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留守儿童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2020-05-06 09:09陈晨
艺术评鉴 2020年6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

陈晨

摘要:留守儿童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群体,其所产生的问题也成为独特的社会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政府、学校、社会以及家庭都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系统、复杂的过程。本文从音乐教育角度入手,试图探索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有益帮助。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学校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6-0120-02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留守儿童开始大量出现。由于诸多原因不能举家全迁,子女只能留在原住地,导致其后代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者一方外出务工,由父母一方、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代为监护,未满十六周岁的儿童。据统计,201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到697万余人之多,虽然近几年子女随迁、父母返乡创业等原因,留守儿童的数据与2016年全国摸底排查的902万余人相比下降了22.7%,但数量仍很多。其中96%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看护,剩下的4%农村留守儿童由其他亲戚朋友监护。[9]各省市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与全国基本一致,6-13岁儿童规模最大,已超50%之多。这一特殊群体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并且这一时期是他们情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他人正确的引导与管理,所以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缺少父母的关爱,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疏导

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不仅仅是生养,更是要担负起教育的责任。中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保障,还需要父母给予的关爱与呵护。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人形成健康人格与心理,但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父母与子女也就缺少了基本的感情交流与互动,由于长时间得不到交流,父母与儿童的思想观念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明显的沟通障碍,更使子女与父母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由此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会形成两种不良的人格,一种是畏缩型,体现出畏惧、情绪冷漠、自卑拘谨等。第二种是攻击型,多表现出对他人不友好、爱冲动、情绪自控能力差等。当他们遇到人际交往、学习压力等问题时,如不能得到及时的引导或帮助,极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是做出极端行为。

(二)教育的缺乏,道德品行没有正确的引导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人品行是从自律到他律的过程,“他律”在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初期起到和关键性的作用。如受不到外界的约束以及不良环境的影响,多数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所以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儿童奖惩的管理方法、态度、教导等都能对儿童判断道德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学校、家庭的引导和管束,多数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品行问题多表现为:在家中缺乏礼貌,不服从祖父母辈的管教;在学校不遵守纪律,不尊重师长,缺少集体荣誉感,冷漠;缺乏诚信,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等等。如果放任其这些行为不管的话,甚至会产生违法乱纪的犯罪行为。

(三)监护人管理无力,导致学习成绩的不理想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来说,学习能力与学习自主性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帮助与管理。而大多数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成绩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较差。这一方面原因是由于祖父母辈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有限,只能照顾孙辈的起居,对于学习上的问题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即便是有父母一方照顾,他们也要承担起家务与劳作,几乎没有时间与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再者,寄养在亲戚家的儿童,因为得不到儿童的理解,监护人也不会过于严厉的管教。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很少向家人寻求学习上的帮助,只能靠自律,而多数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又较差,想提高成绩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校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的重要性

留守儿童教育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相互联系构成的。而父母外出务工导致了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所以只能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的角度寻找平衡。其中学校教育的责任占比较大,所以学校应该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担。笔者认为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学校可以從音乐角度入手,因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魅力不仅停留于知识与技能层面,更多的是表现在启迪、引导、激发等层面,通过学校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儿童更好的发展。

(一)寓情于音,能够给予留守儿童关怀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呵护与关爱,使得儿童倍感孤独与寂寞,甚至产生被抛弃感。长期处于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中,使得这一群体有着独特的情感与心理,特别渴望他人的关怀。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8]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学校音乐教育培养的审美情感是高尚的情感,可以使人的情感达到最高的境界。音乐教师可以充分运用音乐的教育功能,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引导,通过音响与歌词表达出的特定含义和情感,调节儿童的负面思想,诱发出他们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多多给予关怀,培养阳光的心态。比如教唱《外婆的澎湖湾》《校园的早晨》《幸福快车》等富有亲情、积极向上的歌曲,能使这一特殊群体感受到老师、同学、家人、社会的爱,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培养留守儿童音乐学习兴趣,能够增强其学习信心

更多的农村地区学校以成绩来评定学生,致使一些留守儿童受挫、厌学,甚至是被老师忽视。音乐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有着独特的效能,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儿童的感知、记忆、想象、创造等思维能力。例如通过音乐创作与鉴赏,可以提高和丰富儿童的想象力、联想能力;通过视唱练耳可以使儿童的听觉能力和视觉感应能力、反应能力更加敏锐、协调;通过接触各种体裁、题材的音乐作品,可以使儿童懂得不少地理、科学、历史等方面的常识。音乐教师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开展音乐教学,都要注重引导留守儿童融入集体,因材施教,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从音乐课程的角度帮助其建立自信心,鼓励他们勇敢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少从专业的角度进行点评与批评,多多给予肯定与赞扬。

(三)以乐辅德,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品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歌曲中常见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相互谦让、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歌词意思又浅显易懂,因此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这一时期的儿童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道德品行可塑性较强。针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必须从他们的身心特点出发,只有采取他们愿意接受的形式,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如果仅仅只是对儿童开道德专题的讲座或班会,会让学生认为只是一种形式,因此产生厌烦情绪,甚至是抵触心理。可以说任何品德教育如果不以丰富的情感作为基础都是空洞苍白的。因此,教师可将这些具有道德意义的歌曲与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生动的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经过教唱,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的道德品质。借助音乐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有助于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完善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

三、结语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产物,一直备受当今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的解决。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可以从学校教育这一微观层面有所作为。学校教育可通过音乐与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音乐的功能。通过音乐教育使儿童不仅学习到动听的旋律、精神的享受,更多的是通过音乐激发他们高尚的情感,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善于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激发自身的潜力,提高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完善的人,最终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梁富强.“留守儿童”需要精准界定[J].教学与管理,2019,(19).

[2]秦敏,朱晓.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9,(03).

[3]秦玉友,曾文婧.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全面还是聚焦?[J].人民教育,2018,(07).

[4]段成榮.我国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5]王露璐,李明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6).

[6]孙姣姣.论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J].音乐天地,2011,(08).

[7]郑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06).

[8]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9).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图表:2018年农村留守儿童数据[EB/OL].民政部门户网,2018-09-01.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