充实达到“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的虚,才是美的最高境界。

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的意义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作品本身所特有的,另一方面是鉴赏者所赋予的。读者的欣赏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过程。我国当代学者朱立元对英伽登和伊瑟尔的“空白”概念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指出文学作品不仅存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也体现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电影作为结合音乐、舞蹈、绘画、戏剧和雕塑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第七艺术”,其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参与。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结合空白美学理论,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使影片主题更加鲜明、结构更加完整、内容更具条理。

二、影片《误杀》中的“空白”

由于影视艺术的直观性和再现性特征,留给观赏者的想象空间较少。但《误杀》通过设置悬念、伏笔、音画错位,巧妙的利用“空白”艺术,将影片的审美空间与审美意境拉到最大化。隐藏李维杰转移尸体的重要情节,对观众关心的素察死因以及最终的藏尸地点等重要问题不做正面说明,而是利用细节上的暗示引导观众自行想象,利用声音与画面的错位,避开对主人公行为的评判,将道德审判权全权交予观众,无不体现着“空白”艺术的召唤性与自主性。

(一)悬念

在电影艺术中,对于“空白”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在画面构图、声画色彩、人物对话等方面都有体现。影片《误杀》并未采用常规的叙述手法,而是运用倒叙的叙述手法,使得影片开场与结尾相呼应。叙述视角并非都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而是有所保留,因此有一些情节上的“空白”,增强影片的吸引力,使剧情更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影片中最大的一处“空白”是李维杰偷偷将素察的尸体转移,因为这一情节的“空白”,在警方找到最初的埋尸地点进行挖掘的时候,按照常规思维,观众多会认为真相即将被揭开,从而为主人公李维杰一家的命运感到紧张、担忧,曾强叙事的紧张度。但最后的结果是警方挖掘出来的竟然是一只羊的尸体,导演巧妙的利用“空白”艺术,使影片充满悬念、不确定性,给观众带来紧张、刺激之感。

影片的结尾,李维杰投案自首。但在监狱里的李维杰最后的眼神却耐人寻味。影片开场李维杰和店里的伙计黄毛预谋越狱,逃出监狱后的李维杰在棺材里点亮火柴的一瞬间,发现身边一同越狱的黄毛早已死亡。影片结尾则是同样的场景,店里的伙计黄毛推车经过打翻了一个装满落叶的筐子,这与影片开场时的情节完全一致。至于李维杰是否越狱,越狱后是否被闷在棺材里窒息而死,李维杰为何越狱?是警察局长拉韫夫妇并未真正的释怀,想要伺机报复李维杰?李维杰的家人是否安全?抑或是影片开场的越狱情节只是众人的想象?导演将这些问题交给观众解读,为影片和受众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实现了影片意义的多元化。

(二)伏笔

影片《误杀》在素察的死因上做了模糊处理。在原来的版本中素察的死因为击打致死,而国内翻拍版本并未明确交待素察的死因。从影片的表义层面上看是被击打致死,但许多细节上的安排似乎在暗示观众素察的真正死因是活埋致死。如素察与阿玉母女在仓库打斗与李维杰观看拳赛两场戏,导演运用交叉蒙太奇的方式呈现。李维杰在观看泰拳过程中向身边的人解释吞舌,以及后来在仓库询问妻子素察死时是否有血迹等情节,可以投射到李维杰已经察觉到素察当时只是被打晕,而素察的真正死因其实是活埋致死。影片开场李维杰被活埋也与此相呼应,可以解读为素察的父母采取同样的手段为儿子报仇。但也有一些受众认为这些细节上的联系被夸大,素察被活埋致死的说法过于牵强,这些细节上的安排只是为了渲染气氛。对素察死因上的“空白”,增强了影片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观众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参与到影片的二次创作中。

影片到最后都没有交待素察的尸体被藏在何处,李维杰在被记者询问藏尸地点时选择沉默。警察局最后虽然找到了素察的尸体,但并未公布出来。这处“空白”可以说是影片最大的模糊之处。结合李维杰承包了新警察局的网络线路安装的工程以及李维杰看到地底大坑的特写镜头,有观众推断素察的尸体就在新警察局的地下。也有观众认为,尸体目标较大,不便搬运,因此尸体应在原墓地主人的尸体之下。另一种看法认为尸体被埋在李维杰家的花园里,因为女主人多次在花园里施肥,为的就是掩盖尸体腐烂的气味。还有观众认为尸体被藏在寺庙,因为和尚第一次接受了李维杰的布施,而在知道了真相后,拒绝了李维杰的第二次布施。以上的种种解读都有合理之处,“空白”使每一位受众都可以参与到影片的再创作中,也使影片更加值得回味。

(三)音画错位

音画错位是指声音层面的“空白”。在电影叙事过程中,声音与剧情发展应时时应和,即声音和画面要统一。但有时创作者为了追求艺术效果,会故意舍掉声音,创造“静场”效果。在《误杀》正片结束前的最后一个镜头,是记者对颂恩大叔的采访,“先生,您怎么看待李维杰这个人?”颂恩大叔面带笑意即将开口,观众却无法知道他说了些什么。颂恩大叔一直认为李维杰是一个好人,但这个“好人”却利用周围人的善意和正义来隐藏自己犯罪的事实。知道真相的颂恩大叔是否会感到善意被利用,正义无处安放,还是会理解李维杰作为一名父亲的良苦用心。抑或是颂恩大叔早已知道真相并预料到最后的结局。他为李维杰做的一切是在暗中帮助这个起初美好的家庭。在法律和道德之间颂恩大叔该如何抉择?他最后的笑到底代表了什么?此处的“空白”彰显了导演的良苦用心,使整部影片的格局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在问颂恩大叔,同时也是留给每一位观众的思考题。

三、影片《误杀》中“空白”的艺术效果

《误杀》的成功与“空白”的巧妙运用密不可分。悬念的设置使得影片情节波澜起伏,增强了叙事的紧张感,将观众深深代入影片之中,如身临其境般的參与到影片中来,心情随着情节发现而跌宕起伏。对观众关心的素察死因与藏尸地点的“空白”处理,极大的激起了观众的好奇心,观众为填补这些“空白”,从而更加细心得观察每一个细节,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影片的意义生成中来。影片最后,颂恩大叔声音上的“空白”,既为观众留下了解读的空间,又引发了观众的深层思考,深化了文章主题。

(一)悬念迭起

《误杀》对“空白”这种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是影片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悬念的设置增强了影片的紧张感,观众完全被代入其中,心情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跌宕起伏。李维杰转移尸体的情节是整部影片中最大的“空白”,这个情节被导演完完全全的隐藏起来,就连李维杰的家人都不知情。因此警察开棺验尸的情节成为全片的高潮,因为转移尸体这一情节的“空白”,加之导演利用快慢镜头的交替将影片的紧张气氛推到了高潮,在所有人都觉得真相即将大白之时,警方挖出来的竟然是一具羊的尸体,巨大的反差感使观众的观影体验充满刺激之感,又使影片情节波澜起伏,打破了观众既定的期待视野,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合理的设置“空白”,为受众留下适当的想象空间,邀请受众参与到影片意义的建构中来,既使审美主体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又实现了审美价值的最大化

(二)受众的积极参与

印度版本的《误杀瞒天记》剧情略显拖沓,矛盾冲突不明显。《误杀》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几处改动可以说是锦上添花,原版中素察偷看平平洗澡并拍下视频的情节被改编为素察强暴平平并录下视频,改动后影片中的矛盾冲突加剧。另一处改编是将素察的死因和藏尸地点做模糊处理,改编后的《误杀》较原版多了“空白”之处。原版中素察的死因为击打致死,藏尸地点为新警察局。而改编后的版本并未明确交代素察的死因与藏尸地点,而是化实为虚,化明为暗,以间接的方式暗示观众,召唤观众以自身的理解填補“空白”。改编后的版本为观众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实现了对审美主体悬而未决的感知长度的成功延续,以想象的冲突为动力,使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影片意义的构建中,使得影片意义不再单一,而是在双向的交流中趋于完善和多元化。观众在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创造者,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感和成就感,产生更为深刻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三)深化主题

影片结尾处利用音画的错位,对颂恩大叔的回答做了“空白”处理。颂恩大叔到底说了些什么,他在得知真相后是如何评价李维杰的。在道德与法律、亲情与人性之间他该如何抉择?此处“空白”的设计,既为观众留下了想象空间与自主抉择的权利,又深化了影片主题。此外,原版与改编后最大的不同是李维杰的结局。原版中的李维杰最终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而《误杀》中李维杰最终向警方自首。那么影片开场与结尾的越狱情节,到底是李维杰的想象还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李维杰是否越狱,为何越狱,越狱是否成功等都是导演精心设置的“空白”。因为观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总是不自觉的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对影片中的“空白”处进行想象,对影片的内容和主题进行拓展与补充,赋予作品更多的新意与价值。此处“空白”的运用深化了影片主题,亲情、人性、善恶、权利、道德、弱肉强食的生存法无不暗示着现实的残酷,社会的黑暗。

在影视作品的传播过程中, 受众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 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合理的利用“空白”,才能真正发挥艺术作品的社会作用和美学价值。“空白”理论无论是在中国或者西方的文艺理论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的“阴阳”、“虚实”理论,西方文艺理论家英伽登、伊瑟尔以及作家海明威等的理论观点,无不体现着“空白”是艺术的必然。影片《误杀》对“空白”手法的运用是其成功的关键,利用情节上的“空白”制造悬念,使影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利用伏笔设置线索上的“空白”,为观众留有再创造的空间,使观众主动的参与到影片的意义建构中来,挖掘影片的深层意义,使影片意义更加丰富多元。利用声音层面上的“空白”,避免表达自身的主观评判,将决定权交予观众,既为观众了联想空间,又引发了观众的深刻思考,深化了影片主题。

注释:

①[波]罗曼·英伽登《对文 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陈燕谷 晓未译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第11页

②[德]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应》[M]金元浦 周宁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11页

③[美]海明威《死在午后》[M]金绍禹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版 第193页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概论新编》[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

[2]涂年根《叙事空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5

[3]史可扬《影视传播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

猜你喜欢
审美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浅析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心理定势
论紫砂壶创作中的审美价值
探索材料延伸出的审美方式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
敦煌艺术考察所感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