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亮 李继鹏 许雪婷
【摘 要】新工科为我国高校建设和今后的工程教育创新指明了方向。但在新工科的实践过程中,行业特色理工科高校不能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价值。论文从加大通识课程改革力度,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等方面着手,提出了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
【Abstract】The new engineering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universities and the innov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But in the practice process of new engineering,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should not be ignored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reform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absorbing 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nutrition from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关键词】新工科;行业特色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1 引言
为应对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明确要求行业特色高校发挥自身与行业产业紧密联系的优势,面向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急需,推动现有工科的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展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研究和实践。新工科建设要与科技、产业、社会等体系再造对接,主动应变、积极求变,实现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与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交织交融,掀起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革命[2]。2020年3月,教育部再次发文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推动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建设工程教育强国。随着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深化,行业特色理工科高校全面加快“新工科”探索实践责无旁贷。
新工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也是新工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但是,由于时代性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制约,人文素质教育一直是这种行业特色理工科院校的薄弱环节[3]。当前,这类大学比较重视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素养的培养,相对忽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匮乏,重理轻文,重功利轻精神等状况[4]。这与新工科建设目标要求的学科交叉、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诉求尚有很大距离。因此,加强行业特色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的应有之意,对于全面提升行业特色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新工科视角下行业特色理工科高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新工科的內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新工科人才的培养需要紧跟时代,树立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探索“新模式”。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2.1 坚定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青年的必要素质。高等院校是培养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路径之一,而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当下,诸多行业特色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较为薄弱,难以负载坚定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责任,其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因此,从坚定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角度而言,必须大力加强行业特色理工科大学的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2.2 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然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担负的共同使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应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真正价值,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指引作用[5]。人文素质教育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铸造优秀的人文精神,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培养新工科人才适应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
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也有能力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不仅在技术上优秀,同时,要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不仅应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要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除了具有专业工程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3 行业特色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3.1 行业特色理工科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广泛共识。但在实践过程中,各高校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参差不齐。长期以来,我国行业特色理工科院校在人文社科科学教育上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使得人们常常把教育视为工具,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过于简单化。这种教育的“工具意识”是造成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重要原因[6]。这主要表现在,理工科专业教师更看重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容易忽视学生心灵的教化、人格的培养;理工科专业学生常常认为专业是“看家本领”,非专业课程则仅是满足学分需要,热衷于各种等级证书及其他资格证书的考试和训练。此外,一些功利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等市场经济的规则也延伸、影响到了大学校园,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校园里的实用之风。
3.2 通识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发挥不够
第一课堂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第一课堂主要是对通识课程的学习。本文对国内外大学通识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比较,最直观的就是国外对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更重视,除了课程学分占比很高外,课程更新也很快。从内容上看,国外高校通识课程的门类非常广,涉及国内外文化、东西方哲学、近现代社会发展史、科技发展史、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逻辑学、法律学、统计学、人类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学与写作等。以哈佛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例,哈佛大学在课程体系中所规定的11个领域,很好地兼顾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门类。相比较而言,复旦大学的社会科学类课程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小,其开设的课程门数与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课程数量是非常不成比例的[7]。在国内,相比于综合性大学,行业特色理工科高校因为学科门类、师资队伍等多方面原因,通识课程的开设情况实际上更不能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实现以文化人[8]。传统文化是人文精神的积淀,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9]。当前,理论界、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对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已形成共识,但在具体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面临诸多的困境。这些困境体现在理论层面,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不足;工具层面,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不够;场域层面,传统文化教育的场域规则不清晰[10]。
4 行业特色理工科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
1998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强调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意见》还列明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四种途径和方式:课程,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当前,在新工科建设大背景下,按照《意见》精神,结合当前行业特色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本文就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4.1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价值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不是简单的职业训练,而需教人向善、追求生命的完整,在不斷探求真理的同时,培育人格善或人性善,让大学成为完整人格塑造、鲜活生命体养成的神圣殿堂。首先,挖掘人文主义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存在的独特价值和功能。由古及今,人文主义思想在中西方有关对人性思考和社会人类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其次,发挥人文学科教育的育人功能。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中,如历史、文学、哲学、艺术、教育等要彰显其学科的人文性、社会性,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最后,强化人文素养教育。
4.2 加强高校通识课程建设
行业特色理工科高校应当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人文素质教育原则,重视通识课程建设。首先,要提高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比例,增设人文素养选修课程,并在培养方案中对学分和课时有更明确的规定;其次,积极拓展通识教育的内容与宽度,将人文素养包括的文、史、艺、哲等人文学科知识融入通识课程,适当增加突出视角广度的通识课程,如《人类学》《世界诸社会》等,让学生能够站在“人类”“世界”等的高度思考问题;再次,重视对社科人文教师的培养,引进更多优质的人文素质专家,并与国内外一流人文社科院校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素质教育交流与合作;最后,高校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更新通识课程,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实际和喜好选择合适的课程,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能够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起到启迪作用,更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11]。首先,通过健全校园文化建设机制提升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系统推进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法治文化等协同发展;其次,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通过加强学校文化载体建设提升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推进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数字影院、校刊校报、学校网站等载体建设,加快融媒体建设,探索校园文化传播新途径,提升优秀文化的传播效率,夯实人文素质教育的硬件基础。
4.4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重视和谐统一的贵和尚中精神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教育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与人为善、心怀天下、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精神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12]。在宏观层面上,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高校文化传承的职能,将其履行情况和具体成果作为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硬性指标;在微观层面上,可以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开设传统文化相关的通识课程、鼓励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建设、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等方面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此外,加大资金投入,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资金保障。
5 结语
新工科为我国当前行业特色理工科高校建设和今后的工程教育创新指明了方向,行业特色理工科高校要以此为契机,以更高的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新工科教育实践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价值,加大通识课程的改革力度,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和养分,坚持将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统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真正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7-12.
【2】劉茜,陈建强.新工科建设从轰轰烈烈走向扎扎实实[N].光明日报,2019-12-29(01).
【3】朱淑君.行业特色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困境及对策[J].教育评论,2019(5):3-8.
【4】杨一帆,王秋先,刘晨,等.加强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2(11):120-121.
【5】张晓文.新时代本科人文教育价值定位与回归路径[J].现代教育论丛,2018(4):8-10.
【6】张丹.理工科院校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探索[J].黑河学刊,2012(1):155-157.
【7】吴坚.哈佛大学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16(2):28-33.
【8】杨小明,任春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N].人民日报,2018-9-13(07).
【9】习龙.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构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20(4):25-26.
【10】魏山,周珊.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困境与改进策[J].智库时代,2020(3):265-266.
【11】吴慧娟,林珊.提升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7):71-75.
【12】沈云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文教育的价值及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2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