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
摘 要:《孔子诗论》的文艺思想主要分为诗言志、诗言礼和诗言情三个部分的内容,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其中的主“情”观念肯定了诗歌的性情价值,体现了高度的时代特征。主“情”观念在《孔子诗论》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并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试从《孔子诗论》中的主“情”观念进行具体分析论述。
关键词:《孔子诗论》;言志;性情;礼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01
《孔子诗论》的诗学观念主要围绕诗言志、诗言礼和诗言情三部分内容展开。《孔子诗论》第一简明确表明了“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意”的观点。在“诗言志”方面,其背景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希望实现自己“复礼正乐”的政治理想,而诗歌作为寄托其“志”的重要载体,成为了 孔子“礼”的情感抒发。[1]如第二十二简中“《文王》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吾美之”等句均有明确体现。从孔子“中庸”的美学批评尺度来看,诗所言的“志”是倾向于“情”的,因此“情”与“志”在《孔子诗论》中是相统一的,孔子所论的“美与善的和谐”,即为诗歌美学上的“情”与“礼”的统一。[2]因此,“志”是孔子诗学中“情”的理性表达。就“诗言礼”而言,《孔子诗论》中的“礼”一方面是基于实现“天下大同”提出的社会思想。另一方面则是一种“理性”的道德规范。就“诗言情”而言,首先《孔子诗论》肯定了大量以抒发性情的诗歌,其次提出了以“礼”约束“情”的思想,另外还体现了孔子以“情”论诗的诗歌评价标准。
一、诗以表“情”
就《孔子诗论》全文来看,千字左右的文本就有多处提到“情”字:
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第一简)
《燕燕》之情, 害(曷)曰:终而皆贤于其初者也。(第十简)
情,爱也。《关雎》之改(怡),则其思益矣。(第十一简)
“情”即人的情感或情绪,此外,在《孔子诗论》中涉及敬、爱、思、悦、恶、怨、喜、善、好、忧、泣、愿、悲等表达情感的词共出现六十余次,如第十八简中“因《木瓜》之报,以喻其怨者也”的“怨”,第二十一简中“《猗嗟》,吾喜之”的“喜”等,这些涉及词使得《孔子诗论》体现出浓郁的主“情”、重“情”色彩,且孔子并未對这些“情”作狭隘解释,而是从男女之思、亲人之情、物欲之思等各方面的善恶情欲来诠释,赋予了“情”以人性本能的意义。
除此之外,《孔子诗论》中还多次提及“民性固然”,认为“民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性情,这与《性情论》中“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的“性”相统一。
二、以“礼”节“情”
虽然肯定性情的价值,但《孔子诗论》并不肯定情欲的放纵,在礼崩乐坏的社会中,孔子期望对《诗经》的阐释达到“礼”与“情”的有机统一以发挥礼乐的教化功能,即用“礼”来节制情感,达到“发乎情,止乎礼”的结果。如,第十简中“《关雎》以色喻于礼”,第十一简中“《关雎》之改,则其思益矣”等等。这一系列的描述都体现了孔子以“礼”节情的思想。
此外,《孔子诗论》中还流露出明显的尊王观。如第五简中“《清庙》,王德也,至矣! 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蘗”,第二十一简中“《文王》吾美之”等句,都体现出孔子对于先贤圣君的高尚德行,而对于昏君孔子也未直接批判,如第八简中“《十月》,善谝言; 《雨无正》、《节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小旻》,多疑矣!言不中志者也。《小宛》,其言不恶,少有危焉。《小弁》、《巧言》,则言谗人之害也。”孔子将昏君昏庸的原因归于听信小人的谗言而非他们自己,也可见其复礼正乐的诗教观念[4],是一种迂回的以“礼”节“情”的结果。
三、以“情”论诗
在《孔子诗论》中,孔子大量运用了情感性词汇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阅读感受。如第二十一简的“《宛丘》,吾善之。《猗嗟》,吾喜之。《鳲鸠》,吾信之。《文王》,吾美之”。第二十二简的“《宛丘》曰:‘洵有情,而无望。吾善之。《猗嗟》曰:‘四矢反,以禦 乱。吾喜之。《鳲鸠》曰:‘其仪一兮,心如结也。吾信之。《文王》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吾美之。”其中的“善”、“喜”、“信”和“美”皆是孔子以第一人称对诗句的直接情感表达,体现了《孔子诗论》鲜明的以“情”论诗的特点。
除此之外,《孔子诗论》中还有大量从情感角度出发对《诗》进行审美评价的例子,如第三简:“多言难而怨悱者也;衰矣,小矣!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俗焉,大敛材焉;其言隐,其声善。”其中,以“怨诽”概括《小雅》,正是对楚竹简“多言难而怼者”发展。“怨诽”与“怨怼”同义,皆为怨恨意。此正是《小雅》中衰世篇章的基本特征。[5]《孔子诗论》的以“情”论诗,在文本的表达和接受两方面都肯定了情感的审美判断价值,呈现了主“情”、重“情”的倾向。
参考文献:
[1]杨铁梅.《孔子诗论》论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8(03):68-71.
[2]高华平.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其作者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5):55-60+87.
[3]陈桐生.《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J].文艺理论研究,2003(05):69-74.
[4]赵强,王确.从“言志”到“吟咏情性”:先秦文化、哲学与诗学观念的演进[J].当代文坛,2011(3) : 32-35.
[5]谭德兴.论《孔子诗论》的情性 观[J].武陵学刊,2011,36(01):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