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有利条件分析

2020-05-06 09:09胡琼方
艺术评鉴 2020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摘要: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已经成为不辨自明的事实,现今“互联网+”又成为一个热词,并以其与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广泛联系为基础,与文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各学科产生亲密联系。在地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中,“互联网+”的语境和技术更是为其提供了突出的支撑条件,在丰富教育方式、突破教育的时空局限和改善教育生态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   民族音乐教育   有利条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6-0103-02

2012年的移动互联网博览会提出了“互联网+”一词,之后该概念被不断地深化和上升,甚至在2015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战略计划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国家社会对“互联网+”的内涵及作用的关注,更有力地印证了它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突出作用和巨大潜能。随着“互联网+教育”主题论坛的开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点新兴领域,在互联网的覆盖下,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正悄然发生着全面而颠覆性的变革。

民族音乐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祖先遗留下的智慧穿越时空的交响。民族音乐教育是我国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融点,是推行文化强国战略的有效基石,更是建立国人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强心针。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渗透,民族音乐逐渐面临着流传范围缩窄、传承者和聆听者减少的困境,面对这种情况,民族音乐教育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勇敢敏锐地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寻找更加光明和平坦的道路。“互联网+”慷慨而明确地为民族音乐教育提供了多种有利条件,值得教育者和学习者深入思索和全面实践。

一、丰富民族音乐教育的方式路径

“互联网+”带给我国地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利处首先体现在对教育模式的丰富之上,其中包含着两层意思。

一是“互联网+”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方式的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云端教育、虚拟课堂等教育教学新形式如同雨后春筍般纷纷出现,MOOC、网易公开课甚至广受年轻人喜爱的Bilibili弹幕网都成了观看公开课、共享知识的绝佳平台。但是,这对于那些教学质量差、不注重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和知识传播有效性和学校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冲击,课堂难以开展的风险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严峻姿态呈现在他们面前。但互联网的浪潮是无法拒绝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实体学校只能向其寻求帮助,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使教育产业链更见完善和坚固,以汇聚起抵抗风险的力量。所以,许多高校也开始在课程实践中融合互联网虚拟教育模式,主动施行网络教学、虚拟教学,并初步实现了网络远程授课和考核。在虚拟教学中,教材是多媒体的,师生间的互动是多样的、开放的,这种教育方法不仅与时俱进、可以提升学生对获取知识的热情,更能简约教育成本和教育资源,不需要消耗纸质教材、不占用教室空间,也能节省师生的时间成本。

二是“互联网+”为民族音乐专业相关的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企业作为最敏感的群体,能运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使得互联网教育产业朝着个性化和移动化的方向发展进步。在地方高校的民族音乐教育中,大数据与学生需求可以达成一种良性互动,在丰富详实的数据基础之上,教育技术公司和学校相关部门可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教育模式。比如有些自幼生活在民族音乐氛围中的学生,有着良好的音乐知识基础,对各类音乐知识有着较深的了解甚至演奏技艺比其他缺乏环境熏陶的学生更加优秀,在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可以从宏观角度着手,注重对他们音乐意识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若是普通学生,则以精确学习为第一要义,使其了解每一棵“树木”的特点秉性,再完成对“森林”的构建。

二、突破民族音乐教育的时空局限

“互联网+”带给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另一个重大机遇是使教育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也得益于互联网设备虚拟课堂的条件支持。传统课堂大多囿于学校和培训班,上课时间、地点使固定的,但是通过移动设备和网络终端获取的虚拟课堂则不存在这些规则,可以实现真正意义的上的学习、随地学习。

“互联网+”打破了民族音乐教育的时间限制。因为不像传统校园课堂那样有明确的课堂时间规定,只要网络上有合适的资源,学生就可以自由选择任何方便的时间来学习,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进度的快慢,甚至视频播放速度的快慢。由于某些民族音乐地演奏存在一些难度,如果观看一遍不能使自己很好地领悟相关知识,还可以反复观看学习,直到全部掌握。即使某些直播课需要按时进行,学员也可以在课后观看回放。

“互联网+”打破了民族音乐教育的空间限制。学习地点不再局限于教室之中,学生可以在寝室、图书馆、家中、网络条件良好的户外等各种地方进行学习。这一学习模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因为经济、交通等条件限制带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使所谓的“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们可以和城市的孩子们享有同样优质的教育——在移动网络建设方面,我国从2014年开始,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4G网络,并力争在2020年之前达到98%的覆盖面,为各地区人民享受互联网的便捷提供了充分条件。另外,许多山区保留的民族音乐是最原始、最淳朴、最有民族特色的,只是囿于地理和经济的限制,难以传播发散至外界。有了互联网,这些音乐的传播就有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民族音乐的研究者和学习者也可以掌握更加丰富的素材,从而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的长久发展、实现民族音乐教育的长足进步。

三、改善民族音乐教育的生态环境

传统的环境生态理论注重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各成员之间和谐的共存关系和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教育生态系统与之有着天然的共同之处,完整的教育过程中,各环节和各成员如社会、学校、家庭和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需要构筑起和谐良好的相互关系,以保证整个教育系统的稳定性、开放性,以及未来长久发展的可能性。

“互联网+”对地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生态环境的改善首先体现在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帮助上。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突出人物,教师可以利用媒体所具有的优势,加强互联网媒体资源在自我提升策略中的所占比重。教师平时可以多观看一些民族演奏的视频,以这种轻松的方式提高自己鉴赏民族音乐演奏技艺的能力,以便在教学生活中对学生提出更加贴合实际又保证质量的标准要求;在课堂上引入这种媒体教育方式,可以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因为民族音乐教育的特殊性,许多乐器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是难以获取的,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网络媒体给学生提供了解、接触这些乐器的机会。丰富的教学资源还为学习吸收多种音乐成果的优势提供了便利,加以适当引导,能使学生对其有更深入和充分的理解,为日后的创新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互联网+”對于师生关系的改革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学生接受为主,其实这样的关系是被动的、缺乏开放性和灵活性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有可能被抑制,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发散。利用“互联网+”的强大技术后援,师生之间可以取得更加直接有效的沟通。比如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演奏视频通过网络平台发送给教师,教师在观看之后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该生的优势和短处,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指导。学生甚至还能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受众更广的平台上,借机接受更多专业或非专业的评点与建议,拥有更多可以“师从”的对象,从而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多角度地完善自己的演奏技法。

总之,“互联网+”的大背景给地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带来的有利条件是多方面的。但同时还要注意到,伴随机遇而来的还有种种挑战。实体学校不可能被虚拟课堂所替代,那么究竟该如何平衡二者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就成了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再受课堂的地点和时间的制约,又该如何保证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同样需要深入考察。要发挥“互联网+”的真正价值,就要让相关教育技术与教育体系达成同一,让技术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教育体制并对其进行改革,使“互联网+”与民族音乐教育携手共进,而避免其成为控制我们的外在异化力量。

参考文献:

[1]胡乐乐.论“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15,(12):26-3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55.

作者简介:胡琼方(1981.11-),女,湖南科技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